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慈禧全传(全十册)》 > 正文 第六部 母子君臣 第9章

第9章

这是说,李莲英应该以安德海为前车之鉴,醇王深以为然,但不知道这话该怎么透露给本人?便又向荣禄问计。

“我看是小心一点儿为妙!就算他自己知道,也再提醒他一次,总没有错儿。你看,这话该怎么说才合适?”

荣禄想了一下答道:“也不必专跟他说。王爷不妨下一个手谕,通饬随行人员,不得骚扰需索,如敢不遵,指名参办。我想,他总也有数了。倘或不然,王爷不妨拿府里的人做个杀鸡骇猴的榜样。”

“对,对!这个法子好。你就在这里替我拟个稿子。”

说着,醇王亲自为他揭开砚台的盖子。荣禄赶紧亲自检点纸笔,站在书桌旁边,为醇王拟了一道手谕,虽是一派官样文章,语气却很严峻。醇王看完,画个花押,随即派侍卫送到海军衙门照发。

“还有件事,我只能跟你核计。昨儿立豫甫告诉我说,上头已有口风露出来:说这多少年真也累了,想早早归政。你看,我该怎么办?”

这句话不能随便回答,荣禄想了好半天答道:“王爷只当没有这回事最好。”

“要不要得便先表示一下,请上头再训政几年?”

“不必!”荣禄大摇其头,“那一来倒显得王爷对这件大事很关切似的。”

“说得是!”醇王深深点头。

“上头到底是怎么个意思,无从悬揣。反正,果然有这个意思,自然先交代王爷,那时再回奏也还不迟。”

“是的。”醇王想了一下又说,“最好先布置几个人在那里,到时候合词陈奏,务必请上头收回成命,比较妥当。”

“不用布置。到时候自然有人会照王爷的意思办。”

醇王点点头,想到另外一件事,“仲华,”他问,“你看,上头要叫皮硝李跟着我去,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莲英未净身入宫以前,做的是硝皮的行当,所以有这么个“皮硝李”的外号。荣禄心想,醇王这话可是明知故问,如果他真无所知,话就只能说一半了。

说一半就是只说一件。李莲英此行的任务,据荣禄所知,一共有二,其中之一是,慈禧太后想要知道,醇王的声望到底如何。这自是“雄主猜忌”之心,说给忠厚老实的醇王听,会吓坏了他,不宜多嘴。

于是他只说另外一半:“北洋练兵,水师也好,海军也好,花的钱可真不少了。上次不有人说,济远舰不值那么些钱,后来李少荃奏覆,不如外间的传言,事情算是压下来了。不过上头到底有些疑心,派皮硝李去,我想,就有个明查暗访的意思在内。”

“说得有理,倒要留点神。”

于是他第二天便传下话去:这一次校阅,务必大张军威,意思是要让李莲英震眩于军容之盛,好回去向慈禧太后侈谈其事,觉得大把银子花得很值。

出海那天,正值满月,半夜一点钟上船,子潮已过,海面异常平静,李鸿章称颂:“全是托王爷的福!”

坐的是最大的一艘定远舰,舰上最大的一间舱房,也就是定远舰管带、到德国去过的“总兵衔补用副将刘步蟾”的专舱,重新布置,改为醇王的卧室。其次一间,不是李鸿章所用,特为留给李莲英——专门办这趟差的天津海关道周馥,亲自领着李莲英进舱,原以为一定会有几句好话可听,哪知不然!

“周大人,”穿着一身灰布行装的李莲英问道,“这间舱也很大,跟王爷的竟差不多了。是怎么回事?莫非船上的舱房都是这么讲究?”

“哪里!”周馥答道,“兵舰上的规矩,最好的一间留给一舰之长的管带,就是王爷用的那一间,再下来就数‘管驾’所用的一间,特为留给李总管。”

“李中堂呢?”

“李中堂是主人,用的一间,要比这里小些。”

“这不合适。”李莲英大摇其头,“李中堂虽做主人,到底封侯拜相,不比寻常。朝廷体制有关,我怎么能漫过他老人家去。周大人,盛情心领,无论如何请你替我换一个地方。”

周馥大出意外,再想一想,他多半是假客气,如果信以为真可就太傻了。因而一叠连声地说:“李总管不必过谦。原是李中堂交代,这么布置的!”

“李中堂看我是皇太后跟前的人,敬其主而尊其仆。我自己可得知道轻重分寸,真以为受之无愧,那就大错特错了!周大人,”李莲英说,“如果真没有地方换,也不要紧,我看王爷舱里的那间套房,四白落地,倒清爽得很,我就在那里打地铺吧!”

那怎么可以?周馥心想,那个套间是“洋茅房”,李莲英不识白磁抽水的“洋马桶”,竟要在那里打地铺,传到舰上洋教习的耳朵里,可真成了“海外奇谈”!

