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37)

成为雍正(137)

作者:李正

这个名单一出来,尽管乾隆什么具体的规定都没说,但朝野就都意识到了,官场要起变化了,而且多半是系统性的变化。

因为这份名单中的两个改变,实在是太明显了。

军机处重组人员名单

1.西林觉罗·鄂尔泰

2.张廷玉

3.钮祜禄·讷亲

4.乌雅·海望

5.萨尔图克·纳延泰

6.博尔济吉特·班第

第一个改变就是,这份名单里没有宗室的王公。当时位高权重的老十六允禄和老十七允礼都不在其中。潜台词很明显,乾隆要开始约束宗室了,军机处的国家政务,宗室皇亲就不要再插手了。当时,允禄爱好多、允礼身体差,且都目睹过上一代的夺嫡惨剧,他们二人很平静地就接受了。也因此,整个宗室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除了没有宗室王公之外,这份名单的第二个改变就是,在雍正朝德高望重的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他的排位从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也许最初人们会觉得这是乾隆对张廷玉个人有意见,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这不是一个个体问题,这是一个有关某个群体的问题。乾隆不仅对张廷玉个人缺乏信任,他对整个汉族官僚群体都缺乏信任。在乾隆朝的军机处,始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洲人,不能是汉人。在乾隆漫长的63年的执政生涯中,只有刘统勋和于敏中两个汉人曾经当过首席军机大臣。总的来说,乾隆这次重组军机处后的变化,概括来说就是“两打压一扶持”,打压宗室王公,打压汉族士大夫,扶持满洲官僚。

乾隆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打压宗室可以避免宗室王公凭借血统优势威胁皇权;其次,打压汉族士大夫,可以避免汉人官僚凭借人数优势威胁皇权;至于扶持满洲官僚,这些人一方面没有皇室血统,另一方面又和汉人天然对立,同时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平均能力又普遍低于汉族官僚,他们的政治地位的跃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个人的重视与喜好。因此只要专注扶持于这些人,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巩固满洲,巩固皇族,尤其能巩固皇帝本人的统治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乾隆朝后期,乾隆会任用和珅这种官员。因为和坤符合“章总”一贯的用人偏好而已。

尽管从掌权者的角度而言,乾隆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乾隆这种优先看血统,其次看能力的用人模式,明显是让权力远远凌驾于国家的正常发展之上的。而且,这种模式还被他本人执行了60多年。

由此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乾隆朝,官僚集团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进取心都被无限降低了。当乾隆有活力时,这个国家才会有活力;当乾隆变得老态龙钟时,这个国家也就逐渐趋于萎靡了。

但截止到乾隆二年重组军机处时,乾隆也顶多是在提防宗室,提防汉族官僚而已,他统治国家的责任心还远没有到破罐子破摔的程度。但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最终导致了乾隆的执政理念彻底转型,使得他对宗室、汉族士大夫、满洲官僚的信任度都降到了最低。今天我们说乾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时,基本上指的是乾隆十三年(1748)之后的乾隆。

那么从乾隆二年到乾隆十三年,在这11年间,“章总”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章总”的一生丰富而漫长,两个章节写下来,也只写到了他执政的前几年。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乾隆这个人,他既有本身的复杂性,也有他在漫长的生命岁月中的前后变化。而且比起我们提到的其他那些“冷门”人物,乾隆的相关史料实在是太丰富了,方方面面都要关注到位。像是前面提到的全祖望的《江阴杨文定公行述》,只有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我们才能理解蔡世远具体的政治立场,以及他可能对乾隆所造成的影响。

如果只是把乾隆的形象以粗线条手法来勾勒,不仅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大的争议,也无法真正认识乾隆这个人。乾隆作为一个专制君主,他出生于1711年,驾崩于1799年,他的人生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18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我们读历史,不要说绕过乾隆了,甚至不夸张地说,曾经有大半个世纪的中国人,其实都是笼罩在他一个人的身影之下的。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乾隆彻底变成了一台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呢?

注释1: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注释2:谢济世,清朝官员。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雍正四年考选浙江道御史,因坚持参劾田文镜被革职,在乾隆即位后补江南道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