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当时的老十四已经深深陷入某种玄学的幻想之中了,并且十分相信自己能承继大统。可老十四到底是不是康熙晚年心中的那个唯一的继承人呢?
三、迷梦破碎的晚年
说实话,老十四领兵西征,这在军事上的难度其实是不怎么高的。清军这边集结了10多万人,而策妄阿拉布坦在西藏的叛军总兵力连1万都不到。十比一的比例,那真是“优势在我”。
老十四带兵也的确很有章法,赏罚分明。康熙五十八年(1719),老十四抵达西宁前线,他当年便杀伐决断,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整顿军纪,并统筹粮草运输,保障后勤。最终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四月正式出兵,5个月便收复了西藏。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就此名震西北。康熙也是大喜,立刻叫人撰写碑文,要赞颂老十四的丰功伟绩。
可这就能够说明康熙有意传位给老十四吗?非也。关键节点在于老十四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有过一次回京述职,而这次返京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都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先交代一下背景,尽管老十四在康熙五十九年收复了西藏,但叛军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逃回了新疆的伊犁。如果此时进攻伊犁的话,补给线又过长,于是,清军被迫暂停了行动,康熙也下令召回老十四,好进一步商量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最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老十四返回京城。
老十四的这次返京,其实恰恰体现了他并非康熙心中属意的那个继承人。理由有三:
第一,康熙对老十四的态度是不坚定的。比如老九胤禟对康熙召回老十四的判断就是:
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
不管老九的判断对与错,从他产生怀疑的那一刻起,就至少证明了在那时,康熙与老十四的父子关系并非如许多人渲染得那样亲密。因为老九作为老十四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他从老十四那里获得的消息应该是相对全面而准确的,因此他的怀疑颇具参考价值。
第二,在收复西藏后,康熙并没有给老十四实质性的爵位封赏。要知道,“大将军王”这个称号只是特例,整个清朝的宗室,也只出了老十四这一个特例,并不属于当时常规的正统爵位。而康熙年间,按照正常皇子爵位的排序,由高到低应该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而老十四的爵位,始终都是排在最末的固山贝子,排在他之前的有6个人——老三、老四、老五三个亲王,老七、老十两个郡王,还有老八一个贝勒。因此,假如康熙有意传位给老十四的话,凭借他收复西藏的功劳,至少应该给他封个郡王吧?但很可惜,康熙连个贝勒都没给封,老十四只是个贝子。年纪小,爵位还低,这是老十四在夺嫡之争中绝对的硬伤。
第三,康熙对阿拉布坦的最后处理意见是和平招抚,并非用军事手段解决。可已决定和平招抚,康熙仍然要求老十四返回前线。雍正后来也说起过,父亲康熙当时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如果他真有意传位给老十四,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还派他出军千里之外呢?雍正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有后世的学者认为康熙当时的身体还不错,他应该只是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会驾崩,所以才派老十四出去了,但我们其实还是应该更重视当事人的判断,因为就在老十四离京前,他曾专门嘱咐过老九胤禟:
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连老十四自己对康熙的身体状况都是很不放心的。
果然,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老十四返回西部前线,当年十一月康熙就驾崩了,随后便是老四胤禛继承了大统。此刻远在前线的老十四,皇帝迷梦彻底破碎。这一年,他35岁。
此刻,手握重兵的老十四,显然也成了新皇雍正心中最大的威胁。于是,在康熙驾崩后的第二天,雍正就下诏书让老十四交出大将军印信,火速返回京城奔丧。
也许有人会问,老十四可以不交印,直接起兵造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不是老十四的私人武装,面对敌人时大家听你指挥,可造反这种会被杀头的罪过,谁愿意跟你蹚这种浑水呢?尤其是负责西路军务粮饷的川陕总督年羹尧,他此时已经明确倒向了妹夫雍正。老十四若是此时造反,可以说是毫无胜算的。于是,老十四遵旨交出了印信,启程返回京城。
但迷梦破碎的老十四返回京城后,他实在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大闹灵堂事件”。说实话,按史书的记载,实际的场面是比影视剧《雍正王朝》的戏份还要过分的。当时,老十四赶到灵堂,一眼就望见了雍正,可老十四不愿向雍正行礼,就远远地跪下磕头,既不请安,也不祝贺。大家甚至分不清他是在拜雍正,还是在祭康熙,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终还是亲哥哥雍正在已经继位了的情况下,率先妥协,上前走了两步。可老十四十分不给面子,还是一动不动,场面更加尴尬了。于是,侍卫拉锡连忙过去拉了老十四一把,劝他上前,不承想老十四一下就火了,暴跳如雷,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