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33)

成为雍正(33)

作者:李正

终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了。而那一夜,正是胤祥亲自护送四哥胤禛从畅春园前往紫禁城,继承大统。父亲去世,四哥上位,在通往紫禁城的那一路上,胤祥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但我们可以相信,在经历了康熙朝的大起大落后,胤祥一定很清楚,从这一晚开始,从这一刻开始,他身旁的四哥就再也不是四哥了,而是新君雍正皇帝。

随着雍正的登基,胤祥迎来了人生中的第5个季节——寒冬后的暖春。

雍正继位之初就立刻任命老十三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加封怡亲王。同时大手一挥,就要赏给他23万两白银去补贴家用。但允祥当即拒绝,最终在雍正的强烈要求下,他收下了13万两。可雍正觉得还不够,之后又提出要隔代给允祥的儿子封郡王,但因为在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门双王的先例,允祥又是坚决拒绝。最终,雍正以高风亮节为名,又给允祥每年涨了1万两的俸禄。

当然,恩赏远远不止在爵位和金钱上,在权力上,老十三在雍正朝的地位更是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大家戏称老十三为“常务副皇帝”,这个说法绝不夸张。用雍正的话说就是:

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

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老十三当时差不多行政、军事、财务一肩全挑。

此外,雍正不爱出门,连木兰围猎这种用于联络蒙古王公的、此前必须由皇帝亲临的重大活动,也都交给老十三全权操作。以至于“副皇帝”这种说法,都不用等到今天,雍正朝当朝,在朝鲜人留下的记载中就有类似的说法:

十三王,全管天下事,凡干机务,尽许裁决,各寺皆待令其第,胡人(满人)畏之,过于皇帝云矣。

可以说,雍正对老十三是能给的全都给了。而雍正这种不加掩饰、违背祖制、近乎疯狂的恩赏与重用,如果对象换成一般人,那可能早就膨胀了。只不过,在冬天待久了的人,是不敢享受春天的。经历过与父亲之间关系的大起大落后,也许雍正还把允祥当成自己的十三弟,但允祥却永远都只能把四哥当皇上了。

允祥几乎所有的治国建议,都是私下和雍正说的,他从不公开表达。在允祥死后的碑文上,有一句话描述得非常精妙:

袛慎而不宣于众,退谦而恐居其名。

名声功劳都是皇上的,我什么都不要。其实很多臣子或下属,只要能做到这点,大概率是能安享晚年的。

老十三的谦卑还不止于此,大臣给他写的信件,他一字不落地全拿给雍正去看;大臣给他送的礼物,他也全都拿去让雍正先随意挑选,雍正没看上的,老十三则再一律退回。

三、忠敬勤廉的落幕

权力大,还一心谦卑,更重要的是,老十三还是雍正执政的最大倚仗,尽管没有像影视剧中所演的阻止“八王议政”那种力挽狂澜的传奇事件,但在当时的朝堂,老十三绝对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今天一提清朝就会说,“海禁”“闭关锁国”等愚昧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空前落后,但清朝的“海禁”其实是从康熙朝晚期才开始的,到了雍正五年(1727),“海禁”被老十三允祥力排众议给解除了,这一举措推动了中国沿海的对外贸易发展。只可惜,到了乾隆朝,“海禁”又被恢复了,这才有了后续所谓的“一口通商”(清朝中后期,只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中国这才正式进入“闭关锁国”的年代,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才再次打开国门。

在日常政务中,老十三也几乎是不顾身体地拼命工作。我们知道,自康熙四十九年他的腿生毒疮以来,老十三的身体就一直时好时坏。雍正四年(1726),老十三生过一场长达4个月的重病,雍正急得每天在宫里焚香祈祷。但即便这样,这4个月中,老十三还是先后完成了地方州府划分、全国军队整顿、云南盐务清查、福建赈灾、勘探河道等一系列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繁重任务。老十三的儿子弘晓后来回忆说,父亲当年每日回家“手不停披”,始终在工作。更夸张的是,雍正七年(1729),老十三本就腿有旧疾,在身体状况已经严重堪忧的情况下,为了帝陵的建造,他还翻山越岭,亲自勘察地形。雍正劝不住,最后愣是把太医院的一个太医封为户部侍郎去贴身伺候老十三,生怕弟弟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