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作鹏回忆录》 > 正文 李作鹏回忆录(上卷) 第三章挺进山东

第三章挺进山东

第二篇游击齐鲁

第三章挺进山东

一、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先后占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中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英勇抵抗,特别是我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的发展,不断威胁着敌人占领区。同时敌人战线延长和战争力量不足,使得机动作战兵力越来越少,其主力不得不用于确保占领区和交通要道,因此日寇被迫停止了全面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和重点进攻。

根据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其军事战略部署为:第一,广东地区建立东江游击纵队及琼崖纵队;第二,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第三,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第四,八路军129师挺进冀南地区。

当时中共山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力量已达四万余人。但山东各地国民党、封建地主势力为了在战乱中自保,也为了对抗共产党,到处拉武装,抢地盘,组织大小武装部队共达十五万人,其人员数量、装备和控制的地盘,均超过我们起义的人民武装力量。为了加强山东领导,中央派郭洪涛、张经武等到达山东,并成立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1938年底,山东抗日武装力量正式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下辖十个支队。

1938年10月,朱德、彭德怀致电115师,决定由343旅抽一个团到山东工作。代师长陈光回电,决定派685团东调。11月毛泽东又命令115师师直机关及343旅主力,全部去山东。

1938年底,685团(缺一个营)到达苏鲁边的微山湖以西丰县、单县间地区。该地区原有共产党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二千余人。不久改编为山东纵队挺进支队。685团也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到1939年4月该支队已发展到八千余人,并初步创立了湖西游击根据地。稍后黄克诚率115师344旅部队进到鲁西南地区与苏鲁豫支队会师,并继续进到陇海路以南苏北地区。

“七?七”事变后,冀鲁边乐陵、宁津、沧县、无棣等县党组织,在山东和河北党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成立华北抗日救国军。以后又改为第31游击支队。到1938年春,其基本力量已发展到二千余人。1938年5月,八路军115师685团一个营编成为115师第5支队。129师部队一部,编成129师津浦支队,同时挺进冀鲁边,协同第31游击支队发展游击战争,扩大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两个支队于1938年7月初进抵乐陵、宁津地区与第31游击支队会师,然后确定第31游击支队改称平津支队。

为了加强冀鲁边党政领导,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于1938年9月抵达乐陵城。很快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冀鲁边我军统一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5、第6支队(平津支队改称第6支队)和津浦支队。到1938年底,发展到二万余人,党政军群组织均有很大发展,建立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1余人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政治决议的主要精神是:目前的抗战正处于抗日持久战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的基本任务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反对妥协投降,反对一切分裂企图,反对任何傀儡政府。提高主力军战斗力,广泛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更多的抗日根据地,缩小敌之占领区,配合主力作战。扩大民众运动和发展民众团体(工、农、商、学、文化界、妇女、青年、儿童等各种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战争。

我115师指挥机关率686团于1938年12月奉命由山西吕梁地区出发,经晋东南、冀南、鲁西,在郓城西北樊坝歼敌一个保安团后,师首长决定有686团团长杨勇率领686团3营和师直两个警卫连留在梁山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其余主力继续东进。于1939年3月进到泰西地区(泰山以西,运河、东平湖以东地区),与该地区进行游击活动的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稍事休整,即积极向汶河以南宁阳、汶上地区发展,打击敌人,扩大解放区根据地。不久,在冀鲁边地区发展起来的孙继先部津浦支队及挺进纵队第7团也转到泰西地区,这样就更加引起敌人的注意。虽然为了保密,师指挥机关由山西出发时改称为八路东进支队,但敌人很快就发现了我们的真实番号。

二、泰西陆房胜利突围

我们师指挥机关在泰西地区停留的目的,是为了指挥鲁西地区、鲁西南地区、冀鲁边地区的115师所属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部队,建立抗日政权,并提出创建泰西根据地的号召。

1939年3月下旬,罗荣桓政委去津浦路东沂蒙山区,向山东分局传达党的六中全会精神,4月下旬,罗荣桓政委返回师部,5月初又到运河地区巡视工作,这一阶段师里的工作,主要由代师长陈光负责。

山东日寇的最高指挥官是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他为了消灭我115师指挥机关及所指挥的泰西八路军部队,决定于4月底纠集津浦线中段日军五千余人,大炮百余门,另有伪皇协军和汉奸队一部随行,协助日寇作战和搜集情况。日伪军合计八千余人,从5月初开始,先后由泰安、大汶口宁阳、汶上、东平、东阿、平阴、肥城、界首等地出发,分九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向我泰西山区(肥城以南,汶河以北山区)进行扫荡围攻。

