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小说得到启发
马斯克年幼时,梅伊曾带他去当地圣公会教堂上主日学,她也是那里的老师。没想到,这孩子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当她讲述《圣经》故事给小朋友听时,马斯克总会提出质疑。「海水分开?这是什么意思?」他说,「那是不可能的。」当她说到,耶稣用五饼二鱼喂养几千人时,他又反驳说,这根本是无中生有。受洗后,领圣餐时,他又有疑问了。「我吃下基督的身体,喝他的血。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真是太奇怪了。这到底是什么?会是吃人的一种隐喻吗?』」梅伊于是决定周日上午,让小伊隆留在家里看书。
马斯克的父亲颇敬畏上帝,因此告诉他,有些东西无法透过我们有限的感官和思维来理解:「飞行员没有无神论者,他们都信靠上帝。」小伊隆则回说:「那考试也得信靠上帝啰。」马斯克很早就相信科学可以解释万事万物,因此认为没必要想像出一个造物主或神衹来干预人类的生活。
但到了十几岁时,他开始觉得人生缺了点什么,因而陷入苦恼。关于存在,宗教和科学的解释都没能回答真正的大问题,例如:宇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宇宙会存在?这导致他所谓的青春期存在危机。「我想搞清楚生命和宇宙的意义是什么,」他说,「我变得非常沮丧,因为生命或许没有意义。」
他是个爱书成痴的人,因此想透过阅读来寻找答案。起初,他和很多焦虑的青少年一样,一头钻进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如尼采、海德格和叔本华。但这是个典型错误,只会使他的困惑变成绝望。「我不建议青少年读尼采。」他说。
所幸,他从科幻小说中获得救赎。对他这样智力过人、喜欢打电玩的孩子来说,这有如智慧之泉。他看完学校和社区图书馆所有的科幻小说,央求图书馆员多订一些这类的书。
他最喜爱的一本书是罗伯特。海莱因(Robert Heinlein)写的《怒月》(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这本小说讲述月球成为流放罪犯的殖民地,并由一部叫做麦克的超级电脑掌控。麦克有自我意识,也有幽默感,最后在月球发动对地球的战役中,牺牲了生命。这本书探讨了马斯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工智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能保护人类,或者机器会发展出自己的意图,而成为人类的威胁?
这个主题也是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机器人故事核心。艾西莫夫是马斯克最爱的小说家,他在书中揭橥机器人法则,以确保机器人不会失控。在1985年出版的《机器人与帝国》( Robots and Empire)书中的最后一幕,他阐述机器人法则中最基本的一条,也就是所谓的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由于黑暗时代逼近,系列小说中的主角研拟了一个计划,打算把移民者送到银河系的遥远地区,使人类的意识和知识得以存续。
三十多年后,马斯克在一则推文中写道,这些源于科幻小说的想法正是他投入太空发展的动机,目的是使人类成为能在太空探险的物种,并驾驭人工智慧,使之为人服务。「艾西莫夫的《基地》( Foundation)系列和第零定律,就是创建SpaceX的基础。」他说。
在马斯克沉迷于奇幻小说的岁月,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写的《银河便车指南》。这本经典名著有趣、诙谐,有助于塑造马斯克的思想,为严肃的他增添一点幽默。他说:「《银河便车指南》带我走出存在疑问的泥淖,使我豁然开朗。我很快就发觉这本书有趣得教人拍案叫绝,实在妙不可言。」
这部小说讲述一个叫亚瑟。邓特(Arthur Dent)的地球人,在地球即将被外星文明摧毁的前一刻,搭上了银河便车,成功从外星人兴建的星际高速公路逃走。他和救他的宇宙漫游者一起探索银河系的各个角落。银河是由双头三臂的总统掌管的,他把「深不可测变成一种艺术形式」,而银河系居民正在为「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问题」寻找解答。他们打造了一部超级电脑,经过七百多万年的运算,终于得到答案:42。这个答案引发众人困惑,这时电脑说:「这正是答案。老实说,你们不懂这个答案,因为你们打从一开始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马斯克牢牢记住这一课:「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发觉我们需要扩展意识的领域,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以了解什么是宇宙。」
