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之视兄,虽所处则同,而会心有浅深,气力有厚薄,属词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语也。
四哥,尽管咱俩同龄,又在一起上学、读书,但论心思、水平、文采,我都是不敢和你比的。
如果说此时弘昼的话只是客套,那接下来弘昼对弘历的吹捧,简直就是“毫无底线”了。
兄弟二人出的文集,弘昼的叫《稽古斋全集》,差不多200页。弘历的那本叫《乐善堂全集》,却有500多页,比弘昼多了一倍还不止。弘昼不停地吹哥哥的“彩虹屁”,如:
兄于问寝视膳之暇,每有所得,发为文词,日课文一首。
四哥真是文思敏捷,每天吃饭睡觉的工夫,都能写首诗出来,弟弟我拍马难及。而且四哥您的诗词水平也高,您写的诗词,弟弟读起来,好似在读古人的《诗经》一般:
一吟一咏,亦皆扬风扢雅,温柔敦厚,有合于三百篇之旨。岂扬华摛藻徇外忘内者,所能髣髴其万一哉?又岂弟之浅识谫词所能赞美哉?
如果我们看完了《乐善堂全集》开篇所有王公大臣的序言,不得不说,那还是数弘昼的马屁拍得最响。而其他序如张廷玉写的,虽说是在表扬弘历,但其实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讽刺一样:
皇四子粹质天禀,……诗赋诸体之作,常不假思索,一挥数千言,……数年来俱不下千余篇。
嗯,皇子弘历天赋甚好,写诗都不用过脑子,这几年已写了一千来首。
但不论如何,弘昼的有心退让,这就已经保证了宗室的极大稳定。而在三子弘时死后,雍正看到老五弘昼能这样不争不抢,甚是欣慰。从雍正十一年(1733)他给两个儿子的亲王封号中,我们就能看出雍正的心思。弘历叫“宝亲王”,也就是大宝贝,而弘昼叫“和亲王”,那“和”是什么意思?正是两者相安之意。雍正所起的封号,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毕竟雍正的意思一直是很直白的。
同时,雍正考虑到自己这么多年但凡大事小情都是安排弘历去办的,难免冷落了弘昼,弘昼却也从没抱怨过,雍正心中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愧对弘昼的。他是当爹的,知子莫若父,对哥哥弘历也是相当担心的。
所以雍正在临终前,还专门留有一份遗诏:
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清世宗实录》卷一五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雍正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你弘历当了皇帝之后,如果你对不起弘昼,那你就是辜负祖宗的恩德,也违背了朕对你的教导。
那弘历在登基之后,他做得怎么样呢?
三、放飞自我的王爷
弘历继位之初,对弘昼是关照有加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底,雍正的丧期刚过,乾隆就张罗着要给弟弟补办一个亲王册封大典;接着在乾隆元年(1736),乾隆又给弘昼分房子、置园地,让弘昼有了自己的宅子。除此之外乾隆还表示:朕登基了,富有四海,之前雍亲王府里的所有物件,管他什么宝贝,金子、银子,朕通通不要了,都赏给你了。于是,26岁的和亲王弘昼,转眼之间就成了当时京城最有钱的王爷。不仅如此,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还加封了弘昼的母亲耿氏,耿氏由裕妃升为了皇考裕贵妃。但要说最能彰显弘昼在乾隆朝初年所享受的超高政治待遇的,竟然是一个负面新闻。
乾隆即位之初重用了一个大臣,讷亲。讷亲出身满洲名门,是康熙朝托孤大臣遏必隆的孙子,如今又受到了乾隆的重用,位居军机大臣之首,更是到处横着走,甚至有的时候,比三朝元老张廷玉摆的谱还大。据史书记载:
遇事每多谿刻,罔顾大体,故耆宿公卿,多怀隐忌。
讷亲这个人,办事风格极其苛刻,不少王公大臣早就看他不爽了,但又没人敢惹,他毕竟是乾隆跟前的红人。但讷亲偏偏就招惹上了弘昼。不过弘昼可没惯着他,当场一顿暴打。官员都给看蒙了,这什么情况啊?
据史书记载,这件事的结果是:
(和亲王弘昼)尝以微故,驱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
孝圣宪皇后,指的就是弘昼的养母、乾隆的亲妈钮祜禄氏。最后相当于乾隆根本就没管,借口说是钮祜禄氏把弘昼宠坏了,我弟弟当众打人,打了也就打了,我不管。自此以后,在朝堂上,一个敢惹弘昼的人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