当时115师指挥机关驻地在肥城以南,陆房、临安站一带。那时我是师部的侦察科长,对敌人行动的全面情况比较了解。因为到达泰西后,我们很快就对周围敌人占领的城市、交通要地,建立了秘密情报网。加上部队各种侦察工具全部展开,分工负责对各路进攻敌人行动进行了严密监视。那时敌人行动又是大摇大摆,不甚保密,前进速度很慢,走一步停一步,走一天停两天。所以我们能准确地知道敌人动向。每天将搜集到的来自四方八面的情报,及时报告和通报有关领导和部队。

陈光代师长根据各路敌人进展情况,正确判断出敌人是企图先扫荡山区外围,然后合围肥城以南山区,摧毁我指挥中心。5月8日晚,各路敌人已经逼近,因此决定各部队撤离这个地区。师指挥机关和特务营向汶河以南,津浦支队向北大峰山地区,6支队和地委向西南运河方向分散转移。686团(缺一个营)留在内线山区机动打击敌人。5月9日各部开始按计划行动。

春夏交替之际,风和日暖,田野青青。山区里的群众,虽然早已听说日寇杀人、放火,强奸妇女,但不少人尚未见过日军是什么样子。经我民运工作人员动员,又看到我们军队仓促转移,他们才纷纷拖儿带女,挑着简单的衣食物品,转移到偏僻山沟里躲藏敌人扫荡。当时虽然有的村庄开始有了自卫团的初步组织,但缺乏坚强领导,也没有战斗经历,因此还不能配合军队行动,只能起到掩护群众的作用。

我各部队分散转移的情况很不顺利。只有6支队主力和地委由于熟悉敌情、地形,安全地转移到敌人合围圈的外线。津浦支队行进到陆房东北朱家庄附近,就被敌人发现,未能跳出合围圈。师指挥机关和特务营向南转移到安驾庄附近,发现汶河南岸,每隔一两百米距离就有一堆火光,隔河望去三堆火光连成一线。侦察人员报告敌人已到汶河南岸。

陈光代师长当即做出判断:第一,汶河南岸已被敌人封锁,第二,汶河以南是大平原,没有地形可利用。因此改变决心,转头向北,准备转移到肥城以北大峰山地区。但部队走到陆房西北大董庄、黄土岭附近时,天已大明,即与敌人发生遭遇战,枪炮声大作,顿时冲破了山区清晨的平静。师直机关由特务营掩护,撤到陆房附近,我686团迅速展开,抢占陆房西北及以西之肥猪山、岈山一带阵地,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争夺战。津浦支队也被迫占领陆房以北之凤凰山,师特务营于陆房东北的东山岭凭险据守,抗击敌人。

到中午时间,四面八方敌人均已缩小合围圈,距陆房村不到三四华里,把陆房附近包围得水泄不透,战斗十分激烈。敌人大炮向陆房附近各阵地猛烈轰击,浓烟烈火,山摇地动。

陆房是一个小盆地,如此庞大的机关人员和部队同时拥挤在如此狭小的地区,处境十分险恶。陈光师长严令各部队,坚决固守现有阵地,与阵地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师指挥机关凡有武器的人员也均组织起来,占领地形,拼命抵抗。日军十分顽强,多次向我阵地疯狂攻击,打垮一次,接着二次、三次再来。这个阵地攻不动,很快改向另一阵地猛攻。第一冲击波被我打得死伤差不多了,第二、第三冲击波接踵而上,但我军始终没有丢失任何一个重要阵地。特别是敌人猛攻我肥猪山、岈山阵地,战士们同敌人拼刺刀,拼手榴弹,敌人先后九次冲锋均被我杀退。在我阵地前沿敌人尸横遍野,不计其数。看来敌人是不顾血本,不惜代价,一定要把陆房吞下去不可。而我军全体战士、干部,上下一心,同舟共济,为生存而战,为保卫指挥机关而战,为牺牲烈士报仇雪恨而战,因此士气越战越高,越战越勇。

一直激战到将近黄昏,形势才渐渐缓和下来了。敌人开始收拢部队,调整部署,整顿兵力,进行露营休息,准备次日拂晓后再行进攻。陈光师长抓住机会,当机立断,决定利用敌人收拢部队出现的空隙,连续作战,实施夜间突围。陈光命令津浦支队先南后东,突出包围圈后,转到津浦路以东去活动。师指挥机关和686团向西南突出包围圈后,转到运河方向去活动。

