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在国外,在俄国,在城里或者在乡下,他总是彻底地研究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地注视他们,询问工人与农民们,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些什么。
克鲁普斯卡娅写道:“他喜欢阅读有关在郊外,在小咖啡店,在英国教堂内所举行的各种社会主义集会的评介,他要熟悉德国、英国与法国工人的生活,听他们怎样讲话——不是在大会上,而是在他们自己亲近的人们中间,他们在思考些什么,他们如何生活。我们参加巴黎的各种选举集会。我们对于侨居的国家的工人生活比一般的侨民懂得更多。”
十月革命后,列宁住在首都,先是在彼得格勒,后来迁往莫斯科。他的工作条件使他极少机会离开这两个城市。他极其关心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与要求,他清楚地了解苏维埃边境地区工人、农民与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他懂得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而当他指出党所应该采取的路线时,他知道劳动群众是会跟着党前进的。列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他要求在广大的范围内把群众吸收到革命工作里来。
斯大林说:“我不知道有第二个革命者像列宁这样深信无产阶级的创造力,深信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能适合于革命。我不知道有第二个革命者善于像列宁这样无情地打击那些傲然批评‘革命的混乱状态’和‘群众的胡闹行为’的人。我记得在一次谈话中,有一位同志提出意见说‘革命后必须建立正常的秩序’,列宁讽刺地回答说:‘如果想做革命者的人竟忘记了革命秩序是历史上最正常的秩序,那就糟了。’
因此,列宁总是鄙弃那些瞧不起群众,想照书本去教导群众的人。因此,列宁总是不倦地教诲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理解群众的行动,要细心研究群众斗争的实际经验。”###[1]
列宁是工人群众的最伟大的组织者。他喜欢经常说这句话:“工人阶级的力量是在于组织。没有群众的组织,无产阶级就什么都不是。而组织起来,这就是一切。”
列宁组织、培育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革命活动的最初几年,他就已经拟出了一个建党的正确的组织方针。他以天才的预见看到,倘若孟什维克关于党组织的建议得以通过,就会使工人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
列宁在那些年中的最大功绩,就是制订了建立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并在第二次大会上以及会后竭力反对孟什维克提出的组织方针。
毫不妥协地保卫马克思主义,百折不挠、果断和坚持不懈地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斗争,组织上的团结,铁的纪律与战斗的热情——这些都是布尔什维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的特征。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经历了三次革命而在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它受过严重的挫折,也取得过胜利,它在列宁的坚强领导下,在这些革命斗争中百炼成钢。
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列宁创建了共产国际。
列宁是大家公认的党的领袖,他像一个真正的领袖那样,能够比许多人看得更远:能够预言要完成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梦想的事情。
列宁对普列汉诺夫始终是十分尊敬的,但是从他们共事的最初几年起,他就能指出他的许多错误。尽管普列汉诺夫当时被认为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代表者,列宁却勇敢而直接地反对这些错误。在对普列汉诺夫的这一斗争中,列宁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普列汉诺夫的错误,那时在不少人看来好像是极无关重要的,但最后却使他走向孟什维主义,护国主义,使他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中成为资产阶级的拥护者。
列宁在揭发民粹派、社会革命党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党派和集团的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做了更为重要的工作。由于他对这些倾向作了理论的与政治的斗争,他能够战胜他们,把工人与农民从他们的有害影响下解放出来。不战胜各式各样的民粹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是无法组织起来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没有保证的。
列宁是首先与孟什维克、托洛茨基以及第二国际头目们的机会主义作斗争的人,并且以毕生精力猛烈地进行了这场斗争。他的敌人指责他吹毛求疵,爱争吵,小题大做。但是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起初的表现,在那时看来无关大体,但却是他们背弃革命的起点,而这后来又使他们在第一次革命中成了资产阶级的同谋,而在二月革命后又成了资产阶级的拥护者,使他们投靠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国际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