当然,这话亦不便明说,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掉换。而换哪一间,却又煞费周章。照理说,他既不肯凌驾“李中堂”而上之,自然是跟李鸿章的卧舱对换。但这一来李鸿章便得挪动,必感不便,必感不快,自己的差使就又算办砸了。

想一想,只有请示办理,便请李莲英稍坐,他赶到李鸿章那里去叩门。等开门望里一看,李鸿章穿一身宁绸夹袄裤,赤足坐在铜床上,床前一张小凳子,坐的是专门从上海澡塘子里找来的扦脚司务小杨——李鸿章早年戎马,翻山越岭,一天走几十里路是常事,因而一双脚长满了鸡眼,每天不是热水洗脚,细细剔理,第二天便无法走路。

见此光景,周馥也就不必再说对换的话了。“李总管一定不肯用那间舱,要换地方。”周馥说道,“我拿我那间舱给他,我自己找地方去挤一挤。特为来跟中堂回一声。”

“喔,怎么回事?”等周馥将李莲英的话都学了给李鸿章听以后,他脸色郑重地说,“你们都记着。此人可不比安德海,从这一点上就看得出来了!”

“是!”周馥将他的话在心里默诵了一遍,请示另一事,“王爷上船的时候说,想看看东海日出,到时候要不要预备?”

“预备归预备,不必去惊动他。日出,也就是三四点钟的时候,这会儿都快两点了!何苦闹得人饥马乏?”

舰桥上布置了座位、饮食,预备醇王有兴,正好迎着旅顺口正东方向看日出。结果并无动静,醇王一直到早晨六点钟才醒。

等他一醒,李莲英已经在侍候了。醇王看他帮忙张罗,要这要那,有条不紊,竟像服侍惯了的,心里不免佩服,怪不得慈禧太后少不得他这么一个人。

一想到慈禧太后,立刻便生警觉:三品顶戴的长春宫总管,自己居之不疑地受他的侍奉,岂不是太僭越了。因而提高了声音说:“莲英,你歇歇去吧!你也是李中堂的客,不必为我费神。”

“老佛爷交代过的,让莲英侍候七爷。”李莲英说,“就是老佛爷不交代,莲英不也该在这儿侍候吗?”

“嘚,嘚!何必还讲这些礼数,你搁下吧!”

说之再三,李莲英只有歇手,但却仍旧守着他的规矩,悄悄儿肃立在门口,见到李鸿章也照样请安,一点都看不出大总管的架子。

这一天整日无事。醇王大部分的时间坐在舰桥上看海,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航行大海,也是生平第一次乘此艨艟巨舰,因而处处觉得新奇,时时暗道“惭愧”——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从前常批评恭王办洋务并无实效,甚至心目中以为洋人不足道,洋务不必办,也是太错了!

到了晚饭以后,旅顺已经在望。九点多钟,定远舰进港,码头上灯笼火把无计其数。等醇王坐小船登岸,旅顺守将四川提督宋庆,身穿黄马褂,头戴双眼花翎,率领属下将官已在道旁跪接。时候不早,为了让醇王得以早早休息,一切繁文缛节,概行蠲免。宋庆到行辕请过安,立即回营,连夜做最后的检点,预备校阅。

第二天一早,醇王身穿黄行装,上罩五爪金龙四团石青褂,头戴三眼花翎宝石顶的凉帽,这天有小雨,所以又披一大红羽纱的雨衣。先坐红幨洒金的明轿到校场,然后换乘特地从京师运来的一匹菊花青大马,在震天的号炮和乐声之中,到演武台前下马。

等宋庆禀报了受校人数,随即开始校阅。先看阵法,次看射鹄,弓箭换成洋枪,乒乒乓乓,热闹得很。醇王拿千里镜照着靶子,红心上的小洞密如蜂窝,足见“准头”极好。醇王极其高兴,传谕赏银五千。

回到行辕,召见将领,少不得还有一番慰勉。吃过午饭,接见洋人,一个是英国海军出身的琅威里,现在受聘担任北洋水师“总巡”,一个是德国人汉纳根,专责监修炮台。这两名“客师”事先曾受到教导,亲王仪制尊贵,接见之时,洋人虽不需磕头,但并无座位。不过醇王颇为体恤,不让他们站立太久,略略问了几句话,便“端茶碗”送客了。

第二天校阅海军。演武台搭在旅顺港口左面黄金山上。口外已调集八艘兵舰,北洋的定远、镇远、济远三铁甲船,超勇、扬威两条快船,以及属于南洋,由福建船政局所造开济、南琛、南瑞三战船。先是演习阵法,前进后退,左右转弯,八船行动如一,醇王赞赏之余,不免困惑,便开口相问了。

“海面如此辽阔,八条船的行动这样子整齐,是怎么指挥的呢?”

这话是向李鸿章发问的,他便转脸向北洋水师大将、天津镇总兵丁汝昌说道:“禹庭,你跟王爷回话。”

“回王爷的话,白天是打旗,叫作‘旗语’,晚上是用灯号。”

“喔,那么由谁指挥呢?”

“是旗舰,今天是用镇远做旗舰。”

“旗舰又由谁指挥呢?”

这话颇难回答,李鸿章却在旁从容答道:“今天自然由王爷指挥。”

“嗯,嗯。”醇王问道,“也是用旗号传令吗?”

“是的。”

“那么,我来试一试。”醇王指着洋面说,“现在的阵法好像是‘一字长蛇阵’,能不能改为‘二龙抢珠’的阵法?”

