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仅仅被废半年后,胤礽就被恢复了太子之位。这一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礽36岁。
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开启了疯狂的和稀泥模式,三管齐下,先让群臣把“废太子”的事情忘掉,继续尊重胤礽;再劝胤礽把群臣举荐老八的事情忘掉;然后又第二次大封皇子以安抚其他阿哥,还专门跳过了老八胤禩。
但是覆水难收、破镜难圆,“废太子”的经历对胤礽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父亲康熙真的说翻脸就翻脸;其次,原来手足兄弟也真的恨不得除去自己而后快;最后,朝堂的大臣也的确大多是反对自己,更加支持老八的。
所以,当看到影视剧中胤礽复立后报复群臣的画面,可能我们都会吐槽他心胸狭隘,没有人君的器量和智慧。可易地而处,假若我们是胤礽,我们就真能做到对拥立老八的群臣既往不咎吗?这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身处那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之中的情况下。
于是,胤礽就开始专注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官员小圈子,只是这次胤礽玩大了。
胤礽的新班底,是由索党的残余势力与时任九门提督的托合齐共同组成的。该圈子拉帮结派的方式就是以托合齐为核心的饮酒聚会。但“托合齐酒局”的名单很快就被“八爷党”的官员捅给了康熙。这间接导致了胤礽二次被废。
名单上不但有九门提督托合齐,还有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以及伺候康熙起居的太监总管梁九功。康熙的情报头子和贴身管家都成了太子一党,这无论是想突然逼宫,还是给皇帝下毒,都轻而易举。此时的胤礽,不管他有没有谋逆的心思,至少都已经具备了谋逆的能力,再加上这一阶段胤礽那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的狂悖之语,空前警觉与愤怒的康熙,再次展示了自己的雷霆手段。
托合齐死后被挫骨扬灰,齐世武被以铁钉钉在墙上活活疼死,耿额被处以绞刑,梁九功被终身监禁。在转年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第二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只是这一次,康熙的情绪就稳定多了,也看开了,他自己就说:
前次废置,朕实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
并且郑重声明,自己决不会再次复立胤礽。
不仅康熙是“谈笑处之”,对39岁的胤礽而言,这次被废也同样是一种解脱。当了近40年的太子,也在政治旋涡的风口浪尖站了近40年的胤礽,终于能卸下重担歇一歇了。尽管胤礽后来也曾试图复出,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家庭上了。而且,在胤礽被废后的日子里,他只是被限制了自由,生活待遇还是很优越的,在他最后被圈禁的11年中,一共生了6子7女,13个孩子,可谓儿孙满堂。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驾崩了。这一年,胤礽49岁,被幽禁在咸安宫,外面新朝的号角已经吹响。曾经被自己拳打脚踢的老四胤禛成了新的一国之君;曾跟着自己一起遭罪受苦的老十三胤祥也成了总理国务的怡亲王。此时的胤礽又会想些什么呢?但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大概此时的他早就释然了吧。而且雍正在登基后,对胤礽非但没报复,反而照顾有加。
两年后,胤礽病重去世,享年51岁。临终时,胤礽托人向雍正带去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感言:
臣当日与皇上虽无好处,亦无不好处。臣得罪皇考,系大不孝之人,应将臣弃置不问,乃蒙皇上种种施恩甚厚,臣实感戴靡涯。臣今福薄,病已至此,安敢虚言。前若赐臣二寸白纸一条,岂能延至今日乎?识者自必知之。荷蒙圣恩,别无他愿,冀得生存而已。
皇上,咱哥俩当年的关系一般,虽说谈不上好,倒也谈不上坏。我当初对不起父亲,是大不孝的罪人,按说您该将我置之不理的,可是承蒙您的照顾,我这两年的日子过得不错,我很感激。如今我病成这样,也没必要说好话哄骗您,我们都知道,您登基之后若是想杀我,我绝活不到今天。不多说了,谢谢了,老四。
胤礽死时,正值寒冬。雍正不顾部分大臣的反对,冒雪前去祭奠胤礽,还追封胤礽为理亲王。此后,雍正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清朝再无皇太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就此离场。
注释1:八王共治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设立,从天命七年(1622)开始推行,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后此制遂废。
注释2:温达:《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三,四库全书本,第30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