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29)

成为雍正(129)

作者:李正

所以,说康熙是因为看好小弘历才传位给胤禛的说法似乎无法成立,因为他们祖孙见面的时间太晚了,在康熙六十一年;而且他们相处的时间也太短了,弘历进宫不到8个月,康熙就驾崩了。

而从先后关系上来看,康熙应该是在已经决定了让老四胤禛当继承人的情况下,才会在和弘历只见了一面后,就决定带走这个小皇孙,亲自培养。要知道康熙是不轻易培养皇孙的,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除了弘历之外,康熙只在多年以前抚养过一个皇孙,是当时的太子老二胤礽的儿子弘晳。这样一来,其指向性就是非常明确的了,康熙只有先选中了皇子,之后才会去抚养相对应的皇孙。

并且康熙之后对弘历的教育,也绝不是寻常的爷爷疼孙子的教育。一般情况下,爷爷带孙子,大致是教读书、写字,作为满洲人,教骑马、射箭,也都是很正常的。但康熙当时却是连批阅奏折、召见官员谈话,都让小弘历在一旁看着自己是怎么做的。乾隆后来也回忆过当初的场景:

批阅章奏,屏息侍傍;引见官吏,承颜立侧。

此时的弘历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娃娃,他能展现出多大的治国才能与潜力?康熙让他来感受这些顶级政治活动有现实意义吗?所以极大的可能是,康熙这么做的原因,重点根本就不在12岁的弘历身上,而是在45岁的胤禛身上。彼时的康熙已经发现了,假如要立胤禛为继承人的话,在他的那几个儿子当中,老三弘时,品行不过关;老五弘昼,脑子跟不上;其他皇子年纪又太小,只有弘历最有可能继位。那不培养弘历,又能去培养谁呢?

说弘历是“被保送夺嫡的阿哥”,毫不为过。因为托他祖父康熙和父亲胤禛的福,以及他自己兄弟的“同行衬托”,弘历在他12岁时,就基本被两代君主默认为是未来的接班人了。

那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弘历的日子又过得怎么样呢?

二、久居深宫的皇子

雍正登基后,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皇子夺嫡、手足相残的惨剧,他采取了两条非常有力的措施。

第一是秘密立储,不公开册立皇太子。不过这条措施其实也没啥用。因为在雍正元年(1723)和雍正二年(1724),雍正连续两次破格安排还未成年的弘历代表皇家去参加康熙的周年祭典,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弘历就是雍正心中默认的储君。

于是雍正就在秘密立储之外,又追加了一条措施。他把弘历、弘昼等皇子全都摁在了宫里的上书房读书,不准他们插手任何具体的政务,并且严格限制他们与朝中大臣来往。没法结交官员,就没有政治势力,自然就不可能参与夺嫡了。甚至,在雍正十一年(1733),哪怕弘历和弘昼已经被加封为亲王了,雍正仍然不允许他们离宫建府,收养门人。

雍正的这一套做法,虽然的确避免了夺嫡惨剧的出现,但也导致弘历的皇子生涯过得空前无聊。除了偶尔参加一些祭祀活动,基本只剩学堂生活。所以,弘历最后的娱乐,就只剩下打猎和写诗了。

雍正八年(1730),年仅20岁的弘历就出版了一套文集,叫《乐善堂全集》。并且弘历还在书的序言中专门强调说:这书只是精选集,并不是我的全部诗文,里面的文章只是我平常“所作者十之三四”。可哪怕仅仅是“十之三四”,有学者专门数了一下,《乐善堂全集》收录了弘历的诗作达1388首,此外还收录了其他一堆文章。有时候想想,可能真是因为“章总”在学生时代空虚寂寞时只能写诗,所以写诗成了“章总”相伴了一生的爱好。

而在弘历的皇子生涯当中,有一节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在弘历的青春期,他刚好赶上了雍正施展铁腕,改革最激烈的那个阶段,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力也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站在弘历的视角去感受下当初的形势是怎样的。

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弘历15岁,他的庶母舅年羹尧被赐死。雍正四年(1726),弘历16岁,他八叔允禩和九叔允禟被开除了宗籍,并且当年就死在了囚所里。雍正五年(1727),弘历17岁,先是他三哥弘时在被开除宗籍后离奇地死在了老十二允祹的家里,年仅24岁;同一年,他的舅老爷隆科多也获罪监禁,并于第二年死在了其被圈禁的住所。几年之间,在雍正的镇压下,宗族皇亲,年年死人。整个过程,充满了残酷与血腥。

少年时代的弘历会怎么看待父亲这一系列严苛的政治手段呢?尽管弘历没有公开表态过,但他大概率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弘历在雍正八年曾发表过一篇政治论文,叫《宽则得众论》,也就是为政宽仁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的意思。文章中有一句话,弘历写得有些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