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哈瓦那,庆祝古巴革命两周年的活动采取了军事示威的形式,军队和民兵的游行长达7小时之久。华盛顿注意到这一示威,刚刚当选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并没有下令取消正在计划中的行动,但确曾指示美国的支援应当大大压缩。尽管如此,那些负责这一行动的人们却企求一举成功,他们指望反卡斯特罗军队在古巴一登陆便能触发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暴动。
这一计划在赫鲁晓夫生日那天即1961年4月17日付诸实施。入侵部队在古巴马坦萨斯省一处海湾的岸边登陆,此地当地人称“吉隆滩”。然而事与愿违,当这些雇佣军士兵占领了一条狭窄的滩头阵地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向前推进了。卡斯特罗亲自率领着古巴政府军向入侵者发起反攻。苏联政府随即发布了一份公报,保证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给肯尼迪送去一封亲笔信。但在4月20日,还未等抗议入侵古巴的活动形成声势,敌人的最后一块阵地就被古巴政府攻占,入侵部队溃不成军狼狈逃遁。事实证明,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卡斯特罗政权不稳固的估计完全错误。
干涉古巴计划的失败以及美国对这个岛国政权日益升级的敌意导致苏联和古巴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年轻的古巴军队得到了苏联更多的军事援助,苏联的军事专家也来到古巴。
和在古巴的流产政变不约而同,老挝由文翁亲王和诺萨万将军领导的亲美右派军队也一败涂地,南越的吴庭艳亲美政府也感到政权难保岌岌可危。在华盛顿的统治集团中,这些耻辱正触中痛处,联想到最近在中东和非洲的失利则更让人恼怒。对这一个个挫折美国的政治家们难以忍受,他们既不打算退却,也不准备委屈求全地接受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影响下降的前景。
然而,美国决定事态进程的能力的确在急剧减弱。苏联不仅发展了自己的原子弹,还发展了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从而能够将核武器投掷到地球的任何地方。从前,美国在苏联四周建立了一层厚实稠密的军事基地包围网,从这些基地可以对苏联的心腹要地实施核打击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而时下,这一免疫系统被打破了。从现在开始,美国不仅要警惕亚洲和非洲出现共产主义政权的局面,而且还要被迫正视西半球崛起共产主义政权的可能,甚至还须留神苏联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动向。展望前景,华盛顿不禁谈虎色变,不寒而栗。
1961年5月,赫鲁晓夫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在克里姆林宫,他接见了比利时贸易代表团、古巴青年代表团和由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安瓦尔·萨达特率领的埃及国会议员小组。5月5日,他飞往埃里温,参加纪念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他以前从未到这个山区共和国做客,因而对所到之处始终兴致很高。几天之后,他又前往第比利斯,此时那里也在大事庆祝格鲁吉亚建立苏维埃政权40周年。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肯尼迪总统正在举行一系列有内阁成员和亲密幕僚参加的会议,就新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轮廓进行广泛的研讨。美国报界开辟了数百个专栏以讨论摆在肯尼迪面前的选择方案。这位总统是否注意到记者们开展的这场争论尚不得而知,但赫鲁晓夫肯定是非常认真地浏览了这些文章中最富有争议性的代表作。在美国专栏作家衮衮诸公中,他尤其赏识沃尔特·李普曼和詹姆斯·赖斯顿,认为这两位名家的某些文章很有启迪性,值得一读,他要求《真理报》加以转载。譬如在5月5日,《真理报》发表了赖斯顿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两篇文章。当然,在编者按语中该报也声明:“《真理报》编辑部并不赞同此文中阐述的某些观点。”在1961年4月30日见报的一篇文章中,赖斯顿这样描述了肯尼迪:
他就像一名初出茅庐的拳击手,在比赛中姿式优美地挑逗着对手,随心所欲地挥拳出击,而且不时向观众挥手致意。但突然之间,他下颔挨了重重一击。这下子把他打得不轻。最初两个月的魔力迅即无影无踪了。
一言以蔽之,他不仅是一次失败而且是一连串失败的始作俑者。在这些失败之后他对报界和公众大讲特讲,仿佛他们应当为此负责——而此时,仅以10万票之差在总统大选中败在他手下的理查德·尼克松正计划在全国开始一场政治运动。
因此,总统不能只是作壁上观,在古巴事件之后对老挝的事态仍旧视而不见。他毕竟是个血肉之躯。他不仅是博学多闻、目光敏锐、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究肯尼迪,而且还是好战成性、有爱尔兰血统、出生于波士顿名门豪宅的政治家肯尼迪,他在国会中的朋友们和全国各地的来信都在恳切呼唤他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