黄昏后,各部队分别集合完毕。战士轻装,掩埋不便携带的物品,对行动中易发出声响的盆、锅,马的蹄子都用草绳,布条捆绑好,马带笼头。22时,按规定的行军序列开始突围。陈光亲自指挥先头部队,隐蔽地走山沟小路,利用敌人空隙向西南方向悄悄行进。初夏的夜晚,夜色蒙蒙,除了马蹄声碎,晚风微啸之外,简直平静得听不到任何声音。战士们安静快速地一个跟一个鱼贯而行,人人都有一旦被敌人发现时的应急准备,也记住了万一被打散后集合地点。

“皇军”老爷们大概认为已把我军重重包围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翅难飞的程度了,只等最后围歼就可凯旋回巢。同时经过一天的冲杀,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也疲惫不堪了。在不冷不热的夜晚,空气里的硝烟气味渐渐消散了,真需要好好睡一觉,准备明天再战。他们做梦也未想到,此时此刻我军在夜色的掩护下,正在他们的“空挡”处悄无声息的“穿插”跳出合围圈。结果不但津浦支队不费一枪一弹全部突围成功,我们师指挥机关和686团也不费一枪一弹突围成功。

第二天黎明,“养精蓄锐”的敌人从四方八面向陆房附近各阵地发起攻击,结果完全扑空,连八路军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敌人是既垂头丧气又莫名其妙,以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他们除了死伤千余人,消耗大批子弹、炮弹之外,毫无所获地撤退了。

师指挥机关于5月12日晨过汶河,到达汶上县,13日平安到达东平以东的无盐村一带。此次战役总计毙伤敌人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包括日军大佐以下军官五十余人,而我伤亡不足三百人,敌人扫荡合围计划彻底失败了,我反扫荡突围行动获得全部胜利。在无盐村我们召开了祝捷大会,师政副主任黄励讲话,表扬了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粉碎了敌人围歼我军之企图,保存了自己,消灭了不少敌人。并鼓励大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争取更大胜利而努力。

战后,我们对此次战斗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

那时候敌我双方都缺乏扫荡和反扫荡的经验,日军不甚了解我军作战脾气,我们也不了解敌人作战规律。敌人基本是按照他们国家军事条令行事的,对付游击战争也采取正规战的方法。他们行动很慎重,情况不确实查明,不敢轻举妄动。每天摆开阵势前进,至多行进不超过二十华里。途中遇有怀疑征候,先用炮火轰击,然后再使用骑兵侦察,确认没有问题,其主力才敢继续前进。如果夜间我派小部队对其宿营地进行袭扰,第二天就不敢前进。待把周围情况查明后才敢前进。由泰安、大汶口、宁阳、汶上、东平、东阿、平阴、肥城、界首等地到陆房地区的距离,近者数十里,远者不过百余里,可是敌人竟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完成战役合围。把我军重重包围后,猛攻了一天,死伤很大,没有攻动。日落西山,又不敢夜战,甚至畏惧我军夜袭,因此将部队收拢,在山下村旁,露营休息,根本没有防备我军突围的严密措施,这是敌人前功尽弃、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军也缺乏对付敌人扫荡合围的作战经验。当时对敌的行动和企图是清楚的,敌人各路每天进展情况也基本上知道。如果那时我以少数部队在正面吸引敌人,主力适时转移到敌人侧后,寻求战机,打击敌人,则完全可能破坏敌人对陆房山区的合围计划。不论转到津浦路以东,或转到运河以西均可摆脱敌人合围。5月10日夜间,师指挥机关和特务营向南转移到达安驾庄,发现汶河南岸被敌人封锁,又不敢冲破封锁继续南去,临时改变决心北返,重新钻进敌人合围圈内,教训十分深刻。

随着岁月流逝,形势的发展,斗争经验的积累,敌人越来越狡猾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粉碎敌人扫荡围攻的经验,及掌握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也越来越机动灵活了。

代理师长陈光是1928年参加湘南农民暴动后上了井冈山。在中央苏区及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就已担任红军师长。历来以英勇善战、战功累累著称。是红一军团的著名战将。1950年陈光担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时,身负错误结论,被隔离审查,开除党籍,软禁在汉口,后悲惨死去。

在“文革”时期,有人批判他陆房战斗“瞎指挥”,并说他“置部队不顾,自己带上骑兵连先行突围逃走”。我的看法是,应该客观地分析陈光在陆房战役中的指挥,由于缺少反敌人扫荡合围的作战经验,有些具体环节上确实存在指挥上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指挥,如抗击敌人围攻和最后突围,是正确的。批判他“置部队不顾,先行突围逃走”。则不是事实。也有人说,陆房突围是政治部副主任黄励指挥的,这也不是事实。黄副主任确实做了不少战场鼓动的政治工作。真正协助陈光指挥突围的是参谋处长王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