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09)

成为雍正(109)

作者:李正

正如李卫所言,安南国王非但不知感恩,并且根本就不打算归还康熙朝侵占的那40里土地。这下雍正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降旨训斥安南国王:

以执迷之心,蓄无厌之望。(《清世宗实录》卷六五,雍正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作为配合,云南巡抚鄂尔泰厉兵秣马,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样子,成功唬住了对方。于是,安南答复说,愿意将康熙朝时侵占的40里地归还。可令人意外的是,雍正最终却没要这40里地,反而回复说:

朕览阅之余,甚为嘉悦。在王既知尽礼,在朕便可加恩。况此四十里之地,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仍为朕之外藩,一毫无所分别,著将此地仍赏赐该国王世守之。(《清世宗实录》卷六五,雍正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讲,雍正的这些做法都是极度缺乏主权意识的,领土,怎能随便拿来赏赐?可如果我们回到当年的天朝体系下,这件事似乎也不算特别离奇。安南国王黎维祹在收到消息后,难掩激动,面对清朝的赏地特使行三拜九叩之礼,并对天盟誓道:安南将永世称臣。史书是如此记载的:

(黎维祹)行三跪九叩首礼。……维祹闻言,以手至额者再四,誓“世世子孙永矢臣节”。(《清史列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四·杭奕禄》)

而雍正朝的安南边界,此后也的确保持了安定。

这两次外交经历,雍正可以说是一直饱受批评。首先,它们造成了国家领土的巨大损失;其次,雍正的两次妥协,都是希望能为剿灭准噶尔而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收复西北,但那场收复西北的战争,却在雍正的指挥下,以失败告终。这应该也是雍正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了。

三、军事崩溃的结局

首先我们要说,雍正的军事履历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不管是雍正二年的平定青海叛乱,还是雍正六年的平定西藏叛乱,这两次平叛,仗打得都是既快又漂亮,并且加强了清政府对青藏地区的管理,也为雍正日后收复西北积累了信心。

即位后,凭借一系列追缴亏空和改革财政的措施,到了雍正五年(1727),雍正不但在国库攒下了5525万两白银,还使得清政府这几年几乎都有超过1500万两的稳定财政收入。于是,雍正决心“舍千万帑金,除策妄一大患”。这里的“策妄”,指的就是准噶尔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雍正的意思是,不要考虑钱的问题,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能收复西北,这事就不算亏。

接着,还真出现了一个历史机遇。策妄阿拉布坦死了,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

雍正猜测此时准噶尔内部一定是青黄不接的状态,准备完毕后下令,分一西一北两路大军进攻西北。其中,西路军统帅是川陕总督岳钟琪,北路军统帅是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从整体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言,清军毫无疑问是极具优势的。那如果说有什么隐患的话,就是雍正在军队出征前,秀了一把“才艺”。

当时西路军统帅岳钟琪已经敲定了各营统帅的名单,交上去等着雍正批准。可特别邪门的是,雍正非找岳钟琪把这些统帅的生辰八字要来算一算,算完之后,雍正便给岳钟琪回复说:

冯允中看过,甚不相宜,运似已过,只可平守;袁继荫亦甚不宜,恐防寿云云;张元佐上好,正旺之运,诸凡协吉。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岳钟琪在看到这份圣旨后得有多崩溃。这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雍正一个连拉弓都费劲的宅男,结果非要靠测八字来指导常年领兵的岳钟琪该如何选用将领。

可岳钟琪没有别的选择,他不是当初的年羹尧,并没有得到雍正的高度信任;雍正六年的“曾静案”,曾静投书劝说岳钟琪谋反的事还历历在目,这也让岳钟琪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雍正怀疑自己。一个将领出征在外,如果事事都要请示后方,失败就成了必然。而雍正,也一直在收复西北的道路上接连犯错。

雍正七年(1729),两路大军一起出动,没多久,准噶尔就派来了一个使者求和。岳钟琪觉得此事有诈,想予以拒绝。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意外却发生了,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怡亲王允祥去世,雍正伤心过度,一下就没了此前的战斗决心。同年五月初十,雍正下旨,如果准噶尔诚心归顺,那么就可以议和,并且要求岳钟琪和傅尔丹两位统帅,带着使者立刻回京,讨论未来部署:

著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靖边大将军傅尔丹……来京。(《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初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