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终,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恶病缠身的老十三在繁重的政务压力下,壮年而逝,享年45岁。
我们可能也会问,老十三这么拼命到底图什么?我们今天在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时,都喜欢谈一些利益和资源的纠葛、权力斗争的考量。但对于老十三,我们不妨考虑得单纯些,他也许只是想洗刷自己的污名,他就是要做出个样子,让人看到他不是“不大勤学忠孝之人”,他是一个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好人。而且老十三对雍正的谦卑与忠诚,大概也是想保住他和四哥之间最后的亲情吧。允祥14岁丧母,23岁父子反目,他也是人,可能他后半生唯一的念想就是,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再让自己和四哥有朝一日也同样反目成仇。帝王家,也是该有些温情在的。
大概也正是老十三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雍正才有足够的精力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去放心谋划他那一项项精巧的改革举措。实话说来,像老四和老十三这样的君臣兄弟组合,恐怕翻遍史书都难得一见。也难怪雍正对十三弟的评价更是高得无以复加,他管年羹尧叫“恩人”,管张廷玉叫“股肱”,管隆科多叫“全国人民的好舅舅”,但他给老十三的评价是:
王固建不朽之盛烈,称宇宙之全人矣!
朕的十三弟,就是全宇宙最好的好人!
老十三连他人生的弥留之际都在忙着画自己陵墓的规格图,并告诫家人,必须要严格按图安葬自己,不能因为有皇上的恩宠就僭越规制。可死讯传来,看着十三弟亲手画的陵墓图,雍正悲伤过度,不能自已,哪里还能管得了这些?他愣是给允祥盖了一座远超规制、纵观整个清朝历史也是最大的一座亲王墓园。且之后雍正为老十三举办的丧礼,也远超规格。老三允祉只是在丧礼上面无哀色,便被极度哀伤的雍正革去了亲王爵位,拘禁到景山反省去了。
不仅如此,雍正还将老十三的名字复为“胤祥”,不必避皇帝名讳。另外,还定胤祥的谥号为“贤”,并在谥号前追加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同时,让没有军功的老十三配享太庙更是毫无悬念。可以说,以上这些,雍正在胤祥死后的无论哪一个做法,都绝对是违背清朝祖制的,但他就是这么干了。这可是朕的十三弟啊,是全宇宙最好的人啊!胤祥在临终前大概隐隐猜到了四哥可能会有的一系列做法,才会去画那张陵墓图吧。
在失去父爱后苦了半生的老十三,终于还是保全了他和四哥胤禛之间一辈子的手足情谊。
注释1:康熙二十年(1681)时,康熙就将自己的帝陵(景陵)提前修好了。
注释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胤祉等奏请万安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683页。
注释3:胤祥:《月夜》,见故宫博物院编《清世宗御制文》附《交辉园遗稿》,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注释4:见《承政院日记》,戊申(雍正六年)四月初四日申时条。
注释5: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允禩勾结隆科多,逼迫雍正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提前得到消息的怡亲王允祥暗中擒拿了隆科多手下的带兵提督,化解了危机。
注释6:弘晓:《明善堂文集》卷之三,《怡仁堂诗稿跋》,第32页b。
注释7:胤禛:《和硕怡亲王诔并序》,见故宫博物院编《清世宗御制文》,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0页。
老二胤礽:“四十年太子”的立与废
这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子。
如果说有的人是出道即巅峰,那胤礽就是出生即巅峰。康熙十三年(1674),胤礽出生。转年,他就被立为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天生富贵的皇储
为何不到两岁的胤礽会被康熙早早立为太子呢?简单来说就是4个字——形势所迫。
胤礽出生时恰逢“三藩之乱”时期。等他一岁多时,三藩势力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清王朝朝不保夕。此时的康熙,一方面必须要提前立储,安定人心,预防不测;另一方面也必须要立嫡长子胤礽,表明自己尊重儒家的传统政治秩序,以寻求汉族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
于是,尚在襁褓之中的胤礽,凭借着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地位,早早成了康熙朝的太子。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其实胤礽从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一群隐性敌人,即满洲的军功贵族集团。
这里展开说说当时的背景。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中,除了太祖努尔哈赤是自立为汗的,后面的皇太极和顺治,其实都是由满洲的军功贵族共同推选出来的君主,即所谓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即便后来顺治因感染天花而死,军功贵族不得不接受能免疫天花的康熙,还是出现了四大贵族代表辅政的局面。四大贵族代表即正黄旗的索尼、正白旗的苏克萨哈、镶黄旗的遏必隆与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