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西段边界属于准噶尔叛军的势力范围。康熙尽管早年间解决了准噶尔领袖噶尔丹,但后来却因为财政问题,被迫和准噶尔的新领袖策妄阿拉布坦议和了。西段边界实质上处于尚未收复的状态,问题自然就没法解决。
康熙是不想丢失喀尔喀蒙古的领土的,但又无法贸然出兵,因为这会促使俄国和准噶尔兵合一处,联合对抗清政府。所以中段边界的问题,一直处于一种不敢解决的状态。
而雍正登基后,为了加速国家统一,就做出了一个战略构想:先通过中段边界的谈判,在进行一定的领土让步后,签订条约,稳住俄国,然后大兵压境一举平定准噶尔,收复西北。这个战略构想虽然不高明,但也算相对务实。而人们真正对雍正的批评,则是因为在同俄国的谈判过程中,雍正连续出现了两个失误。
第一个失误,御下不严。中俄谈判刚开始,清政府这边就出现了一个叛徒,大学士马齐。马齐在收了俄国人的贿赂后,直接把雍正为了收复西北,准备在中段边界让步的底牌暴露给了俄国人。这导致在谈判过程中,俄国人空前强硬。而雍正对马齐的异心毫无察觉,以致后人通过俄国人的记录才知道马齐叛国的事情。更离谱的是,吃里爬外的马齐在乾隆朝去世后,甚至还进了清朝的贤良祠。雍正身为君主,事前没有控制住马齐,事后没能及时发现马齐的罪行,责任巨大。
第二个失误,临阵换将。清政府最初负责谈判的人是隆科多,当时的隆科多正因为结党获罪,失宠了,所以他急于戴罪立功,在谈判过程中兢兢业业,不但亲自勘察边界的具体情况,还表态说俄国必须把目前侵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吐出来,才能继续谈后面的通商、传教等问题。因为隆科多的强硬,一方面清政府在丢了底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谈判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雍正想先稳住俄国的战略构想出现了偏差。最终,在俄国人虚张声势的武力威胁与谈判即将破裂的恐吓之下,雍正又恰好查到隆科多在家中私藏了皇家族谱(玉牒),怀疑隆科多图谋不轨。至此,谈判刚进行到一半,雍正就临阵换将,把隆科多给撤了。
但顶替隆科多的,却是不懂外交的蒙古亲王策凌。在被俄国人一通忽悠后,策凌稀里糊涂地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非但没把被俄国侵占的土地要回来,反而倒贴了不少喀尔喀蒙古的无主荒地给俄国,连俄国代表自己都说:“说真的,我自己从来没有希冀过划界会获得如此有利而且公正的成功,……不仅边界上有利的地方没有让与中国人,而且有些以前俄国不占有的地区也由俄国获得了。”
总的来说,尽管雍正的战略目的达到了,此后在清朝出兵西北时,俄国的确保持了中立。但雍正重用马齐、撤下隆科多、安排策凌顶替这一系列昏着儿,也的确是他在这次谈判中无法被忽视的黑点。
与此同时,雍正在北方同俄国谈判之际,南方也一样出现了问题。
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先是乘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侵占了我国云南80里土地;之后在康熙朝,又趁吴三桂所引发的“三藩之乱”初定,云南局势混乱时,再次侵占了我国云南40里土地。一共侵占120里地。
云南地方官员怕被问责,居然始终隐瞒不报,直到雍正二年(1724)十一月,才被时任云贵总督的高其倬发现。找安南讨要时,安南国王黎维祹抵赖不给,高其倬上奏雍正,请求出兵收回领土。
站在云贵总督的立场上,高其倬讨回土地没有问题。但站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上,雍正就很为难了——年羹尧刚刚平定青海,朝廷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加之各项改革刚起步,各方的矛盾极其复杂,根本没办法腾出手再去打一场跨国战争。更为紧要的是,当时雍正刚刚派出鄂伦岱等人同俄国进行初步交涉,西北的准噶尔正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在南方贸然动兵,一旦战争扩大,北方就会有严重的危机。站在雍正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神志清醒的人,就能明白和安南的这场仗是一定不能打的。
可现在高其倬已经和安南那边发生矛盾了,这又该怎么办呢?于是,雍正做出了一个百分之百要招来骂声的决定:
安南自我朝以来,累世恭顺,深属可嘉。方当奖励是务,宁与争尺寸之地?况系明季久失之区乎!(《清世宗实录》卷三一,雍正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代安南国王都很恭顺,咱们本来就该嘉奖安南,怎么还能去争那么一点小小的领土呢?更何况那还是明朝末年丢了的土地!最终,雍正的要求是:明朝时丢的那80里土地,就赏给安南了,只要把康熙朝丢的那40里土地收回来就行。当时在云南当布政使的李卫感到非常不理解,壮着胆子上奏雍正,说安南人“畏威而不怀德,结怨而不记恩”,安南这伙人是没有感恩之心的,皇上对他们再好也没用,将来他们是说翻脸就翻脸的。最终,雍正无奈痛斥李卫“此奏一无可取”,要求云南官场必须执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