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埃隆·马斯克传》 > 正文 14 火星任务:2001年,在太空实现最大胆的创新

14 火星任务:2001年,在太空实现最大胆的创新

火星任务

2001年,在太空实现最大胆的创新

找到新使命,让人类文明扩展到其他星球

离开PayPal之后,马斯克买了一部单引擎涡轮螺旋桨飞机,决定像父亲和外公一样学开飞机。为了取得飞行员执照,他需要50个小时的课程。他因此接受为期两周的密集训练,并达成要求。「我喜欢全神贯注,认真把事情做好,」他说,他轻松通过目视飞行的考试,但第一次仪器飞行测验没过,「戴着头盔,就看不到外面,有一半的仪表被遮住了。接着,他们关闭一个引擎,我必须设法让飞机降落。虽然降落了,但教官说『不够好,不及格』。」第二次尝试,就过关了。

这使他有勇气迈出疯狂的一步:购买一架L39信天翁(Aero L-39 Albatros),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供苏联集团国使用的军机。「苏联集团国家就是用这种飞机训练战斗机飞行员,这种喷射教练机能表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飞行绝技。但对我来说,开这种飞机有点危险,」马斯克说,有一次,他和教练开着这部飞机在内华达州低空飞行,「就像电影《捍卫战士》( Top Gun)里的飞行员,我们离地只有几百呎,沿着山脉的外围飞行,在山的侧面垂直爬升,然后倒着飞。」

飞行让他得以展现勇于冒险的基因,也使他更了解空气动力学。「这不是简单的白努利定律。」他一边说,一边解释机翼如何让飞机飞起来。他驾驶L39信天翁及其他飞机,飞行时数约达500个小时后,他就有点厌倦了。他向往飞得更高、更远。

不久前,马斯克才得了疟疾,差点送命。2001年劳动节一个周末,大病初愈的他去纽约州汉普顿,找当年在宾大跟他一起开派对赚钱的搭档瑞希。在长岛高速公路开车回曼哈顿时,马斯克聊到接下来要做的事。他告诉瑞希:「我一直想在太空做点什么。但我认为,光靠一己之力恐怕什么也做不出来。」当然,对私人而言,建造火箭的成本太高了。

但真是这样吗?基本物理条件为何?马斯克开始认真盘算,建造火箭只需用到金属和燃料,这些材料并不会非常昂贵。瑞希说:「在开车经过皇后区中城隧道时,他得出结论:火箭是可能造出来的。」

那晚,马斯克回到饭店,上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网站查询火星探索计划。「我们在1969年就登上月球了,火星计划应该也快了吧。下一个目标一定是火星。」但他就是找不到登陆火星的时间表。他深入网站的每个角落,最后发现NASA根本就没有火星探索计划。他惊愕地盯着萤幕。

接着,他用Google搜寻更多资讯,无意间发现有个名为火星学会(Mars Society)的组织,宣布将在矽谷举行晚宴的消息。他对洁丝汀说,这个学会好像很酷,于是买了两张要价500美元的入场券。但他寄了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给火星学会,因而引发会长罗伯。朱布林(Robert Zubrin)的注意。朱布林安排马斯克夫妇跟他坐一起,同桌的还有执导太空惊悚片《异形》、《魔鬼终结者》及《铁达尼号》的大导演詹姆斯。卡麦隆(James Cameron)。洁丝汀说:「我是卡麦隆的铁粉,因此兴奋得不得了。他跟伊隆聊起火星就没完没了。他们说,人类要是不在其他星球殖民,总有一天将会灭绝。」

现在,马斯克有了一个新使命,一个比推出网银或数位黄页更崇高的目标。他去帕罗奥图公共图书馆阅读火箭工程的书,开始给专家打电话,跟他们借旧的引擎手册。

有一次,他和几位PayPal的老同事在拉斯维加斯聚会。他坐在泳池旁亭子里,专心阅读一本破破烂烂的俄罗斯火箭引擎手册。马克。伍尔维(Mark Woolway,后来共同创办企业社群网路服务Yammer )走过来,问他下一步打算做什么。他答道:「我想移民火星。我的人生目标就是使人类文明扩展到其他星球。」伍尔维的反应不让人惊讶:「老兄,你疯了吧。」

另一个老同事霍夫曼也有类似的反应。听完马斯克描述他要发射火箭到火星的计划后,霍夫曼大惑不解。「这是可以赚钱的生意吗?」他问。后来,霍夫曼才知道,马斯克不是想要赚钱,「我后来才明白,马斯克是从怀抱使命开始,然后想办法落实,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或利润,能支应成本,实现盈利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力不可挡。」

不只是解决问题,也该追求伟大梦想

我们暂且在这里打住,想想一个年仅30岁、曾两度被自己创建的科技新创公司罢黜的创业家,决定打造火箭上火星,是多么疯狂的事。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么做?厌恶假期?像个孩子般热爱火箭、科幻小说和《银河便车指南》?当时,他的朋友完全不明白他的这股傻劲。在之后几年的访谈中,他不断用三个理由来说明。

