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33)

成为雍正(133)

作者:李正

祖父康熙的教导虽然只有8个月,但考虑到康熙当时在弘历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康熙晚年宽仁治国的风格对小弘历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现实是,乾隆也的确有模仿祖父康熙的倾向。不过康熙驾崩时,弘历只有12岁,其思想尚未定型。

与之相对应的,父亲雍正对弘历的教导及影响则明显要小得多。乾隆回忆过父亲雍正和他之间的某一理念冲突:

皇考尝以朕为赋性宽缓,屡教诫之。朕仰承圣训,深用警惕。(《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九日)

父皇当年说朕性格太宽仁、厚道、善良,总是批评朕。这些批评朕都记在了心里,深以为戒。

不过乾隆虽然嘴上说记在了心里,可从他早年间的执政风格来看,他显然还是没把雍正的话当回事的。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因为乾隆政治理念的形成,受到了上书房的那几位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今天提到乾隆的老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张廷玉。但其实老张是没怎么教过弘历的,他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帮着雍正处理政务了。按乾隆自己的说法,他真正的老师只有3个人,就是福敏、朱轼和蔡世远。其中,福敏是弘历小时候在雍亲王府时的老师,虽然接触得早,但没教弘历几年。而朱轼后来在康熙朝升任吏部尚书兼管水利,在上书房教书的时间也不算长。

因此,和弘历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应该就是蔡世远了。他从雍正元年(1723)六月起担任弘历的老师,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因病去世。13岁到23岁,弘历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蔡世远陪他度过的。不夸张地说,两人的相处时间,比弘历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都要多。而且他俩的师生关系还非常好。乾隆继位后没多久,就追封已经病故了两年多的蔡世远为礼部尚书。蔡世远有7个儿子,除了一个夭折的,剩下6位都接受过乾隆的赏赐。聪明伶俐的,就保送当官,比如蔡家老二,以廪生身份选入太学,后来慢慢升迁到兵部侍郎的位置。其他不善学习的,乾隆直接赏赐举人身份,一样可以当老爷。可见在乾隆的心中,他是非常在意蔡世远的。

那蔡世远本人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他对乾隆的执政构想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清朝官方史书上没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却能够通过一个人的经历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个人就是雍正朝初年的云贵总督,杨名时。

杨总督是科甲出身,为官清廉,学问也很好,但他有一个缺点是会袒护乡绅,还会官官相护,是个典型的好好先生。于是,在雍正推行新政、打击官僚和乡绅知识分子时,杨名时总是有抵触情绪,出工不出力。最后,雍正就找碴儿把杨名时给革职了。跟杨名时情况类似的,还有我们的两位老熟人,就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和田文镜叫板的李绂和谢济世,他们都是因为对雍正的改革有抵触情绪,最终都被免职了。

他们三位后来的经历都颇有戏剧性。他们被免职的时间是在雍正四年(1726)与雍正五年(1727)。当时的弘历只有十六七岁,考虑到雍正严格限制皇子与大臣的来往,因此,在理论上,弘历最多听说过他们三位,但绝不可能和他们有多少接触。但出人意料的是,乾隆继位后,就把他们全召回了京城,不但给他们免了罪,还加官晋爵。三人都封了大官,杨名时封了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李绂封了户部侍郎,谢济世封了江南道御史。朝野一片哗然,完全搞不懂发生了什么。

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的说法是:朕觉得他们几个不错,这才给免罪封官的。可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不错的?谁告诉你的?且光是因为“觉得”就能给他们这么大的官吗?要知道他们可都是戴罪之身。

在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乾隆朝的翰林院庶吉士全祖望曾经给杨名时写过一篇传记——《江阴杨文定公行述》。传记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

漳浦蔡文勤公谓人曰:“今世而时时有尧舜君民之念者,江阴一人而已。”

这里的“蔡文勤公”,指的就是蔡世远,“文勤”是乾隆赐给他的谥号。而“江阴一人”,指的就是杨名时。因此我们能发现,蔡世远生前是把雍正朝的这位罪臣杨名时比作了尧舜一样的圣人的。可见蔡世远大概率是反对严猛治国的,对雍正打压杨名时等科甲文官的行为是持反对意见的。鉴于乾隆初年乾隆对杨名时、李绂、谢济世等人的重新启用,我们也不难发现,乾隆大概率也不赞成父亲雍正的打压行为,当雍正与科甲知识分子发生对立时,他选择了和儒家士大夫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