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39)

成为雍正(139)

作者:李正

而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康熙对弘晳这个孙子确实是喜欢。案发之后,康熙除了让工匠背锅,把他流放之外,对弘晳本人是没有任何处罚的。甚至对帮弘晳传话的那个小太监,也只是稍加处罚。康熙对弘晳的有意保护,显然也会让弘晳心存幻想——我爷爷仍然爱我,我还有机会。

6年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驾崩。弘晳的四叔胤禛继位,成了雍正皇帝。按理说,都到了这个时候,弘晳的皇帝梦也该破碎了。但雍正的一些做法又让自己这位傻侄子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雍正继位之初,他的得力助手、最亲爱的弟弟老十三允祥曾经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而如今雍正手底下用的人,大多是当初的“太子党”成员。也就是说,雍正初年的核心政治班底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是允礽曾经的手下。为了安抚他们,雍正自然要善待老二允礽一家。但同时,考虑到当时老八允禩的“八爷党”仍然树大根深,老九允禟又一直在找雍正的别扭,不是抗命就是抬杠,一场新朝的政治清洗在所难免。为了保障宗室的稳定,雍正必须缩小打击范围,他要找准帮扶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宽仁。考虑到允礽是被康熙圈禁的,他本人又当过38年的太子,放他出来的话,政治风险太大,不如帮扶他的儿子。于是,雍正就把自己丰沛的爱和热情都送给了弘晳。

雍正不但在登基那年就封了弘晳做郡王,后来在雍正六年(1728)又加封亲王。这也让弘晳成了“弘”字辈一代中第一个亲王,比弘历封王都要早。

面对雍正的恩赏,弘晳就表现得太没有下限了。他为了讨好雍正,居然在奏折里直接称呼雍正为“皇父”。例如,在某一谢恩折子中,弘晳是这样写的:

仰蒙皇父之恩授封为王。因臣子弟众多,皇父又思虑周详,赏赐一年给养。臣弘晳全仰赖皇父养育之恩而生存。

弘晳的这几声“皇父”,实在令人感到不适。难不成这是满洲人的某种习俗?皇族内的所有子侄,都得管皇帝叫爸爸?但只消查阅相关文献后我们就能发现,其他“弘”字辈的皇侄,对雍正的称呼都是“我皇上”,或是“圣主”,只有弘晳他一个人管雍正叫“皇父”。雍正倒也不拦着,弘晳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可雍正不拦着,流言就散开了。到今天都有人怀疑雍正是不是抢了自己的嫂子,把弘晳的妈妈给娶了,才逼着弘晳改口的。可考虑到当初连曾静罗列雍正的“十大罪状”时,都没出现过雍正“盗嫂”之类的字眼,所以这种怀疑也实属无稽之谈。

更重要的是,弘晳这一声声“皇父”,旁人尚且无法忍受,当年的“章总”听到后,其心情可想而知。弘晳你什么意思?你管我爸叫爸,难道你还想接着当太子吗?

从祖父到父亲,乾隆真是方方面面都烦透了弘晳。更关键的是,弘晳看“章总”也很是不爽。论出身,我爸爸当太子的时候,你爸爸还只是个不受宠的阿哥;论经历,我跟皇爷爷朝夕相处的时候,你还没生出来;论岁数,我比你大了17岁,凭什么你是皇上,而我就只能是个王爷呢?最后,哪怕已经到了乾隆朝,弘晳还是没忘了自己的皇帝梦,他找人算卦,问道:

将来我还升腾与否?(《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六,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六日)

此时的弘晳已是亲王,他还想往哪儿升腾?野心昭然若揭。

所以为什么说弘晳是“命中注恨的堂兄”,因为早在“章总”登基前,他和弘晳就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雍正活着的时候,他也考虑过弘晳的问题。说到底是前朝太子的儿子,留着呢,多少有一点政治风险;处理了吧,以弘晳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之低,也确实是没必要,反而显得自己这个当叔叔的没气量。最后,雍正安排弘晳住到了距京城20里外的郑家庄,弘晳成了一个既不住在京城,又无兵无权的闲散王爷。

既然弘晳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威胁,且乾隆执政之初又一向以宽仁示人,那“弘晳逆案”又从何说起呢?这就关系到乾隆初年宗室里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了,他就是老十六庄亲王允禄。

二、“摸鱼”、错付的叔叔

我们前文专门讲过老十六允禄。这是康熙朝晚年一位隐藏的“四爷党”,且文武双全。论学业,能解析几何;论才艺,能谱曲唱歌;论武力,能单枪刺虎;论爱好,能操办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