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趁乱立胤礽为太子,某种程度上,也是削弱军功贵族权力的一种手段。谁当继承人,朕说了才算。这就致使小胤礽刚一岁多就已经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苦难。
而为胤礽少年时期保驾护航的,主要有三个人——父亲康熙、曾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叔姥爷索额图。母亲赫舍里氏在生他时已经因难产过世了。
必须要提及的是,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并非如影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是索额图的女儿。赫舍里家是清朝早期少有的依靠文治起家的非军功集团的贵族。赫舍里家崛起,源于索尼早期对孝庄的绝对忠诚。因此,索尼死后,康熙又重用索额图是有两层考虑的:一是为了给胤礽找一位官场上的支柱,二是为了进一步压制军功集团的膨胀。
在三位长辈的呵护与溺爱下,少年时代的胤礽过得顺风顺水。读书,满汉文字无所不识;习武,骑马射箭无所不通。论脸蛋,一表人才;谈地位,东宫储君。只是,有时人生得意得太早,并非好事。一路坦途的胤礽,其性格飞扬跋扈,既不谦逊,也不礼貌,一言不合便对周围的人拳脚相加。
用康熙的话来说:
如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俱被伊殴打。大臣官员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
单看这串文字,那真是皇亲国戚、大臣将军、仆从小兵,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太子胤礽打不到的。
于是,本就对胤礽不满的军功贵族,开始暗中聚集在另一位至少看上去谦逊礼貌的皇子周围,形成了一股反太子势力。胤礽的政治形势更加艰难了,但他的应对办法却是更加倚重叔姥爷索额图,这就进一步放大了自己同官场其他大臣间的矛盾。
然而真正让胤礽出现人生危机的,不是他在性格上的暴躁与政治上的拙劣,而是他在亲情上的麻木。自幼丧母、缺乏母亲教导的胤礽,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那些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熊孩子一样,他对父亲康熙也缺乏感恩之心,觉得自己拥有一切是理所应当的。
康熙二十六年腊月(1688年1月),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失去祖母的康熙,在伤心之余,开始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感情培养。
但偏偏康熙二十九年(1690),胤礽17岁时,康熙病倒了,胤礽奉诏侍疾。这本该是父慈子孝的大好场景,但伺候康熙时,胤礽却心不在焉,而且脸上也毫无忧伤之色,甚至看上去有点不耐烦,气得康熙当时就把胤礽轰走了。康熙的心情,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康熙早早立胤礽为太子,之后更是胤礽要什么就给什么,谁知道胤礽最后是这样的反应,任谁是父亲都会很伤心。只是可惜17岁的胤礽还没能察觉到父亲康熙这些细微的感情变化,而等他有所察觉时,为时已晚。
二、父子相疑的悲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亲征噶尔丹。23岁的胤礽以太子身份留在京城监国。不得不说,胤礽还是有一定政治才华的,史书称其监国期间:
居京师办理事务,如泰山之固。
但胤礽此时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仍然没有选择好好维护他与父亲康熙之间的感情。
当时,远征塞外的康熙思念儿子,就疯狂给胤礽写信,而且遇到的大事小事全都写。旁人问康熙,皇上您这是不是写得太频繁了一点?康熙还说他怕太子太想他。结果胤礽一封信也没回。最后气得康熙直接写信训斥胤礽:
皇太子好吗?朕因遥远恐皇太子惦念,……为何与朕无一复信,缮写如此多之书信亦有毫不辛劳之理乎?
难道给你爹写封信,还能累到你这个监国太子不成?
更要命的是,比起胤礽,反倒是反太子势力先察觉到了康熙心态上的变化,参胤礽的密信,雪花般纷纷飞至康熙面前。最后,康熙回朝后,接连三板斧,直接把胤礽给砍蒙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下令处死了胤礽身边三个亲密的侍从,胤礽感受到了父亲的愤怒与力量;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第一次大封皇子,老大、老三封郡王;老四、老五、老七、老八封贝勒,胤礽感受到了兄弟们的崛起。
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
封皇长子胤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贝勒。(《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借索额图在家中妄议朝政为由,说他怨恨皇上,让索额图退休。三年后,康熙又以索额图意图谋反为罪名将其拘禁,并赐死。胤礽失去了在官场中的最大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