他发现科技进步的脚步不一定是不停歇的,科技可能停顿,甚至可能倒退,因此又惊又惧。美国人早已登上月球,但2011年最后一艘太空梭退役,太空探险计划就此停摆。他问:「我们希望告诉孩子,登月就是我们太空计划的巅峰,然后我们就放弃了?」古埃及人学会盖金字塔,后来却失去这样的知识。罗马也是,他们建造水道,缔造引水工程等奇迹,然而步入黑暗时代之后,水道就失修、弃用了。美国是否也会步上后尘?几年后,他在TED演讲说道:「世人误以为科技会自动进步。事实上,只有当很多人致力于科技的改善,科技才会进步。」

另一个动机:万一这个脆弱的星球发生大灾难,移民到其他星球,有助于人类文明与意识的存续。也许有一天,地球会被小行星、气候变迁或核战摧毁。他对费米悖论(Fermi’s Paradox)非常着迷。这个悖论源于美国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费米在讨论宇宙中的外星生命时,丢出这么一个问题。他很好奇,如果银河系真的存在大量外星文明,「那么,那些外星人在哪里?」从数学来看,外星文明的存在似乎是合乎逻辑的,然而由于缺乏证据,让人不禁忧心地球上的人类物种也许是宇宙中唯一具有意识的例子。

马斯克说:「这微弱的意识烛火在这里闪烁、摇曳,这可能是唯一的意识实例,因此必须好好保护。如果我们能去其他星球,人类意识的可能寿命就可大大延伸。但如果我们一直被困在这个星球,那就可能被小行星撞击而灭绝,或是毁掉自己的文明。」

第三个动机更振奋人心。这源于他的传承,他来自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家族,在他还是个青少年时,就决定移居到一个富有开拓者精神的国家。他说:「美国其实最具人类探险精神的精髓,这是冒险者的国度。」他认为,美国应该将这样的精神发扬光大,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启动移民火星的任务。「在火星建立基地必然极度困难,也许有人会在途中丧生,就像最初来到北美殖民地的人。然而,如果能够成功,地球上的人都会欢欣鼓舞。在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做这样的事。」他觉得,人生不能只是解决问题,也该追求伟大的梦想,「这是我们早晨能够从床上一跃而起的原因。」

马斯克相信,前往其他星球将是人类史上的重要进展。「真正重要的里程碑只有几个:单细胞生命、多细胞生命、植物与动物的分化、生命从海洋延伸到陆地、哺乳动物、意识,」他说,「从这样的进程来看,下一步显然就是让生命在地球以外的星球生存、繁衍。」马斯克为自己的使命赋予划时代的意义,这点令人兴奋,也让人有点不安。正如列夫钦冷嘲热讽地说:「马斯克最伟大的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愿景当作是上天的旨意。」

前进航太产业的摇篮:洛杉矶

马斯克认为,如果他想创立一家火箭公司,最好搬到洛杉矶。洛杉矶是航太产业的摇篮,孕育出很多飞机公司,例如洛克希德(Lockheed)和波音(Boeing)。「航太工程人才大都聚集在南加州,如果我的火箭公司不设在那里,成功机率就微乎其微了。」他没向洁丝汀解释这点,因此洁丝汀以为,他是被这个星光熠熠的城市给吸引过去的。因为婚姻的关系,他取得美国公民身分,2002年初,他在洛杉矶郡博览会馆,与3,500名移民一起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马斯克开始在洛杉矶机场附近一家酒店举行会议,邀集火箭工程师与会。他说:「我最初不是想要创立一家火箭公司,而是希望透过慈善活动激励大众,为NASA带来更多资金。」

他的第一个计划,是建造一枚小型火箭,把老鼠送上火星,「但我开始担心,我们会看到一支悲喜剧式的影片:一群老鼠在小小的太空船里慢慢死去,」他说,要是这样恐怕不妙,「所以,我们换了另一个方案,打算把一个小小的植物温室送上火星。」这个温室到了这个红色星球,会为植物拍照,然后把植物生长的影像传回地球。照理说,大众会很兴奋,希望看到更多的火星任务。因此,这个计划叫做「火星绿洲」,马斯克估计这个计划不用3,000万美元就可搞定。

他有钱,只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买价格公道、可把温室送上火星的火箭。他发现,或许可在一个地方用便宜的价格入手,至少他是这么想的。他透过火星学会听说一个叫做吉姆。坎特瑞尔(Jim Cantrell)的火箭工程师,曾参加美俄导弹退役计划。一个月前,他才心生制造火箭的想法,和瑞希在长岛高速公路聊这件事,现在他给坎特瑞尔打电话。

当手机铃响时,坎特瑞尔正在犹他州开着他的敞篷车,车顶收折起来。他后来告诉《君子》( Esquire)杂志的记者:「风声很大,我约莫听出一个名叫伊恩。马斯克的人,说他是靠网路发迹的亿万富翁,想跟我谈谈。」坎特瑞尔回到家后回他电话,马斯克解释他的愿景,「我希望改变人类历史,让人类得以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然后他问,「这个周末能见个面吗?」由于坎特瑞尔曾跟俄国当局打交道,过着低调的生活,行事隐秘。他希望在一个没有枪枝、安全无虞的地方跟马斯克见面,最后建议在盐湖城机场达美航空贵宾室碰头。马斯克找瑞希一起去,他们想出了一个计划:前往俄国,看能否在当地买到发射塔架或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