丁汝昌当即遣派一只汽艇,追上旗舰,传达命令。镇远舰上随即打出旗语,首尾衔接的一条“长蛇”渐化为二,以双龙入海之势,分左右翼向黄金山前集中,鸣炮致敬。

这下来便是最紧要的一个节目:“轰船”。事先拖来一艘招商局报废的旧船,作价卖给北洋衙门,作为靶船,桅杆特高,上悬彩旗,此外还有大小不等、漂浮在海面的许多目标。一声令下,首先是海口东西两面山上的十二座炮台一齐发炮,参差交叉,织成一道炽烈的火网,将入口的海道完全封锁。接着是二品衔道员刘含芳所管带的鱼雷艇打靶,但见海面激起一条条白色的水纹,如水蛇似的,窜得极快,遇着浮标,轰然爆炸。片刻静止,海面上已浮满了散碎的木片什物。醇王对此印象特深,觉得气势无前,实在是破敌的利器。

因此,乘回帐房休息之时,便问李鸿章:“北洋的鱼雷艇,现在有几条?”

“只有五条。”

“五条?”醇王讶然,“看样子倒像有几十条似的。”

“海面辽阔,防护南北角,总得有一百条鱼雷艇才够用。”

“一条要多少银子?”

“总在四五万之间。”

“照这样说,造一条铁甲船的钱,可以买四五十条鱼雷艇?”

“是!”

“这可以好好筹划一下,不过花两条铁甲船的钱,就可以让敌船望而却步,很划得来啊!”

“王爷明鉴。”李鸿章答道,“钱自然要紧,人也要紧。有那么多鱼雷艇,没有那么多人,依然无济于事,所以设学堂也是当务之急。等王爷回天津,想请驾去看看武备、水师两学堂。”

“好!我一定要看。”

“此刻,请王爷出帐,看铁甲舰‘轰船’。”

等醇王重登黄金山上的演武台,南北洋八艘战船已布好阵势,分东西两面排开,头南尾北,炮口都对准了靶船。而发号施令的丁汝昌,却站在演武台上,等醇王坐定便请示:“是否即刻发炮?”

“放吧!”

于是,台前旗杆上一面金黄大旗冉冉上升,升到顶端,只听隆隆巨响,硝烟弥漫,波飞浪立,炮火都集中在一处。轰过一盏茶的工夫,炮停烟散,那艘靶船的桅杆彩旗早已不知去向,海面上布满了碎片油渍——如果这是一艘法国兵舰,就算轰沉了。

醇王得意非凡,转脸向持着长旱烟袋,侍立一旁的李莲英问道:“你都看见了?”

“是!”

“回去跟皇太后回奏,海军办得不错!很值得往这上头花钱。”醇王又说,“旅顺是北洋的门户,门户守得严,京师稳如泰山。请皇太后放心!”

李莲英只诺诺连声,不多说一句话,那个恭顺小心、谨守本分的样子,醇王是在满意之余,略有些诧异,疑心平时听人所说——甚至是醇王福晋所说,皮硝李如何怙权弄势,都不免见闻不确,言过其实。至于北洋衙门及直隶总督衙门办差的官员,看在眼里则无不大出意外。他们心目中的李莲英,即令不是《法门寺》中的刘瑾,也该是《连环套》中的梁九公。再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安德海。畿辅的文武官员,颇有亲眼见过安德海当年经通州、天津沿运河南下的那种气派、势焰的,两相比较,更使人难以相信李莲英是慈禧太后面前的说一不二的大总管。

却也有极少数的几个人,因为他如此,反而格外重视。其中之一就是李鸿章,他找个空召来亲信,有所嘱咐。

李鸿章有各式各样的亲信,办这类差使的是周馥与盛宣怀,他对这两个人说:“我跟你们说过,此人不比安德海,要好好留神。这两天看起来,越有深不可测的样子,总得要想法子摸摸底才好。”

“太监总是太监,没有个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不过,有人喜欢明戴,有人喜欢暗捧。”周馥很起劲地说,“我就不相信,收他不服。”

“收服?”李鸿章摇摇头,“谈何容易!你不可自信太甚。”

“我不敢!”周馥欠身答道,“我也只是替中堂尽做主人的礼数。人非木石,又是这样熟透世故的人,不能无动于衷。”

“光是尽东道主的礼数是不够的,要办事才行!”李鸿章说,“他远涉风涛,还委屈戴个六品顶戴,必有所谓。难道醇王还少人照料,上头特意派他来侍候?不会的!”

“中堂剖示,一针见血。”盛宣怀接口说道,“皇太后派他来,必有指示,我想不如探探他的口气,皇太后倘有‘传办事件’,北洋能够量力报效,让他能顺顺当当交差。以后一切,就都好办了。”

“这是要的!”李鸿章点点头说,“就你去一趟吧!”

于是在旅顺事毕,航向烟台途中,盛宣怀便尽量找机会跟李莲英接近。他们素有交往,而直接见面的机会不多,加以李莲英有意要避嫌疑,几乎寸步不离醇王左右。遇到醇王要休息时,便避入护卫起坐的房舱,大小官员想要单独见他一面,真个难如登天。

然而,盛宣怀亦不是没有收获。李莲英虽见不着面,却跟他随带的苏拉打上了交道。这个苏拉名叫瑞锦山,其实是李莲英的耳目。当然,为人很厉害,是不消说得的。

因此,盛宣怀拉关系“套近乎”的用意,在他洞若观火。好在他的身分比他主人差得太多,无人注目,所以不妨就势借势,跟盛宣怀接近。然而,有其主,必有其仆。在盛宣怀面前,他亦不敢平起平坐,并且口口声声“盛大人,盛大人”,叫得恭敬而亲热。

头一次是结识,彼此都不便深谈,不过周旋尽礼而已,但从烟台回天津,情形就不同了。醇王在天津要查阅炮台,看操看学堂,一共有五天的勾留,不但时间从容,而且盛宣怀在天津有公馆,招邀到私寓欢叙,便可以避人耳目,无话不谈了。

那天是由盛宣怀口头邀约到家吃晚饭。可是过午不久,便派车将瑞锦山接了来,主客都是便衣,又是在起坐的花厅中相见,因而少了许多拘束,由此行的见闻谈起,很快地谈到了李莲英。

“锦山,”盛宣怀很亲切地喊着名字,是那种旧友重逢的语气,“你跟李总管几年了?”

