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一、一只旧木箱
至今,我珍藏着两件东西,这两件东西都是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得到的,一件是国家给予我的,一件是军事学院给予我的。从南京学习结束后,到北京工作的几十年中,从1981年到太原生活,直到回北京养老,这两件东西始终伴随在我的身边(当然也有例外,那是1971年到1981年的十年中,这两件东西保存在中央专案组,木箱上的多处封条还依稀可见。所幸的是,之后还还给我了)。
是什么东西我如此珍爱呢?
一件是1955年授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我把勋章视为我一生最高的荣誉,因此珍藏在身边。
而另一件,就是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期间发给我的教材。我全部装在用炮弹箱改成的木箱内,保存到今天,算算已有五十多年了。我保存的教材包括:四十八册(其中半数为合订本)教科书,六十五份教学用军事地图,十本学习笔记和三份作业试卷。我把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这些教材,市委我终生的财富,因此与勋章一起珍藏在身边。
每当我看到这只木箱,就使我想起在南京军事学院紧张的,但十分有意义、有收获的学习与生活。
1955年夏天,我接到上级的通知,调我大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消息,有机会再次到我军的最高学府学习(第一次是1937年在延安抗大学习),是我十分渴望的。
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战役系学员共五十二人,全部都是从当时全军各部队,正军级以上的干部中抽调而来的。1955年12月,我们在学院参加授衔时,战役系学员全部授予将军以上军衔,其中李天佑、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刘震被授予上级军衔,我与吴克华、吴富善、张震、秦基伟、黄新廷、曾思玉、廖汉生等人被授予中将军衔,丁盛、刘贤权、江燮元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8月,在开学前,我从武汉乘船,顺江而下,到达南京,开始军事学院的学习生活,随身只带了一名炊事员,帮我做做饭。
战役系学制为两年(也有人说,战役系学制为三年,第一年为预科,部分学员补习文化,但我没有参加,因为我在高级步校五年期间,文化补习已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虽然全系都是军以上干部,但院长刘伯承对我们的学习和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自入学开始,刘伯承院长就要求我们做到“三个转变”,即从领导转变为学员,从工作转变为学习,从家庭生活转变为集体生活。
对于学院的学习和生活的严格管理,我不仅不陌生,而且早已习惯。因为在全军向苏军学习正规化的同时,全军院校学习的榜样就是南京军事学院,我在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对校机关和学员队的管理,也是按照条令,进行相当严格的正规化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陆续看了一些当年与我一起在战役系学习过的老将军们的回忆录文章,从方方面面,回忆了当年战役系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比较真正、生动。
但是我们在战役系学习的两年中,到底学习到了什么?到底开设了哪些课程?学习的本质东西又是什么?
从1958年开始的“反军事教条主义”,一棍子打在刘伯承元帅的头上,战役系及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学,被无端扣上“军事教条主义”的帽子,而被全盘否定了,从此很少再提起那段时期的教学内容,而当年还曾要求我们全部上交这些教材,以“清扫余毒”可是对于这些被我视为精神粮食的课本,真是难以割舍,于是我“违抗军令”,悄悄的保留下来一部分。
我在这篇回忆中,不再重提学员们如何紧张的学习,学院如何严格的生活管理。而是从我亲身经历的,和我至今保存资料的其他方面,说说在南京军事学院我的学习情况,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年的战役系到底学习了什么。
我认为,南京军事学院创办的战役系,为我军实现正规化、现代化和战斗化建设,开创了极其重要的先例,为我军培养和训练高级指挥人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我而言,真可用“久旱恰逢春雨”来比喻。对我学习之后的十年中,负责全军训练工作和海军的作战工作帮助极大。
二、教员的授课提纲
一个好的学校,除了有校长的正确领导外,教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材质量是最关键的环节。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红小鬼出身的“土包子”的教学,更是要循序渐进刊于深入浅出相结合,灌输式与启发式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对教材读得懂、理解深、记得住。
这里我选择当年两个科目的学习笔记,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上课的部分内容。
《集团军海岸防御的战役原则》(四课时)
第一课时:集团军转入海岸防御的目的及转入海岸防御可能的情况、条件
第一项集团军转入海岸防御的目的
一、什么是集团军海岸防御战役;
二、集团军海岸防御战役的目的;
三、集团军如何达到海岸防御战役的目的。
第二项集团军转入海岸防御可能的情况、条件
一、预有准备的转入海岸防御;
二、仓促的转入海岸防御;
三、对集团军在任何条件下转入海岸防御战役的要求。
第二课时:集团军海岸防御战役的基本原则
第一项海岸的地形特点及对海岸防御的影响
第二项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基本特点
一、正面宽大;
二、重点设防。
第三项集团军组织海岸防御的基本原则
第三课时:集团军海岸防御的战役准备
第一项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决心
一、海岸防御的战役企图;
二、海岸防御战役决心内,应确定的事项。
第二项集团海岸防御的战斗编成
一、集团军海防的战斗编成的根据和需要;
二、集团军海岸防御的战斗编成内,可能有的兵力和兵器;
——集团军建制的兵力和兵器;
——加强的兵力和兵器;
