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39)

成为雍正(39)

作者:李正

二、军旅的荣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仅19岁的老大胤禔以前军副将的身份随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当时很激动,提笔赋诗: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

亲藩分钺,长子拥麾旌。

而老大也对得起康熙的期待,第一场仗便武力值拉满,旗开得胜。只可惜,胤禔当时毕竟年轻,听信了手下人的挑唆,和主将福全产生了矛盾,于是,康熙便下令让胤禔撤回京城反省。但事后胤禔并没有遭到康熙进一步的处罚,因此这次撤回的命令与其说是责罚,不如说是一种训导和保护。果然,6年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二次征讨噶尔丹,25岁的胤禔这次不仅担任了前军统帅,还扮演了军队参谋长的角色,最终清军大获全胜。班师回朝之前,康熙还委派胤禔代表自己犒劳三军,慰问有功将士。

就这样,在胤禔的青年时代,他宛如一颗在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且当时的军方,也可以说是遍布胤禔的亲信,

鄂伦岱、隆科多、顺(舜)安颜,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六,康熙四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在老大早期的支持者中,除了比较出名的镶黄旗汉军都统鄂伦岱、正蓝旗蒙古副都统隆科多,当时清朝东北地区的八旗各级军官中,也有不少人是胤禔的拥趸。

更重要的是,就在前线老大陪父亲征战沙场时,另一边,在大后方监国的太子胤礽却相当缺乏政治敏感度,对征战在外的康熙不闻不问,招致了康熙的严厉斥责,并最终导致身边三个亲密的侍从被处死。

后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封皇子时,老大胤禔就因军功赫赫,和老三一同成了当时仅有的封王的皇子,老大封直郡王,老三封诚郡王。甚至更巧的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老十三胤祥的母亲章佳氏过世,老三胤祉却在丧礼未超百天的情况下,未请旨便在家中把头给剃了。康熙知道后,怒斥老三不遵礼法、不守孝道,就直接把老三从郡王降成了贝勒。于是,在一旁看戏的老大就成了当时唯一享有王爵的皇子。

因此,站在康熙三十八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太子胤礽失宠,而28岁的胤禔呢?论年纪,是皇长子;论能力,军功赫赫;论爵位,又是唯一一个可称“王爷”的皇子。如此大好的政治形势,不管是谁处在老大的位置上,恐怕都会有干翻胤礽,取而代之的冲动。

只是胤禔还不明白,这世界上,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

三、夺嫡后毁灭

终于,在夺嫡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胤禔却做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政治判断。他觉得只要能干掉老二胤礽,自己就一定会是新太子。此时,那个常年征战沙场的老大,开始展现出自己狠辣的一面。他对太子以言语中伤、以魇镇暗害,无所不用其极。

假如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身处权力和政治旋涡中心的人到底能扭曲成什么样的话,那胤禔就是最好的答案。人近中年,本快到“四十不惑”的人生阶段,但他却变得愈发短视、贪婪、凶狠。

康熙四十七年(1708),胤禔37岁。当时,在京城内有个混迹于王公贵族间的道士,叫张明德。他利用当时的满族勋贵对太子胤礽的不满,口出狂言,说自己有16个本领高强的兄弟,能刺杀胤礽。这番话,张明德一共对两位皇子说过,一位是老八胤禩,一位是老大胤禔。老八轰走了张明德,但老大却和张明德认真地谋划起了刺杀行动。

张明德供:由顺承郡王长史阿禄,荐于顺承郡王,及赖士公、普奇公,由顺承郡王荐于直郡王。我信口妄言,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又捏造大言云,我有异能者十六人,当招致两人见王,耸动王听。(《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只不过,刺杀行动还没开始,太子胤礽就被废了。

康熙四十七年秋天,康熙带着8位皇子巡幸塞外,老大和太子都在其中。因为太子胤礽对突然患病的十八阿哥漠不关心,招致了康熙的激烈斥责。于是,精神高度紧张的胤礽变得进退失据,还在半夜偷窥了康熙的帐篷。

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中怀叵测之状。(《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看这“裂缝”二字,极可能是指胤礽当时是用刀划破帐篷,从而向内偷窥的。拿刀,这性质就十分恶劣了。那康熙是怎么发现的呢?根据此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由负责保卫工作的老大胤禔发现后,添油加醋,夸张、放大地传达给了康熙,最终达成了他想废太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