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看后则表示很伤心,说朕也是重感情的人,老十也是我们的手足兄弟,但既然廉亲王你都这么说了,国法无情,朕也只能照准了。
虽系兄弟,亦难顾惜。……或照允禩所议治罪。(《清世宗实录》卷一八,雍正二年四月初八日)
于是,雍正二年(1724),老十就这样成了“八爷党”中第一个被革除爵位、惨遭拘禁的皇子。可能是考虑到老十背后的钮祜禄氏家族的影响力,比起后来在圈禁当年就被折磨致死的老八、老九,老十尽管被圈禁了13年,却始终安然无恙。最终他熬到了乾隆二年(1737),被乾隆放了出来,并被封了个辅国公的爵位。但此时的老十已经深感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最终在乾隆六年(1741)撒手离世,享年59岁。
不知道老十这高开低走、略显窝囊的一生,算不算得上善终。
注释1:故宫博物院编《〈文献丛编〉全编》(第三册),《文献丛编》第三辑《允禩允禟案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第136页。
注释2:即格鲁派,藏传佛教教派之一。清顺治时期,达赖五世活佛受册封,此后格鲁派在藏蒙等地区广泛流传。因该派喇嘛戴黄帽,俗称“黄教”。
老三胤祉:年长位高的落寞亲王
我们印象中的老三仿佛始终是“九子夺嫡”之争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老三既是康熙的皇子中最早封郡王的,又是最早封亲王的。在康熙晚年间,他也曾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可老三又为何最终会在夺嫡斗争中功亏一篑,并在雍正朝屡屡惨遭打击呢?
老三的一生痛苦又无奈,虽然贵为皇子,但颇让人感到同情。
一、命运的起点
康熙十六年(1677),胤祉出生了。
老三命运的悲剧属性仿佛从他出生起就注定了,因为老三非常有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语言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磕巴”。证据有两条:雍正八年(1730),老四与老三彻底撕破脸时,雍正就挖苦老三道:
年至六岁,尚不能言。
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按雍正换着花样找碴儿的本事来看,这应该并非空穴来风;雍正四年(1726)时,雍正也过老三:
王口钝,著缮文具奏。
意思是听老三你说话可真是费劲,你还是回去写个折子给朕看吧。这一年,老三已经50岁了,他大概率一辈子都会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某种缺陷。
但如果说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那必定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而上天则为老三打开了10扇窗。受表达天赋的限制,老三从小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而且他的学习天赋极高。因此,单论个人能力的话,老三恐怕是康熙众皇子中最强大的那一个,是一个标准的“六边形战士”。
胤祉不仅国学功底很好,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今天如果我们到北京广济寺去,仍然能看到老三亲笔题写的碑文。除了书法,老三还知天文、懂历法,曾筹划让康熙朝7个省的天文台测量北极高度与日影,以编修历书。此外,老三还学过《几何原理》,可谓“文理双修”。甚至,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不同于影视剧中的书生形象,老三的武艺也很高,出塞围猎时,在骑射方面,老三是能与老大并驾齐驱的顶级选手。所以,单看老三的个人能力,论文化,中西通吃;论武艺,弓马娴熟。如果老三参与的不是夺嫡的政治游戏,而是比拼个人能力的大奖赛,估计老三能拿奖拿到手软。但很可惜,他没那个命,生在帝王家,注定逃不脱政治斗争的巨大旋涡。
不过,老三胤祉也很清楚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缺陷,所以早期的胤祉并未参与夺嫡,而是一个坚定的“太子党”。康熙活着,就忠于康熙;若康熙没了,那就忠于太子胤礽。这似乎是一个看起来几近完美的方案,但无奈的是,他的兄弟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二、错入的迷局
老三之所以会被卷进夺嫡的旋涡中,本质上还是因为他自身那遮掩不住的优秀才能。
康熙三十二年(1693),曲阜孔庙落成,作为皇子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年仅17岁的老三便代表皇家前去祭孔。同行的两个跟班分别是老四和老八。
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为皇子中武艺水平最高层次的,年仅20岁的他就统领了镶红旗大营,随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当时,老大胤禔是前军统帅,但史书上并没记载胤禔的作战方略,却完整地留下了一份老三胤祉所做的军事行动方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先是有理有据地否定了时任抚远大将军的费扬古的行动方案,强调了兵贵神速的重要性,之后又拟订出了大军两面合围进行突击的新方案。最终,康熙被说服,采取了老三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