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但老十四实际上的言辞一定比这句话要激烈得多,因为事后老九曾和别人回忆当时的情境说:
十四阿子立起誓来,言语举动甚是不好。
连老九都觉得不妙,可见当时老十四赌咒发誓时的言辞一定是相当过分的,以至于老父亲康熙当场就抽出佩刀要活劈了老十四,多亏老五胤祺连忙跪下抱住康熙,其他阿哥在一旁磕头如捣蒜,这才控制住了场面。最后,老十四被康熙下令拖出去打了二十大板,这场闹剧方正式结束。
只不过,老十四这二十大板倒是没有白挨。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老十四挨了板子,同年十月,就在下令抓捕老大胤禔后,康熙将老大属下的上三旗佐领及人口一半转交给了老十四。转年康熙大封皇子时,老十四也被册封为了固山贝子,是当时受封年纪最小的阿哥。
康熙褒奖老十四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同样是惹父亲生气,老大想的是手足相残、杀害老二;老十四想的却是手足相亲、保护老八。两相对比,放在一向重视亲情的康熙眼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生完气后的康熙事后再回想起来,对老十四这个重情义的儿子多几分欣赏与欣慰,也是很正常的。
除此之外,老十四借此还加深了自己与老八的情谊。
老八被抓,老十四挺身而出,这幅画面还是相当打动人的。今天或许有的人会喜欢大谈阴谋论,认为老十四挺身而出是为了拱火、踩老八一脚。但实际上,九子之中,老十四当时年纪最小,没有爵位,在毫无夺嫡可能性的时候,他根本犯不上去踩一脚那个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八哥。更何况,天威难测,要是弄巧成拙,被康熙视作结党谋逆,老十四更是会前途尽毁的。所以,在康熙、老八这些当事人的眼中,老十四就是一个冲动且重感情的小弟弟,他的目的或许根本就没有后人所解读的那么复杂。
而之所以说废太子风波后老八和老十四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是因为有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发生了。康熙四十八(1709)年,老十四在三月被封为了贝子,同年四月,康熙巡幸塞外,带了老八随行,并没有带老十四。可老十四却乔装打扮成商贩,一路尾随其后,甚至夜里还到老八的帐中整夜密语。通过这种罕见的行为,足可见当时两个人的关系是异常亲密的。
也就从此时起,“八爷党”的夺嫡重心逐渐转向了支持老十四,而老十四自己也开始有意地接触各类文臣士人,正式参与夺嫡。比如,他曾热情款待汉人官僚领袖李光地的门人程万策。
即如李光地之门人程万策者,闻十四王爷见彼,待以高坐,呼以先生。
朝堂上下也开始有了“十四王爷虚贤下士”的政治传言。这一时期,积蓄力量的老十四,就只差一个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了。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冬天,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入侵西藏。康熙紧急派出西安将军额伦特领兵出征,结果却因为准备得太仓促,几乎全军覆没。于是,康熙调动甘肃驻防八旗、川陕绿营以及蒙古部队等诸多军队,合计10余万人,齐聚西线,力争一举收复西藏。但军队来源复杂,为了避免各部队各自为战,必须要有一位皇家宗室担任大将军进行各方统筹才行。
这个大将军的位置最终是如何落到老十四身上的呢?其实我们挨个儿看一下当时的候选人就会一目了然——老大、老二已被圈禁,老八、老十三双双失宠,老五心善,老七拘谨,老九贪财,老十和十二又相对平庸,老四的军事才能有限。以上全都很难称得上是带兵之人的良选。实际上,老十四的竞争对手就只有42岁的老三胤祉。但考虑到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以及老三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老十四当选几乎是必然的。
康熙五十七年,31岁的老十四正式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享王爵礼仪,康熙亲口称其为“大将军王”。此时,太子之位虚悬,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这被很多人当成老十四要被立为太子的重要信号,而老十四自己也对此有很大期待。毕竟此时的他明面上深受康熙信任,手握重兵;背后又有“八爷党”的支持,夺嫡的希望空前地大。
于是,老十四开始陷入自己即将被立为太子的迷梦中。他一到西北就派人找到当地有名的算命先生张恺,来给自己测算八字。张恺提前拿到了八字,其最初的评价是“假伤官格,可惜身弱了些”,但他立刻被人提醒,这可是十四王爷的八字,一会儿见了王爷,你必须要说是“元武当权,贵不可言”才行。之后,张恺面对面见到老十四时,不但说了已经被交代要说的话,还奔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的话头又吹嘘了一番。老十四听完之后就表示,嘿,你小子算得还挺准啊!一高兴,赏了张恺20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