“九年。”

“九年?那是——在李总管刚进宫不久,你就跟他了。难怪他拿你当亲信。”

“也不敢说是李总管的亲信。不过,有什么事,他总是对我说就是。”

“这样说,你也天天进宫?”

“是的。”

“那么,皇太后也是天天见的啰?”

这些地方,就见得瑞锦山有分寸,不敢瞎吹,“我们哪到得了老佛爷跟前?”他说,“就是有顶戴的人,不奉呼唤,也不敢走过去呀!”

“说得是!”盛宣怀用关切的声音说,“皇太后就相信李总管一个,不定什么时候召唤,从早到晚侍候在那里,真要有龙马精神才对付得下来。”

“是!不要说李总管,就是我们,也够受的。”瑞锦山说,“御药房倒多的是补药,不过性子热,也不敢乱吃。”

提到补药,盛宣怀立刻就向侍候倒茶装烟的丫头说:“你进去问一问姨奶奶,上个月法国领事送的葡萄酒还有几瓶?都拿来!”

“说葡萄酒活血,是不是?”瑞锦山问。

“对了!这种酒养颜活血,药性王道,常服自有效验。不过,法国的葡萄酒也跟我们的‘南酒’要出在绍兴才好那样,得是内行才知道好歹。”

“凡事都一样,总要请教内行才有真东西。”瑞锦山说,“遇着假充的内行,瞎撞木钟,花了钱还受气。”

盛宣怀心中一动,细细体味他的话,似乎在暗示门路独具。果然搭得上话,花几万银子,弄一任上海道当当,倒真不坏。

就这沉吟之际,丫头已来回报,酒还剩下六瓶。盛宣怀叫分作两份,一份四瓶送李莲英,另一份两瓶送瑞锦山,“你不要嫌少!原是不值钱的东西,只是眼前不多。”他说,“等我托法国领事多买它几箱,一到就送进京去。府上住哪里?”

“我住在后门。”瑞锦山说了地址,盛宣怀亲自拿笔记了下来。

“宫中也用外国酒不用?”

“有的。一种‘金头’,一种‘银头’。”

这一说将盛宣怀愣住了,他亦颇识洋酒之名,却再也想不出“金头”、“银头”是什么酒。

“为这两种酒,还闯一场大祸。洋玩意真不是东西!”

盛宣怀越发诧异,必得追问:“怎么会闯大祸?”

“是去年八月半,老佛爷在瀛台赏月,一时高兴,叫拿法国公使进的酒来喝。瓶塞一开,只听‘梆’的一声响,好大的声音,吓得皇上脸色都变了!”

“原来惊了驾,糟糕!”

“这还不算糟!一声响过,酒跟一支箭似的往外直镖,镖得大公主一身都是。小太监急了,拿手去捂瓶口,越捂越坏,白沫乱喷,搞得一塌糊涂。老佛爷这下可真动了气了!”

“这小太监呢?当然倒了楣?”

“倒楣倒大了!一顿板子,打得死去活来,不是大公主心好,替他求情,只怕小命都不保。”

盛宣怀明白了,所谓“金头”、“银头”,原来是香槟酒。不过不必逞能,为瑞锦山说破,只问:“那以后呐?还喝这两种酒不喝?”

“自然要喝。”

“要喝不又要闯祸了吗?”

“不会了。请教高人,得了个窍门,先拿瓶口的金银纸包封取下来,再拿钉书用的钻子在瓶塞上钻个洞,酒气放光就不碍了。”

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妙计”!盛宣怀笑道:“这一着真高!那位‘高人’可是谁呀?”

“内务府的立大人。”

“原来是立豫甫!”盛宣怀点点头说,“也只有他想得出。”

“立大人还说,这种酒,规矩是要听那一声响声。不过咱们中华大邦,跟夷情不同,他也是怕惊了驾,不敢进这种酒。”

“亏得是法国公使进的。”盛宣怀说,“如果是立大人进的,只怕他也要倒楣!”

“那还用说!就算老佛爷不追究,挨了板子的可记上进酒的人的恨了。”

这算是让盛宣怀学了一次乖。不由得想起乾隆年间有人进贡上好的徽墨,“万寿无疆”四个金字,磨到后来变成“万寿无”,进墨的人竟因此严谴。以后进献新奇珍品,务必考虑周详,不然弄巧成拙,关乎一生富贵得失。

也就因为有此警惕,便格外要打听宫中的事事物物。主人虚心求教,客人正好卖弄,宾主谈得十分投机,直到听差来请入席,方始告一段落。

坐上饭桌,换了话题。这时候该瑞锦山向盛宣怀有所打听了,先是问北洋衙门聘请客卿的薪水,接下来问到北洋所收“海防捐”的实数。谈来谈去是钱,盛宣怀自具戒心,不尽不实地敷衍着。

瑞锦山也很厉害,耐着性子套问,提到购船经费,终于问出花样来了。

“咱们跟外国买船,也是给现银子吗?”

