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李朝实录》卷九,《英宗二》,中华书局,1980,第4518页。
注释4:收录乾隆帝诗文的官修作品集。共有5集,434卷。
注释5:弘历:《览旧作志怀》,收入《御制诗初集》卷一,四库全书本,第4页a。
四阿哥弘历:夺嫡时代的最终结局——弘晳逆案
正如前文我们所说的,乾隆的政治手腕与策略,都是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在他成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那个大权在握、玩弄各方大臣于股掌之中的政治强人前,在他成为真正的乾隆大帝之前,他一路披荆斩棘,走了很长的路。
而打通帝王心术的第一关,就是乾隆执政以来所面临的第一次政治斗争。他斗争的对象既不是朝中的大臣,也不是地方的乡绅,而是他那些爱新觉罗家族的亲戚,宗室王公们。
那么,在继位之初标榜着要“宽仁治国”,要“敦睦一本,加恩九族”(《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六,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的乾隆,为什么会掀起大狱狂潮,打击宗室呢?这就关乎乾隆朝初期最大的一场宗室政治风波——“弘晳逆案”。也正是这场“弘晳逆案”,为波及了三朝的“九子夺嫡”画上了真正的句号。
一、“命中注恨”的堂兄
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这位相对冷门的人物——爱新觉罗·弘晳。
弘晳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当时的康熙朝太子老二胤礽的儿子,他比乾隆大了17岁,算是乾隆的堂兄。在某种程度上,弘晳是一个被命运逼疯了的人。
首先,弘晳的童年对任何一个皇孙而言,几乎是满分的开局。
第一,他有一个好爹。弘晳的父亲胤礽是太子,是当时公认的下一任皇帝,在康熙朝的夺嫡斗争中,一度拥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第二,命好。弘晳虽然在排行上是胤礽的二儿子,但命运无常,胤礽的大儿子、四儿子、五儿子,不是童年夭折,就是少年早丧,一个都没活成,全死了。而排在后面的那些儿子,岁数又太小。因此,弘晳从一出生没多久,就成了胤礽唯一的继承人。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弘晳得到了爷爷的关注。我们别看乾隆说自己小时候和康熙的关系是:
见即惊爱,……亲授书课,教牖有加。(《清高宗实录》卷一,雍正十三年八月)
乾隆说康熙一见到他就喜欢得不得了。但事实上,弘晳才是那个康熙最喜欢的孙子。乾隆和康熙一共就相处过8个月,但弘晳却是从小就子凭父贵,被康熙亲自抚育。从这点来看,他俩完全不是一个段位。
即便因为“章总”的“心胸开阔”导致我们今天在清朝的官方文献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于康熙与弘晳祖孙关系的相关记载了,但我们仍然能从其他地方捕捉到康熙对弘晳独特的疼爱。
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朝鲜方面针对康熙晚年间不再册立太子的政局,曾有过这样的猜测:
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
意思是说,在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后,康熙之所以晚年不立太子,很可能是因为他太喜欢弘晳了。前文我们也提到过,康熙晚年不立太子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引发新的夺嫡之争。但是这种传言的出现,至少证明了当时在朝鲜人的消息源和判断中,康熙是非常喜欢弘晳的,以至于喜欢到了足以影响继承人归属的程度。
我们站在幼年弘晳的立场上便知:爷爷康熙是现任皇帝,父亲太子胤礽是下任皇帝,且父祖两代人都很喜欢他。在这种环境下,不管把谁放在弘晳那个位置上,都会默认自己就是将来的皇上。
但也就是这种“我一定能当皇帝”的执念,把弘晳给害了。
先是从弘晳15岁到19岁,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胤礽的太子之位两次被废,最后一家人都惨遭圈禁,弘晳直接从热炕头掉进了冰窟窿。可弘晳放弃了自己当皇帝的执念了吗?不但没有,他反而更加昏了头。证据就是,在康熙朝内务府的满文档案中,记载了一起非常离奇的宫廷案件。
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被圈禁在咸安宫里的弘晳居然穿过层层封锁,找到了一个太监传话,让内务府的工匠华色为他偷偷打造了一件御用的珐琅火链。一方面,这是绝对的僭越之举;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弘晳的脑子此时已经相当不清醒了。因为打造这样一件敏感的物件,除了摆在家里玩模仿秀,满足一下心理需求之外,对夺嫡是没有任何实际帮助的,还会让自己陷入无端的危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