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从这一年起,康熙对皇子们的态度就由早年的爱,转变为了晚年的猜忌与提防,其中最为提防的就是老八胤禩。然而这还未到胤禩与父亲康熙关系中的冰点,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更是加速了他们父子之情的持续下滑。
第一件事:康熙五十年(1711),胤禩的母亲卫氏去世。
当时,卫氏病重,却拒绝服药。原因不难想象,卫氏想死——原本地位低微的她,好不容易因为儿子胤禩的出色表现而翻身,不承想,刚过了几年好日子,自己却又成了丈夫打压儿子的理由。因此,卫氏大概早就想了结自己这饱受折磨的一生了。在卫氏临终前,也许康熙实在于心不忍,便加封其为妃。至于老八胤禩,看到母亲因自己而死后便整日号啕痛哭,甚至百天之后,他走路都还需要周围的人搀扶。
数来数去,从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被封贝勒,再到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胤禩与母亲卫氏,母子二人一共也就过了10年的好日子。很难讲康熙与胤禩此时的父子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胤禩会怨恨康熙吗?康熙会不会觉得胤禩在怨恨自己呢?总之,这是让他们父子关系开始恶化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康熙五十三年(1714),胤禩实名送了康熙两只将死之鹰。
当时,康熙正在外出巡视,要求胤禩陪驾。但恰逢胤禩母亲卫氏的祭日,于是,胤禩决定前去祭奠母亲,另外,他将两只猎鹰进献给康熙表达歉意。但是,这两只猎鹰被送到康熙面前时,却是奄奄一息的。
父子间的误会一瞬间就被放大了,康熙觉得这是胤禩在诅咒自己,一时间脏话满天飞,痛斥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这就连着胤禩的母亲都一起骂了。而且,他还对自己和胤禩的关系下了总论断:“自此朕与允(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同时,他还给胤禩的政治生涯宣判了死刑:“因不得立为皇太子!”(见《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一,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可我们静下心来一想,“毙鹰事件”显然太过不可思议了。因为胤禩再弱智,再对康熙不满,他也不可能实名送两只将死之鹰去激怒康熙。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两只猎鹰的状况的确是意外。并且,根据事后康熙并没有进一步处罚胤禩来看,这件事的最终定性其实就是“意外”。但无论如何,胤禩与康熙的父子关系到此是彻底恩断义绝,再无回旋的余地了。
一路走下来,胤禩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错就错在,在皇权政治的旋涡中,是容不下第二个政治权威的,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行。在群臣保举胤禩为太子的那一刻起,胤禩的政治生涯就已经在康熙的心中提前终结了。
当然,同样,这也为胤禩在雍正朝的遭遇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三、最后的归途:从廉亲王到“阿其那”(42—46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之夜,隆科多传口谕让四阿哥胤禛继位。面对这个意外的结果,胤禩并没有如影视剧中所演的进行那么激烈的反抗,他只是走到畅春园院子里的树下低头沉思,最终在和老三胤祉私语几句之后,选择了接受老四的登基。
雍正登基之初,对允禩这位“第二政治权威”还是很照顾的。他先是把允禩直接从贝勒加封为廉亲王,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排位甚至还在老十三之前。之后雍正又将允禩母亲卫氏的家族全家抬旗,由内务府辛者库的户籍转为了正蓝旗世袭佐领,自此便再没人能说允禩出身低微了。
说不定,雍正此时是对自己和允禩的兄弟关系心存幻想的。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允禩母亲过世时,允禩守孝百天,一共有4位皇子轮流给允禩送饭,除了老九、老十、老十四,还有一位就是老四胤禛。但雍正对两人关系的幻想毫无疑问是脆弱的。毕竟允禩不是允祥,他是一个党羽众多的政治权威,一丝丝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雍正的警觉。
其中,典型事件有三例:
第一,允禩受封亲王后,人们到府上祝贺,允禩的福晋乌雅氏当众抱怨说:
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清史稿·列传七·允禩》)
有什么可祝贺的?谁知道这个亲王我们能当几天?这话很快就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第二,老十四自西北回京后大闹了一通,雍正的圣旨他是一个字也不听,可等老八允禩出来打圆场时,老十四秒跪。这在雍正看来,意味着在“八爷党”的眼中,大清的皇上是另有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