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61)

成为雍正(61)

作者:李正

而说回尊师重道的胤禛,他的文化课成绩一直很好,16岁时还和三哥胤祉一起到曲阜祭孔。

但老四胤禛的少年时期却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一个人刻苦努力、文化成绩不错、讲究自我道德约束、有明确的是非观,那他大概率会是一个内心相对骄傲并且不容易妥协的人。尤其是年纪尚轻时的老四,还不够成熟,心里藏不住事,情绪都写在脸上,不知变通,就更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矛盾。

比如老二胤礽就曾经把老四直接踹下台阶,导致后者当场昏迷。后来,老四胤禛登基后回忆起当年和胤礽争斗的原因则是:

朕亦谨守弟臣之礼,但于其乖谬之处决不顺从,迹似强抗耳。

老四的意思很明白——朕当年是恪守礼法的,但老二胡作非为,朕不答应,才起了冲突。

但其实这一时期的胤禛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一是因为在他12岁时,养母佟佳氏就过世了;二是因为他的生母乌雅氏的心思又全在小儿子老十四胤禵身上,对老四是不怎么关心的,甚至父亲康熙对这一阶段的胤禛的评价都是“幼年微觉喜怒不定”。而在兄弟之间,胤禛和太子胤礽间又爆发了严重的矛盾。我们今天不要觉得满人兄弟打架不算什么,要知道,在整个康熙朝有过文献记载的,皇子中,老二胤礽就只打过老四一个人,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相当轰动而耻辱的事了。所以,老四不消说长大了是孤臣,他在少年时代应该就是相当孤独的。有推测,老四此时应该和老八走得比较近,毕竟后者久负贤名。

老四不仅处境尴尬,作为满人皇子,他最大的短板在于骑射功夫太差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19岁的胤禛随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当时老四负责掌管正红旗大营,但应该只是挂名而已,因为在《清实录》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老四的功绩的记载,因此老四的军旅生涯大概率是毫无建树的,否则不可能完全不写。

正因为如此,两年后,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封皇子时,老大和老三都因功封王,而只比老三小一岁的老四只能和老五、老七、老八几位弟弟一起受封为贝勒。甚至当时有人提议,要将皇子们集体封王。康熙还专门点出来,说道:

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

这一年的老四21岁,生存状况极其尴尬,但胤禛之所以能取得夺嫡之战最终的胜利,就在于他在逆境中也是锲而不舍的。武功不行,那就文学来凑。老四毕竟年纪较大,康熙出门还是喜欢带年长些的皇子一起。于是,老四就努力发挥自己的文学天赋,抓住一切机会写诗赞扬父亲。比如,康熙带皇子们到塞外,老四就写诗赞美父亲:

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

又比如,康熙带皇子们去东北祭祖,老四就又写诗夸赞道:

盛典叨陪从,威仪百尔钦。

再比如,康熙去五台山朝佛,老四也跟着写诗道:

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

所以说,“章总”爱写诗,极大可能也是他老爹的遗传。除了写诗,在书法上老四也刻意模仿过康熙的书法笔迹,还受到了康熙的褒奖。

除了这些面子工程之外,老四对康熙布置的任务也异常认真。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带着老四和老十三去视察永定河的治理工程,老四亲自下场检查,拔出木桩后发现木桩短小不堪,及时上报康熙,并要求当地返工。总之,老四凭借自己的花样文章与踏实肯干,可算是一点点地提升着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老四还要争取自己同兄弟们之间的处境相比不能过于尴尬,而这就需要加强和“八爷党”的联系。康熙三十七年,老四与老八被封为贝勒,两个人分到的府第是紧挨着的。今天的雍和宫,就是由当年的四贝勒府和八贝勒府合并而成的。如果说这次分房子的毗邻还只是巧合,那盖房时还做邻居,则是老四有意而为之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老四30岁了。当时康熙允许皇子们在畅春园外修建自己的别墅,以方便交流父子感情。在选择别墅住址时,老四可是主动申请要和老八、老九、老十这哥仨紧紧相邻的。此外,那时的老四正在修习佛法,法号“圆明”,康熙还给了老四一片园林,并题了一块牌匾,题的就是“圆明园”。

截至老四30岁时,尽管他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夺嫡对他而言仍无异于空中楼阁,且他当时应该还没有太强烈的夺嫡的想法,他只是想一边讨好父亲康熙,一边维持和“八爷党”的关系,确保自己的处境不过于尴尬。那么老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燃起了夺嫡的希望之火呢?这一切仍旧要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废太子风波”讲起,那一年的胤禛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