“不是!”盛宣怀说,“要买英镑汇了去。”

“到哪儿去买啊?”

“哪家外国银行都可以买。不过总是请教汇丰银行。”

“为什么呢?”瑞锦山问,“莫非跟汇丰银行买,可以少算一点儿?”

“不!镑价是一律的,逐日行情不同,是高是低,都看外国电报来挂牌。”盛宣怀答说,“至于专跟汇丰银行买镑,是因为海军经费存在汇丰银行生息,买镑只要转一笔账,可以省许多手续。”

从这几句话中,瑞锦山知道了两件事:一件是北洋有款子存在汇丰;一件是镑价的行情,逐日不同——这跟银价与钱价一样,有时银贵钱贱,有时钱贵银贱,如果贵进贱出,就是吃亏,否则便占了便宜。

懂了这个道理,瑞锦山发觉其中大有讲究,“盛大人,”他很谦虚地说,“这我可要跟你老讨教了。镑价行情,既然有高有低,那么买镑是该趁低的时候买,还是趁高的时候买?”

“自然是趁低的时候买。”

“如今是高是低?”

“如今算是低的。”

“既然镑价低,就该多买一点儿搁在那里,反正是要用的。盛大人,你说是不是呢?”

一句话将盛宣怀问住了,心里不免失悔,不该将洋务上的诀窍轻易教人。虽然这笔购船的经费不由自己经手,但自己经手过别样向外洋购料的经费,买镑总是低价高报,而外汇牌价,不用跟银行查询,《申报》上每天登得就有,倘或调账彻查,弊窦立见,那时要弥补解释就很难了。

这样转着念头,竟忘掉应该答话。瑞锦山见他发愣,知道自己的话是问在要害上,笑笑说道:“盛大人,我是瞎琢磨,问得大概不在理上。”

“不,不!”盛宣怀这才想起,还该有句话回答,“如果是自己做买卖,照你的办法,一点不错。不过公家的事,又当别论。什么时候该买镑汇出去,要看咱们驻外国的钦使什么时候来电报。早汇了去,人家也不肯收的。”

最后一句话不但成了蛇足,而且成了骗小孩的话。彼此交易,买方愿早交款,卖方岂有不收之理?瑞锦山阴恻恻地一笑:“洋人买卖的规矩,跟咱们不一样。”

这一笑,笑得盛宣怀很不自在,不过他的脸皮厚,不会出现惭色,定定神答道:“洋人做买卖,一切照合同行事,迟了不行,早了也不行。再说,既然是拿银子存在汇丰生息,早买了镑,白贴利息,也不划算。”

这番掩饰,总算言之成理,再看他从容自若的神态,瑞锦山倒有些疑惑自己的想法,似乎不见得对,因而丢下不谈,换了个话题。

“外国银行的利息怎么样?”他问,“是不是比咱们的银号钱庄要高一点儿?”

“也不见得。”盛宣怀学了个乖,不肯透露确数,“而且存的是活期,比定期的更低。”

“既然如此,贪图什么呢?”

“贪图他靠得住。还有一层好处……”话到口边,盛宣怀突生警觉,真所谓言多必失,心中悔恨不迭。

然而漏洞已经出现,瑞锦山当然捉住不放,“什么好处?”他说,“盛大人也教教我!”

逼成箭在弦上之势,盛宣怀无法闪避,转念一想,教他一个乖也好,便放低了声音说:“洋人做买卖有样好处,最看重主顾。譬如说,你有款子存在他那里,不但靠得住不会倒,而且有人去查,他们也不肯透露的。”

“这就是说,谁有款子存在他们那里,除了本主儿以外,没有人知道?”

盛宣怀一拍掌说道:“对了!锦山,你行!一点就透。”

“这……”瑞锦山有些不大相信,“奉旨去查也不行?”

“是的。”

“那不成了抗旨了吗?”

这话说得严重了,盛宣怀有些不安,“不是这么说,不是这么说!”他赶紧摇手,“外国银行,自有他们国度的公使管辖。咱们皇太后的懿旨行不到他那儿,就谈不到抗旨。”

“这么说……”瑞锦山也缩住了口。他本来想说:“盛大人总也有款子存在外国银行?”这话要说出来,可能会搞成不欢而散,大可不必。

话虽未说,意思已明明白白地显在言外,盛宣怀当然不会追问,但很想解释,自己并无存款在外国银行。转念一想,这样说法,就如俗语所谓“越描越黑”,是很傻的事。

宾主之间,开始出现了沉默。因为一直谈得很起劲,忽然有话不投机的模样,彼此都觉得难堪,也都觉得该打破这一难堪的沉默。

“锦山……”

“盛大人……”

两个人是同时开口,也都同时停住。“锦山,”盛宣怀让客,“你有话先说!”

“盛大人,我再想跟你老讨教,跟外国银行借款行不行?”

“当然行!不过要看什么人借。”盛宣怀低声说道,“锦山,是不是你想用钱?”

瑞锦山心中一动。照此光景,只要自己开口,几千银子可以稳稳到手,如果打李莲英的旗号,十倍于此的数目,也是手到擒来。

他的念头尚未转定,盛宣怀却又开口了:“如果你想用钱,我可以替你想办法,不用花利息。”

“怎么呢?”

