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则虽勤于为治,……亦何益哉?
他说一个人执政如果狭隘、偏激、刻薄,那么即便他勤政而努力,打造了安定的社会秩序,这也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很明显此时的弘历和雍正在执政思路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雍正主严苛,弘历主宽仁。他们父子之间政见不同的原因,可能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弘历小时候和爷爷康熙一起相处过8个月,受其影响。康熙晚年的执政风格就是非常宽仁的。当然,我们这是在往好听了说,往难听了说,那也可以叫放纵。但在小弘历的眼中,那时,康熙的权威远高于父亲。所以在面对父祖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执政方式时,弘历非常有可能更赞同爷爷康熙宽仁的风格。
第二,雍正本人的汉化程度是比较深的,这就使得他给弘历找的老师,从早期的福敏,到中期的蔡世远、朱轼,再到后期的刘统勋,都是标准的儒家士大夫,这就难免会给弘历灌输大量的“仁政”思想。
第三,弘历从小到大,都没有进行过多少具体的政治实践,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方面这是因为父亲雍正的限制,使得弘历很少跟朝中官员有比较深入的接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弘时早逝和弘昼放弃夺嫡,这让弘历从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的政治斗争。所以,早期的弘历在很多时候,对事态的思考很容易简单化、理想化,他看不见父亲雍正那许多严苛执政的背后的不得已。
面对这种父子执政思路上的冲突,雍正本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们能确定,雍正对弘历还是相当满意的。不过即使雍正不满意,他也没有其他的皇位候选人了。
最终,雍正驾崩,弘历继位。成为皇帝后,乾隆他到底会做些什么呢?
三、转折式改革的新君
25岁的乾隆继位时,他接手的大清基本盘堪称完美。
首先,乾隆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很小。我们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他的曾祖顺治继位时,多尔衮摄政;他的祖父康熙继位时,鳌拜专权;他的父亲雍正继位时,“八爷党”也仍然是树大根深的。可等到乾隆继位时,朝堂里都有谁呢?有鄂尔泰、张廷玉,有爱好广泛的老十六允禄和病恹恹且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十七允礼。这些人非常能干,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巨大的政治野心。
不仅是吏治,在经济方面,乾隆拿到的也是雍正留下的一整套稳定的税收系统,财政压力几乎为零。甚至即便在雍正最拉胯的军事方面,借着当年“超勇亲王”策凌的光显寺大捷,在雍正朝晚年,清廷也实现了与准噶尔之间的有效和谈,暂无重大军事隐患。
乾隆就这样在政治、经济、军事几乎全方位无压力的情况下继位。正常情况下,只要能继续贯彻落实眼前的这一切,大清国就可以继续保持蒸蒸日上之势。
但乾隆偏不,他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宽仁治国”的政治抱负,他并不赞同父亲那套严猛治国的路子,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成就。于是,乾隆就开始了自己作为新君的大转折式的改革。可刚开始执政,乾隆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自己过去一直被控制在王府和深宫之中,缺乏足够的政治威望,这该怎么办呢?
乾隆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给政治犯平反,为知识分子调整待遇,让他们出来说好话,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而且,为了避免自己的做法遭到前朝旧臣的反对,他还会主动说这些其实都是雍正生前的意思。即便下面偶尔有反对的声音,乾隆也会反问道:我跟我爹处了多少年了,你们还能比我更了解他吗?
于是,乾隆的一系列行动就此开始。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驾崩。同年九月乾隆就下令让各省停止呈报祥瑞。我们都知道雍正生前是喜欢祥瑞的,乾隆自己在当皇子的时候,也一样写过《万寿日庆云见苗疆赋》之类的歌颂祥瑞的文章来拍老爹的马屁。可现在雍正刚去世,乾隆立刻就翻脸——
我皇考临御万方,勤求治理,惟务实心实政,从来不言祥瑞。每各省督抚奏报庆云、甘露、嘉禾、瑞茧、醴泉、麟凤之类,皆蒙特降谕旨,训示开导。(《清高宗实录》卷二,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我爹生前专注努力工作,他是非常不喜欢祥瑞的,从来就不提倡这些,即便曾经出现过某些祥瑞,那也属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最终乾隆宣布:
嗣后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清高宗实录》卷二,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