——在海岸防御战役中可能有集团军指挥的兵力和兵器;
——支援的航空兵和海军舰队的兵力;
三、研究战斗编成的意义
第三项集团军海岸防御的战役布势
一、集团军第一梯队(任务、兵力、防守港湾的部署、防守半岛的部署);
二、集团军第二梯队(任务、部署);
三、集团军的炮兵群;
四、集团军的高射炮兵群;
五、集团军防坦克地域;
六、集团军的诸预备队及快速的障碍物设置对。
第四项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工程保障
一、海岸防御工程保障所包括的事项;
二、各种地形条件的工事构筑。
第四课时: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实施
第一项抗击敌人登陆是的情况特点
第二项反击准备
一、对象与目的;
二、时机;
三、使用的兵力;
四、实施的程序;
五、目标的分配;
六、持续时间。
第三项抗击敌人陆战队和空降兵的着陆
一、抗击敌人陆战队;
二、消灭敌人空降兵。
第四项反冲击的实施
一、海岸防御中对反冲击的要求;
二、反冲击的时机及反冲击实施的掌握;
三、集团军首长对反冲击的支援和应下达的指示;
四、兵力和兵器的机动;
五、航空兵和海军舰队兵力的行动指挥。
第五项集团军反突击的实施
一、对反突击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反突击的目的;
三、反突击的时机和对象;
四、反突击的方向;
五、反突击部队的战斗队形及任务;
六、反突击的火力准备;
七、反突击部队的展开程式;
八、反突击时航空兵和海军舰队兵力的行动;
九、反突击部队的侧翼保障;
十、反突击的战斗行动。
教员的授课内容中,相当比例是讲解战例。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苏德战例为主。也讲刚刚停战的抗美援朝的战例
《斯大林格勒会战讲授纲目》(三课时)
第一课时;引言
第一节: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防御(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
第一项1942年夏军事政治概况
第二项1942年夏双方作战计划
一、德国法西斯统帅部的计划及对该计划的批判;
二、苏军统帅部的计划。
第三项防御组织
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防御组织;
二、第62集团军的防御组织;
三、第181师的防御组织。
第四项
一、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防御战斗(1942年7月17日—9月12日);
二、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防御战斗(1942年9月13日—11月18日)。
(1)城市防御的组织及苏军最高统帅部1942年10月14日对城市防御的指示;
(2)强击群的编成及其战术。
第五项斯大林格勒防御小结和战役战术结论
第二课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反攻(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第一项最高统帅部提高苏军战斗技能的措施。
第二项反攻开始时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战役战略情况。
第三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反攻企图和各方面军的任务。
第四项战役的计划和准备。
一、各方面军司令员的决心;
二、反攻开始时双方的兵力对比;
三、战斗训练和侦察组织;
四、反攻准备中的党政工作。
第五项反攻第一阶段的战斗行动
一、西南方面军突击集群的战斗行动;
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突击集群的战斗行动;
三、顿河方面军的战斗行动;
四、反攻第一阶段小结。
第六项反攻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
一、双方企图;
二、歼灭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多尔麦辛集团军;
三、歼灭科吉尔尼克瓦集团军。
第七项反攻第三阶段的战斗行动
一、战役企图、计划和准备;
二、全歼敌人被围集团军战斗概述;
三、反攻第三阶段小结。
第三课时:苏军军事学术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的发展
第一项苏军的战略
第二项苏军的战役法
第三项苏军的战术与各兵种战术
第四项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政治军事意义。
三、学员们的讨论、作业和期末复习
根据教材进度,教员每讲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员们进行两天至三天的讨论,通过全班或分组讨论,加深对授课的理解。这样的讨论可大约每月两次。
在我的学习笔记中,这样记录着第一学年的两次《讨论课计划》。
笔记片段之一:
《在使用原子和化学武器条件下,集团军进攻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讨论的目的:联系战役法的基本原则,提高和加强对集团军进攻战役基本问题的体会和理解。
二、课题讨论的时间:独立准备12小时,课题讨论8小时。
三、课题讨论的题目;
1,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基本原则
——集团军进攻战役的性质(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一项,参考战役法原则第第四节)。
——集团军进攻战役目的和任务(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二项,参考战役法原则第五节)。
——集团军进攻战役的规模。(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三项,参考战役法原则第四节第二项)。
2,在集团军进攻战役中考虑与下战役决心,及战役计划的拟定
——任何定下有根据的正确的决心(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12页倒数第8-3行,参考战役法原则第29页第14-18行)。
——主要突击方向的意义及选择(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12页第1-11行,参考战役法原则第29页第19-28行)。
——原子武器和化学武器的使用原则(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15页第10-13行,参考战役法原则第30页第3-24行)。