“你要用钱,想来不会多,无非万儿八千,我想法子在哪里替你挪一挪。电报局在外国银行里也存得有款子,利息很微,算不了一回事,我替你垫上就是。”

瑞锦山恍然大悟,其中还有官款私借的花样。而且盛宣怀的口气甚大,“万儿八千”还说不多,那么多则就是以十万计了。

“多谢盛大人!”瑞锦山站起来请个安,“等我要用的时候,再来求盛大人。今儿打扰不少时候,该告辞了。”

醇王是四月二十六回京的。不过早就电奏在先,要五月初一才能覆命。因为此行带回许多船舰、炮台、船坞的图说,尚待整理进呈,同时十几天巡行数千里,见闻极多,关于大办海军应兴应革事项,亦需通盘筹划,至少要有三四天的工夫,才能毕事。

不过醇王巡视的经过,慈禧太后不待他覆命,就已明了,因为李莲英亦需覆命。照他的看法,办海军根本不需那么多钱,尤其养船的费用,可以大事撙节。此外也谈到北洋衙门气派之大,以及北洋官员薪俸之优,言下颇有不平之意。

这自然有些过甚其词,他的意思是要迎合慈禧太后早就存在心里的一个想法:与其让你们胡花,不如我自己来花。果然,慈禧太后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早日降懿旨宣示归政——这也就是决定催促醇王将该兴修的禁苑工程,早早完工。

五月初一清早,醇王的覆奏递到,共是一折一片。奏折中陈述察度北洋形势、应建海军规模及练兵选将首重人才,所以军事学堂必须推广的大概情形。附片是密保得力的海陆将领、文武人员。慈禧太后看得很仔细,印证了李莲英的陈述,对于北洋的全盘情势,已了然于胸了。

召见之后,自然有一番奖勉。然后听醇王口述看操的情形。他拙于口才,一件很热闹的事,讲得索然无味,远不如李莲英的刻划来得生动。然而,慈禧太后不便打断,耐着性子听他讲完,方始问道:“海军不过刚刚开办,照你这一次去看的情形来说,将来还得要有大把银子花下去。怎么样筹款,你跟李鸿章谈过没有?”

“这是一定要谈的。办法是有几个,不过一时似乎还不宜明示。”醇王答道,“海防新捐,限期将到,看来一定要展限。”

“可以。”慈禧太后答道,“这不妨早早宣示。”

“回皇太后的话,目前因为限期将到,直隶报捐的人很踊跃,如果宣示过早,大家一定会观望,对北洋的入款大有关系。”

“嗯!嗯!那就慢慢来再说。”慈禧太后又问,“除了户部在筹划的办法以外,你们还谈出点儿什么生财之道?”

“李鸿章有几句话说得不错,海军是国家的海军,北洋的安危,不仅关系京师,也关系海内,所以办海军应由各省量力筹款,由海军衙门统筹运用。这话在眼前似乎言之过早,等将来正式建军的时候,再请旨分谕各省照办。”

“既然还早,就不必去谈它了。”慈禧太后问道,“李莲英这次跟你出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守规矩的地方?你可别瞒着我!”

“臣不敢瞒,也没有什么好瞒的。李莲英这趟跟臣出去,他的行动举止,实在是臣想不到的。”

不待慈禧太后动问,醇王便大赞李莲英如何守规矩、知分寸,尤其是谢绝外客,苞苴不入,那种操守着实难及,因此,大小衙门的官员对他不但佩服,而且敬重。

醇王是由衷地赞扬,情见乎词,一无虚假。最后当然归结到“颂圣”上面,说北洋官员的议论,无不敬仰皇太后知人善任,法度严明,所以派出去的太监,才会这样守法尽礼。

这对慈禧太后来说,当然是极好的恭维,同时也觉得李莲英确是可以充分信任的。不过她心里虽很看重此事,表面却颇淡漠,听醇王很起劲地说完,只答一句:“他能懂规矩,就算他的造化。”接下来便谈到拆迁北堂之事。

拆迁北堂的交涉,进行得很顺利。敦约翰不负使命,说动了教皇,同意拆迁,电饬教廷驻北京的代表樊国梁,回罗马面商移堂的办法。

这是三月底的事。李鸿章接到敦约翰的电报,便托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邀约樊国梁到天津会商。移建的地点原有成议,是在西安门大街路北的西什库地方。这西什库又称西十库,明朝在这里设甲、乙、丙、丁、戊、承运、广盈、广惠、广积、赃罚等十库,专贮丝绢、颜料、油漆之类的物件,及抄家没入官府的赃物。入清以后,西什库归内务府接收,曾经三十多年的封锢,到康熙年间,才略加清点。其地荒僻,而十库所贮,久成废物,所以内务府一向弃置不问,正好用来供北堂迁移之用。

照最初所许的条件,朝廷不但要另拨建堂之地,而且要照原来的式样代为兴建。而户部及内务府造办处,都不愿承办这一工程,因为价钱不好开,照实开报,相形之下会显得正在兴修的三海工程过于虚冒虚滥。如果照一向承办宫苑工程的例规来开,这样一座大教堂,工价算它五十万银子也不为过,又哪里来的这笔巨款?而况有洋人参预,事事过问,处处顶真,最后必是好处不曾落到,麻烦多得不可胜言,因而都敬谢不敏,推托之词只有一句:“洋房不会造,天主教堂更不会造。”

