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29)

成为雍正(29)

作者:李正

乾隆提审时和鄂善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此事汝家人及过付之人,皆已应承”。鄂善啊,你家里人和中间人都已经招了,你就承认了吧。可此时的鄂善根本不信,也是不可能承认的。接着,乾隆又说:“汝能保汝家人舍命为汝,而自认此赃为己吞乎?”鄂善,你觉得你家里人会连命都不要了,来替你背这口黑锅吗?他们真的已经把你供出来了,你就招了吧。而就在鄂善动摇的一瞬间,乾隆又开启了更大的忽悠模式,说“汝一身之事,所关甚小。而朕用人颜面,所关则大”。你的命其实不值钱,朕的面子才是更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朕是个好面子的人,鄂善,你是朕所重用的人,你就是朕的面子。接着便说:“汝若实无此事则可,若有,不妨于朕前实奏,朕另有处置。而谕此数大臣从轻审问,将此事归之汝家人,以全国家之体。”你要没受贿,那皆大欢喜,但假如你真受贿了,可得如实跟朕说,到时朕会让他们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你家里人,这样你既能保住官位和性命,朕也能保全自己的脸面,两全其美。千万别搞得你家里人都招了,人证物证俱全,你自己却不说实话,到时朕就是想保你,也保不了啊。(见《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九,乾隆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遇见过像“章总”这样撒谎如喝水一般坦然的领导,假若遇到了,可一定要小心,不然可能就会像鄂善一样下场悲惨了。“鄂善熟思,乃直认从家人手中得银一千两是实。”鄂善在深思熟虑之后,承认自己的确受贿了1000两银子。接着,“章总”立刻就上演了经典川剧艺术——“变脸”,瞬间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鄂善啊鄂善,朕一直很信任你,甚至包括朕的父亲,先帝世宗宪皇帝那也是很信任你的,你怎么真就受贿了呢?接着,乾隆便说:“以皇考及朕平日深加信用之大臣。而负恩至此。国法断不可恕。”即便朕想放过你,国法也不能放过你,组织可是有纪律的。最终,乾隆宣布:“尔罪按律应绞,念尔曾为大臣,不忍明正典刑。然汝亦何颜复立人世乎?汝宜有以自处也。”鄂善你本来应该被施以绞刑,但毕竟咱们君臣一场,朕一向宽仁,心有不忍,可即便朕不杀你,你自己应该也没脸活着,所以,你还是自杀吧。(见《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九,乾隆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于是,鄂善就这样成了乾隆朝第一个被杀的一品大员。最有意思的是,乾隆骗杀鄂善的全过程,最后是自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说出来的。真是杀人诛心。乾隆不但真敢骗,也真敢杀。之后,乾隆更是让自己的两个亲信舒赫德和哈达哈,分别接管了兵部尚书和九门提督的职务,紧紧地攥住了京城内部的情报系统和军事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朝堂的局面几乎是一边倒地靠向了年仅31岁的乾隆。

三、双面打击的终章

在乾隆朝,鄂、张两拨人虽然看着势力强大,但实际上他们是没有任何擅权僭越的行为的。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个人在历史上的退场,也都是很有意思的。

乾隆六年年底,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突然上书乾隆,要弹劾张廷玉:

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窃闻舆论,动云“张、姚二姓占半部缙绅”,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清史稿·列传八十九·刘统勋》)

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一辈子够光荣了,晚年该更加慎重才是。尽管他什么错都没犯,但考虑到他家里当官的人实在太多了,为了防止张家盛极而遭人非议,建议若无特旨,张家所有人三年之内一律不准升官。

对于刘统勋这次的突然上奏,人们始终有两种猜测:第一种,刘统勋是乾隆的老师,他是在乾隆的授意下故意上奏打击张廷玉的;第二种,刘统勋是雍正二年(1724)的进士,而张廷玉恰好是那一年的主考官,所以刘统勋是张廷玉的门生,这次上奏其实是他和张廷玉的合谋,想用最小的代价,让70岁的张廷玉尽快退出官场,平稳落地,安度晚年。不论刘统勋的动机是怎样的,总之,在他这次上奏后,张廷玉就逐渐不问政事,大隐隐于朝了。

不过比起张廷玉的主动消失,鄂尔泰的退出就多少有些狼狈了。前文也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