——战役布势的编成及各部分任务、配置(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第五项,参考战役法原则第30页第25-28行)。
——计划战役的目的与方法(间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二节第二项)。
——拟制原子装备、炮火准备、航空火力准备计划的原则。(间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二节第三项全部)。
3,突破敌人的战术地幅及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
——突破敌人战术地幅(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第一项全部)。
——快速集群进入突破口(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20页12行-21页11行)。
——集团军第二梯队进入交战(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21页12行-22页5行)。
——抗击敌人反突击,及击毁敌人的战役预备队(间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22页6行-23页12行)。
——攻破敌人纵深及强渡江河。(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第三项全部)。
4,合围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及战役追击
——合围歼灭敌人(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第四项全部,参考战役法原则第六节第一项)。
——战役追击(见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组织与实施第三节第五项全部)。
5,参考资料
——1948年条令第一章全部,207-298条;
——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战役实施的特点第22-41条和教令42-107条;
——在使用化学武器条件下战役实施的教令第39-119条。
笔记片段之二:
《集团军防御战役》
一、科目:集团军防御战役的组织与实施
二、训练目的: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经验,进一步体会在使用原子武器与化学武器条件下组织与实施集团军防御战役的基本原则。
三、实施方法:先由学员准备,之后在教室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四、讨论的课目与时间分配
1,集团军防御战役的目的及转入防御的条件(90分钟)
2,集团军防御地带的编成和战役布势(100分钟)
——集团军防御地带编成的要求;
——集团军防御地带的编成,各道地带(斜切阵地)的用途,及其位置的选定;
——集团军防御战役布势的要求;
——集团军防御战役布势各部分的组成和使用及配置。
3,任何计划严酷实施反准备(80分钟)
4,任何计划与实施集团军的反突击(100分钟)
5,参考资料:
——集团军防御战役的组织与实施;
——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战役实施的特点和教令;
——在使用化学武器条件下战役实施的教令。
经过学员们反复地,认真地,热烈地讨论之后,下一步,就是完成教员布置的作业了。作业时间一般是下午,但多数时间在课堂上无法全部完成,只好拿回宿舍,再加夜班了。
我保留至今的是三份《战术考核想定作业试卷》。在我的记忆中,这种《作业试卷》相当于学期中的阶段作业,或阶段性的开卷小考卷。
《作业试卷》通常都是教员出一命题,并给出若干条件,例如假设的敌我态势、敌我兵力于兵种、地形地貌等,学员们按照学习的知识,根据命题的要求命题的要求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员本人可自由发挥,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我的三次《作业试卷》的题目分别是:
1955年9月16日20点完成的《第5军战斗命令第13号》;
1955年9月26日23点30分完成的《呈第2集团军司令员第5军战斗报告》;
1955年12月28日21点完成的《步兵第3军作战命令第5号》。
教员对《作业试卷》(见图1)很重视,看的很仔细,不仅有总的评语,而且每一段落都有评语。判分也很严格,俄三次《作业试卷》的总评分都是刚刚“及格”。
教员给我12月18日作业的评语是:
总的评判及格
1、主突方向基本正确;
2、战斗队行能保障决心;
3、兵力区分基本正确;
4、任务给予正确;
5、战斗命令一般的合格式;
6、工作准备的正确、明显。
1956年5月,战役系经过一年的军事专业学习,进入期末考试前的总复习。5月20日,系下发了复习大纲。(见图2)
第一学年,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基本反映在复习大纲的目录上。
《战役系第一学年薛城复习大纲》
目录
战术部分;
第一项:概述
1,现代诸兵种合同作战原则;
2,进攻战斗原则;
3,现代防御原则。
第二项:进攻部分
4,军进攻战斗;
5,步兵军强渡江河进攻;
6,军夜间进攻战斗的特点;
7,军山林地进攻战斗的特点。
第三项:防御部分
8,军防御组织与实施;
9,步兵军城市防御;
10,步兵军山林地防御。
第四项:司令部
11,军进攻战斗的军队指挥;
12,军防御战斗的军队指挥。
兵种部分:
13,装甲坦克机械化兵;
14,炮兵;
15,航空兵;
16,对空防御;
17,工程保障;
18,化学保障;
19,侦察;
20,通讯联系;
21,后勤;
22,外国军队。
通过上面这些教案的介绍,可以看出刘伯承元帅的治学严谨和用心良苦,他不愧为我军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对于我们这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只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部队高级指挥员,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可以说是对现代战争理论的启蒙教育,初步对诸兵种合同作战,陆海空立体进攻与防御,原子、化学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针对美蒋军队的作战方针,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