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32)

成为雍正(132)

作者:李正

但不得不说,乾隆在通过出卖底层民众和前朝政策来换取政治资本的同时,也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清醒。对雍正所留下的“密折专奏制度”“军机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等维系着政府运转的主体机构和国家体制,乾隆都是全方位继承的,还分别加以完善,以便继续加强自己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可在经历了乾隆式的改革和重塑之后,乾隆真的就能实现他少年时就心怀憧憬的那种“宽仁治国”的理想吗?乾隆朝的未来会走向何处?它真的会带来古代的巅峰盛世吗?

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需要我们从乾隆接下来的道路中去找寻了。

注释1:弘历:《龙翰福先生》诗注,收入《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本,第9页a。

注释2:弘历:《游狮子园》诗注,收入《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一,四库全书本,第6页b。

注释3:同上。

注释4:弘历:《避暑山庄纪》,收入《御制文二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第6页a。

注释5:弘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庚戌年原序》,四库全书本,第1页b。

注释6:谢济世:《梅庄杂著》《进〈学庸注疏〉疏》,黄南津、蒋钦挥、廖集玲、石勇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7页。

四阿哥弘历:宽仁治国的幻想与实际

我们今天评价乾隆时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也许会拿他的审美开玩笑,会拿他的诗文开玩笑,但我们很少会拿他的政治能力开玩笑。有一些人还会评价乾隆为中国古代最标准的专制君主,一台伪装成“人”的政治机器。但其实我们也没必要神化乾隆,没有人天生就会搞政治或热衷于搞政治,弘历刚继位时,也只是个20多岁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人,他对政治的理解,也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那在乾隆懵懂的青年时代,他都经历了什么呢?他青年时代的政治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初入职场的新君

乾隆继位后,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浑身都充满了干劲,想实现自己独特的政治抱负。乾隆非常渴望证明自己,因此他在治国理念与用人思路上,都展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如,他即位后不久就说过这样的话:

政令繁苛,每事刻覈,大为闾阎之扰累。……朕即位以来,深知从前奉行之不善。留心经理,不过欲减去繁苛,与民休息。(《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乾隆元年三月十一日)

一个政府的法令如果既烦琐、又严苛,就会严重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朕很清楚,前朝过去的一些做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朕治理天下,不要繁苛,要的就是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除了治国施仁政之外,乾隆在用人上也表达了自己的喜好,那就是重视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他曾说过:

王大臣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书生也。(《清高宗实录》卷五,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六日)

朕身边重用的大臣,都是读书人。并且他还说:

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清高宗实录》卷五,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六日)

书要是读不好,就不配当官。

说实话,乾隆这套用人的思路跟雍正的是十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因为雍正当年明显更偏爱那些非科举出身的官员。比如,雍正为了规范官员的行为,就找人写了一本教地方官员如何当官的教科书——《州县事宜》。那这本书是找谁写的呢?雍正找自己最宠爱的两位大臣——田文镜和李卫——共同编写的。这二位论行政,都严苛暴烈;论出身,都是纳捐花钱买官的出身,是监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读书人。放在乾隆朝,这二位不但不会成为模范官员,没准还会成为官场的反面典型。

那么乾隆这种“治国施仁政”与“用人重读书”的政治见解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显然和他登基前的人生经历是脱不了关系的。

我们可以大概回忆一下。弘历继位时25岁,他人生的前8年的经历在史书中基本是空白的。从9岁开始读书,到25岁继位,这些年弘历基本是在学堂里度过的。唯有的两个例外就是,在弘历12岁那年,他有8个月是和康熙一起生活的;在他25岁那年,他有3个月跟着果亲王允礼一起去处理西南的苗疆问题。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弘历在继位前,真正的政治实践时长只有3个月,他的政治经验是不丰富的。他对政治的理解大概率只有三个来源:爷爷康熙、父亲雍正、上书房里的老师们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