因为迷电玩,自学写程式
读了《银河便车指南》之后,马斯克接下来又沉迷于模拟桌游的电玩。因此一直被一种想法吸引:这个世界也许是某种高阶生物设计的生存模拟游戏,而人类只是其中的棋子。正如《银河便车指南》作者亚当斯所言:「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有人发现宇宙存在的目的为何,为什么会在这里,宇宙就会立即消失,被更多奇怪、无法解释的东西取代。另一种理论则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
1970年代末期,有一款角色扮演的纸牌游戏名叫《龙与地下城》( Dungeons & Dragons),让全球玩家疯迷。马斯克和弟弟及礼夫家的表兄弟们都沉迷其中。他们围坐在桌子旁,依照角色表的指示,用掷骰子的方式,展开冒险之旅。其中一个玩家担任城主,也就是裁判。
马斯克常扮演城主,令人惊讶的是,他表现得相当温文儒雅。表弟彼得说:「即使伊隆小时候,举止和情绪多变。扮演城主时,却非常有耐心。但根据我的经验,他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你知道我的意思吧。不过,有时他真的脾气很好,好得像天使。」他不会给弟弟和表兄弟们压力,只会为他们分析,解说在每一种情况下有哪些选择。
他们组队参加在约翰尼斯堡举行的「龙与地下城大赛」,是最年轻的选手。城主负责分配任务:必须在游戏中找出坏人,杀掉他并救出那个女人。马斯克很快锁定敌队的城主,说道:「你就是那个坏人。」他们于是把他杀了。马斯克的判断无误,本来应该玩几个小时的游戏,一下子就结束了。主办单位说他们作弊,起先还拒绝颁奖给他们。但马斯克据理力争,取得应得的奖项。他说:「这些人都是白痴。事情那么明显,说什么瞎话。」
11岁那年,马斯克第一次看到电脑。他在约翰尼斯堡一家购物中心,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我读过电脑杂志,但还没看过电脑。」就像他几年前吵着要摩托车,这回又死缠烂打,要爸爸买电脑给他。艾洛尔是工程师,对电脑却很反感,说这是用来打电玩的,只会浪费时间,做不了正事。马斯克于是把打工的钱省下来,买了一部康懋达(Commodore VIC-20)。这是最早的个人电脑,可用来玩《银河战将》( Galaxian)和《阿尔发爆能枪》( Alpha Blaster)等游戏,保护地球,抵御外星人的入侵。
这部电脑附赠一本BASIC程式语言课程手册,需要60个小时的课程才能学会。「我自己花了三天就学完了,几乎废寝忘食。」他回忆道。几个月后,他撕下约翰尼斯堡大学个人电脑研讨会的广告单,告诉父亲说他想参加。父亲再次拒绝,因为参加费用昂贵,高达400美元,而且不适合儿童。马斯克说,这场活动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于是一直站在父亲旁边直盯着他。接下来几天,马斯克不时从口袋掏出广告单,求父亲让他参加。最后,父亲说服大学给儿子一个折扣价,让他站在后面听。研讨会结束后,艾洛尔来接他,发现小伊隆和三位教授聊得很起劲。其中一位教授说:「你该给这孩子买一部新电脑。」
马斯克在学校的程式设计技能测验表现优异,因而获得一部IBM PC/XT,开始用Pascal 和Turbo C++自学写程式。13岁,他就用123行的BASIC程式创造出一种叫《太空大战》( Blastar)的电玩。他也利用简单的组合语言,呈现图形。他把程式投稿到《个人电脑与办公室科技》( PC and Office Technology),杂志在1984年12月号刊登,除了有他的名字「伊隆。马斯克」,还有一段简短的介绍:「在这个游戏中,你必须摧毁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货船。这艘船上有致命的氢弹和状态光束机。」虽然没有人知道「状态光束机」是什么,但这个概念似乎很酷。马斯克获得500美元稿费,又写了两个游戏投稿到杂志,一个是像《大金刚》( Donkey Kong)的游戏,另一个则是俄罗斯轮盘和二十一点的模拟游戏。
直到今天,他仍沉迷于电玩。他的表弟彼得说:「如果你跟伊隆一起玩,那就是没完没了,直到饿得不得了,才会中断去吃东西。」有一次去南非大城德班,马斯克在购物中心的游戏机动手脚,使电线短路,他们就可以不用投币,连续玩好几个小时。
马斯克甚至想出一个伟大的点子:他们这几个表兄弟可以开一家电玩店。「我们知道哪些电玩最热门,应该可以赚钱,」他说,他计算了租赁机器所需的现金流,但在向市政府申请营业许可证时,才知道18 岁以上才能申请。尽管金博尔填好了30 页的表格,但认为不能去找爸爸。「他太顽固,不会帮我们的。所以,我们去找姨丈,也就是罗斯和彼得的爸爸。结果他气炸了。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金博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