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60)

成为雍正(60)

作者:李正

老四胤禛的一生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呢?皇四子胤禛又到底是个怎样的汉子呢?我们“九子夺嫡”的压轴人物,终于登场了。

一、锲而不舍的少年

康熙十七年(1678),老四胤禛出生了。小胤禛的生母是当时尚无封号的乌雅氏,养母则是皇贵妃佟佳氏。清朝培养皇子大多是生母、养母并存的模式。其目的就是避免母亲家的亲戚干政,有血缘的母子不亲近,亲近的母子又没有血缘,外戚的崛起就会受到压制,皇权也会更加稳固。

小胤禛的运气是非常好的,因为他的大哥胤禔、三哥胤祉都是被宫外的官员家庭抚养长大的,而他则是由皇贵妃抚养长大的。究其原因,应当在于佟佳氏深受康熙喜爱,且又长期没有子嗣,老四的出生恰逢其时,才有了这段养母养子间温馨的亲情关系。

这份出生时便携带而来的运气,对小胤禛来说意义巨大。

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不高,其父亲只是个护军参领,而其祖父只是个厨子。所以乌雅氏最初在后宫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连她德嫔的封号都是在老四出生一年之后才获封的。但胤禛的养母佟佳氏的地位可就要高得多了,佟佳氏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朝的议政大臣,祖父佟图赖是皇太极一朝的正蓝旗都统。她所属的佟佳氏家族,在清朝前期就出了108位中央官员和577位地方官员,以至于有人戏称佟佳氏一族为“佟半朝”。

生母地位低,但养母地位高,小胤禛的童年生活应该还是很优渥的。

佟佳氏有个弟弟,也就是老四胤禛的舅舅,佟佳·隆科多,这可是未来帮助老四顺利继位的最大功臣。隆科多未来能够坚定地支持老四的原因一定是很复杂的,但这层甥舅关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待小胤禛快乐地长到6岁时,他开始进入上书房和兄弟们一起学习。大概是从上学阶段开始,小胤禛和其他兄弟们的成长轨迹开始不一样了。皇子们上学和如今的中小学生一样,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也都是一样的。但小胤禛和老师的关系明显更亲近,而且是超出常理范围地亲近。

这里有两位老师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位是张英,这是张廷玉的父亲,因此张廷玉当时应该是皇子们的陪读。考虑到此后张廷玉在雍正朝的超高待遇与显赫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四在上学时和张家父子的关系就挺不错的。第二位老师,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却非常重要,这个人就是顾八代。套用影视剧中的一句话,这顾八代就是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人。

顾八代是满洲贵族,军事能力十分卓越,平定三藩之乱时立有大功。顾八代在文化方面的才能更为出众,他热爱儒家经学,在康熙十四年(1675)的旗人考试中名列第一。说起来,顾八代在儒学上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汉人。比如他母亲过世时,顾八代曾遵循古礼为母守孝,三日不食,百日不出。如果说顾八代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他在严于律己做人的同时,做官也严于律人,从不受贿,也拒绝攀附,是个标准的孤臣。所以他早年间受索额图打压,后来又遭到同僚排挤,甚至连康熙都曾批评顾八代有时候做事情不顾体面,降官以示警告。但顾八代依然不改本色,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就这么个怪老头,别的皇子都是敬而远之的,唯独六七岁的小胤禛非常喜欢且推崇顾八代。甚至多年以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顾八代去世时,因为一生廉洁清贫,他明明是贵族出身,死后家里竟连棺材都买不起。就在人们都在看笑话时,老四以皇子的身份亲自登门,花钱为老师置办丧礼,并在献上10篇祭文后号啕痛哭。再后来,在雍正登基后,他仍在怀念顾八代,宣布要恢复老师生前的最高官职礼部尚书,并追加“太傅”衔,赐谥号“文端”;雍正还下旨给老师修陵园,亲自撰写碑文。考虑到老师家中清贫依旧,雍正就又恩赏了其子孙一万两银子,以补贴家用。

说实话,以清史而言,老四胤禛的一系列做法是比较罕见的,我们很少见到皇子和老师的感情能好成这样。今天很多人在谈及老四时,都说他善于表演,但其实这种说法失之偏颇,因为在顾八代的事情上,老四没有任何进行表演的必要。可以看出,老四的确是一个从小就感情丰沛、重情重义的人。

此处之所以用较多的篇幅来介绍顾八代,是因为他对老四胤禛未来的性格与处世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两个人做事的风格极为相似——刚正严谨、严于律己、严于律人、不贪图享乐。大概胤禛从小便认定了,只有如顾八代这般活着的,才是不愧于天地的人,所以他才在多年以后仍然对恩师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