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皇太子胤礽奏为各部所奏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121页。
注释4: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5:故宫博物院编《〈文献丛编〉全编》(第三册),《文献丛编》第三辑《允禩允禟案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第136页。
注释6:耿额,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官员。曾任刑部尚书,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调兵部尚书,后因“托合齐案”获罪,处以绞刑。
注释7:齐世武,康熙朝官员,曾任川陕总督,康熙四十八年(1709)调刑部尚书,因“托合齐案”获罪被处以极刑。
注释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李朝实录》卷六,《肃宗四》,中华书局,1980,第4322页。
注释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华书局,1993,第396—397页。
老大胤禔:庶长子的妄想悲剧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康熙帝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他的影视形象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康熙王朝》中他又帅又猛,在《雍正王朝》中他又蠢又坏,可这两版康熙的皇长子,谁又更符合历史上真实的胤禔呢?
其实,比起《雍正王朝》中“傻笨憨呆蠢”的老大,历史上的胤禔,应该是更贴近《康熙王朝》这一版的。因为根据当时供职于清廷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Bouvet)的记载,皇长子胤禔十分英俊聪明,并且“有很多优良品质”。
一位如此优秀的皇长子,为何沦落成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个飞扬跋扈的“蠢猪”了呢?
一、长子的悲喜
胤禔自幼年时期,就经历了一喜一悲。
康熙十一年(1672)出生的胤禔,其实是康熙的第5个儿子,但因为前4个都夭折了,没能进入皇子的排序,胤禔这才成了真正的皇长子。更重要的是,在连续遭遇4次丧子之痛后,康熙给予茁壮成长的胤禔极大的宠爱。《清史稿·列传七·贝子品级允禔》的记载是:
上有巡幸,辄从。
从老大胤禔幼时起,康熙每次外出活动都必定带着他一起去,父子关系融洽。
然而,皇家后宫,不仅母会凭子贵,子也会以母为贵。胤禔的母亲惠妃纳喇氏,其家族并不显赫,纳喇氏并非影视剧中所演的纳兰明珠的妹妹,纳喇氏的父亲索尔和只是一个内务府的小官。因此,纳喇氏就只能升到妃位,老大胤禔也只能是庶长子。但老二胤礽就不一样了,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皇后。在老大3岁多时,不到两岁的老二就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对于老二胤礽被立为太子这件事,其实其他阿哥心理上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对老大胤禔而言,感觉就非常拧巴了,因为他是哥哥,却要反过来向弟弟行礼。
这种自童年起就存在的落差,也许就造成了老大对老二产生的最早的嫉妒与怨恨。然而把这颗充满矛盾的种子浇灌长大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自己。
按理说,中国历史上“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是个老传统。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在太子名分确定后,尽量树立太子的权威,以免其他皇子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但康熙不这样,他对所有皇子都尽力培养,并且幻想当他的儿子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后,就能更好地去辅佐老二胤礽。然而,这实在是康熙一厢情愿,在政治游戏中,皇子们是很难禁受住权力的诱惑的。
康熙二十七年(1688),当时清政府刚刚结束与俄国的雅克萨之战,两国要商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于是,康熙就派出了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和镶黄旗汉军都统佟国纲为首的豪华外交团北上谈判。
可在送外交使团离京的关键仪式上,康熙不但本人没有出席,甚至也没有让早已是储君的老二胤礽出席,反而是让当时才17岁的老大胤禔代表皇家前去送行。老二只比老大小两岁,两个人在年纪上没差多少。但最后在盛大的欢送仪式中,只有老大胤禔一个人全程站稳“C位”,索额图和佟国纲一左一右紧随其后。甚至在临别时,这两位朝廷大员遥遥对着皇宫三拜九叩了一番之后,还转过身来,对着老大胤禔跪下拜谢,进行辞别。
如此场景,任何一个17岁的少年恐怕都难忍激动。干掉太子二弟成为下一任新君的想法就越来越真切,真切到令胤禔以为它就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老大胤禔的野心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康熙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被进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