这样就只好折价,让天主教自己去造了。李鸿章要跟樊国梁磋商的,主要的就是折价的多少。而在谈钱之先,还有件更要紧的事先要说妥,就是北堂的钟楼,高达八丈四尺,俯瞰禁苑,十分不妥。文宗在日,对此耿耿于怀,同治年间,亦曾多次交涉,希望北堂将钟楼拆低而一直不得要领,此刻迁堂,自然力戒前失。李鸿章以极坚决的态度告诉樊国梁,为了风水的关系,西什库新堂的钟楼以五丈为度,断断不准高出屋脊。

原来以为樊国梁必有难色,哪知他竟一口允诺照办。李鸿章喜出望外,对于折价的数目,手便松了。而樊国梁的本意,亦是拿这个让步,换取实益,所以李鸿章一许二十万,他意犹不足,一直加到三十万,仍旧要再添五万。

就在这时候,醇王到津,李鸿章向他请示,照三十五万两定议,订立了合同五条。

醇王此刻要面奏的,就是五条合同的内容。他特别提到第五条,规定北堂所收集的“异方珍禽异兽”,一切古董,以及传教唱诗所用的风琴、喇叭等等,经李鸿章力争,樊国梁终于不得不答应“全数报效”,载明在合同以内。这些东西,价值不赀,折算扣除,给价实在不到三十五万银子。

“总而言之,这一次仰赖皇太后的鸿福,交涉极其顺利。避过法国,直接跟教廷接头,这个宗旨,定得很高明。”醇王很兴奋地说,“国运否极泰来,如今军事、洋务都有起色,臣与李鸿章内外支持,勉图报称,总算有了一点结果。不过,臣的才具短,总要求皇太后时时教诲。”

听了醇王这番表功的话,慈禧太后少不得有一番嘉勉,然后又将话题拉了回来:“北堂什么时候迁让呢?”

“从明年正月初一起,以两年为限,迁让完毕。”醇王答道,“新堂地基,预备十一月里交,动工要在明年,因为今年西北方向不宜破土。”

“风水是要紧的。”慈禧太后急转直下地问,“北堂迁让,已经定议了,那么三海工程什么时候可以完呢?”

“这……”醇王迟疑着,“要看工款来得是不是顺利。”

“这话我就不明白了!如果工款来得不顺利,工程就搁在那儿,老不能完工了?”

话中有责备之意,使得醇王微感不安,急忙答道:“臣所说的顺利不顺利,也不过进出几个月的工夫。三海工款总计一百八十多万,责成粤海关筹一百万,是个大数,到现在为止,报解到京的不过十几万。眼前要发放的,就得三十多万,欠下商人的款子,工程就不便催,因为内务府催工程,商人就要催款。臣估计至迟明年冬天,总可完工。”

“刮西北风的时候,就得回宫了,明年冬天完工,不就等于后年夏天完工吗?”

醇王心想不错,历来的规矩,春秋驻园,夏天如果不是巡幸热河,也是住园,唯有冬天在宫里。三海工程在冬天完工而不能用,闲置在那里,反要多花人工费用,细心照料,这是什么算盘?

转念到此,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臣准定催他们明年夏天完工。”

“那还差不多!”慈禧太后的声音和缓了,“可是,催工就得催款,那又怎么着呢?”

“臣尽力张罗就是。”

“你也不必太劳神!”慈禧太后体恤地说,“北洋不是有款子存在外国银行生息吗?先提三十万来用好了。”

“那笔款子,是要付船价的……”

“怕什么?”慈禧太后不耐烦了,抢白的声音很大,“等粤海关的款子一来,不就归上了?上百万银子搁在洋人那里,不但生不了多少息,说不定还给人挪用了呢!”

醇王不知道慈禧太后的话是有根据的,只当指责海军衙门有人挪用造船经费,极力申辩,绝无其事。慈禧不便透露消息来源,只说了句:“外面的事你不大明白,照我的话做,没有错儿。”

醇王自然不敢违拗,行文北洋衙门,借款三十万两。李鸿章接到咨文,大为高兴,因为预定向英德两国订造的四条铁甲快船,本有二百四十八万两银子存在汇丰银行,陆续结汇兑付,现在还剩一百万两,原可够用,哪知驻英驻德的公使刘瑞芬、许景澄一再来电,不是增添设备,就是材料涨价,要求增加款项,计算之下,还差八十万两。正愁着无法启齿时,有此一道咨文,恰好附带说明,解消了一大难题。

不过三十万两却还一时不能解京。当初与汇丰订约时,有意留下腾挪的余地,规定提银在一万两以上时,需早一个月通知。所以这笔款子,要到六月中旬才能解送海军衙门。

六月初五,皇帝奉慈禧太后移居宁寿宫,因为三大殿及东西六宫各处的沟渠,要彻底修理之故。宁寿宫在大内最东面,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兴修,预备归政以后,作为颐养之处,一直修建了十四年才落成。占地约当整个内廷的四分之一,其中规模,完全仿照内廷各正宫正殿,大门名为皇极门,二门名为宁寿门,等于乾清门。门内皇极殿,规制如乾清宫,殿后的宁寿宫,跟坤宁宫一样,也有祭神肉的大锅、吃肉的木炕以及跳神的法器等等。

宁寿宫后门是一条横街,正中一门叫作养性门,门内养性殿,跟养心殿相仿,所不同的是有奉佛的塔院与坐禅之处,现在作为皇帝的寝宫。

慈禧太后所住的是乐寿堂,在养性殿之后,原是高宗的书斋。此外还有三友轩、颐和轩、随安室、如亭、导和养素轩、景祺阁等等亭台楼阁。景祺阁之后,就是宁寿宫的后门贞顺门,有三间宽的一个大穿堂,还有一口极深的井,井水甘冽非凡。

这座宫触发了慈禧太后的许多想象,一几一椅,一草一木,都使她想到,是当年高宗归政后,盘桓摩挲过的。八十多岁的太上皇,五代同堂,五福骈臻,虽说是天下第一位福气人,然而头童齿豁,想玩也玩不动了。不如及今未老,早早归政,可以多享几天清福。

因此在移居宁寿宫的第六天,便打定了主意,这天召见醇王,特地传谕,皇帝也入座。

这是极大的例外。由于醇王与皇帝是父子,礼节上有所不便,所以召见醇王时,皇帝向不在座。这天忽然在养心殿相见,醇王一时有手足无措之感。不过稍微想一想也就不碍,皇帝虽坐在御案之前,而慈禧太后却坐在御案之后,醇王跪在儿子面前,只当跪在慈禧太后面前就是了。

“皇帝今年十六岁了,书也读得不错。”慈禧太后说道,“我想明年正月里就可以亲政了。让我也歇一歇。”

醇王大为诧异,不知道慈禧太后怎么想了一下,会有此表示?

这是不容迟疑的事,醇王立即跪了下来,高声说道:“请皇太后收回成命。”然后便一面想理由,一面回奏,“时事多艰,全靠皇太后主持,皇帝年纪还轻,还挑不起这副担子。再说,学无止境,趁现在有皇太后庇护,皇帝什么都不用烦心,扎扎实实多念几年书,将来躬亲庶务,就更有把握了。照臣的想法,皇帝亲政,至早也得二十岁以后。请皇太后为社稷臣民着想,俯从所请,想来皇帝亦感戴慈恩。”

他说到一半,就已想到了一个主意,所以膝行而前,接近皇帝,此时便拉一拉龙袍,指一指地上,示意皇帝跪求。

皇帝正在困惑疑难之中。慈禧太后的宣示,在他亦深感意外,然而他并未想到应该请“皇额娘”收回成命——从小养成的习惯,凡有慈命,只知依从。所以听慈禧太后说要归政,心里惴惴然、茫茫然地有些着慌,怕自己一旦亲裁大政,不知如何下手。

等听见醇王的回奏,才知道自己错了,但却不知应做何表示。现在是明白了,要跪下来附和醇王的说法,力恳暂缓归政。

于是他站了起来,转身跪在御案旁边说道:“醇亲王所奏,正是儿子心里的话。儿子年轻不懂事,社稷至重,要请皇额娘操持,好让儿子多念几年书!”说完,磕一个头,依然长跪不起。

“你年纪也不小了!顺治爷、康熙爷都是十四岁亲政。”慈禧太后转过脸来,对醇王说:“垂帘本来是权宜之计。皇帝成年了,我也该歇手了。你们也要体谅体谅我的处境才好。”

“皇太后的话,臣实在汗颜无地。总是臣下无才无能,这几年处处让皇太后操心。目前政务渐有起色,正是由剥而复的紧要关头,总要请皇太后俯念天下臣民之望,再操持几年。”

“我的精力亦大不如前了。”慈禧太后只是摇头,“好在皇帝谨慎听话,如果有疑难大事,我还是可以帮他出个主意。至于日常事务,皇帝看折看了两三年,也该懂了。再有军机承旨,遇到不合规矩的地方,让他们仔细说明白,也就错不到哪里去的。总而言之,这件事我想得很透彻。你跪安吧,我找军机来交代。”

醇王无法再争。他为人老实,亦竟以为无可挽回,所以一退出养心殿,立即关照太监分头请人,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与克勤郡王晋祺,庆王奕劻和三位师傅翁同龢、孙家鼐、孙诒经到朝房来议事。

被请的人到了五个,伯彦讷谟祜已经回府。醇王说知经过,问大家有何意见。两王面面相觑,因为不知道醇王的意思如何,不敢有所表示。翁同龢却是看事看得很清楚,为醇王着想,应该再争,所以开口说道:“这事太重大!王爷应该带领御前大臣跟毓庆宫行走的人,见太后当面议论。”

“很难!”醇王答道,“皇太后的意思很坚决。且等军机下来再说。”军机只来了一个礼王世铎,一进门手便一扬,不用说,上谕已经拟好了。

“没有法子!”世铎苦笑着,“怎么劝也不听,只好承旨。已经请内阁明发了,这是底稿。”

于是传观上谕底稿。亲政的程序是仿穆宗的成例,以本年冬至祭天为始,躬亲致祭,亲政典礼由钦天监在明年正月里选择吉期举行。

“事情要挽回。”翁同龢看着醇王说,“请王爷跟军机再一起‘请起’,痛陈利害,务必请皇太后收回成命。”

醇王踌躇着,无以为答,迟疑了一会才说,“养心殿的门,怕都关了。算了吧,另外想办法。”

“莱山倒有个主意,”礼王说道,“上一个公折,请皇太后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