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工人国家的建立鼓舞了全世界的劳动人民。
1918年秋,德国和奥国的工人发动起义,组织了他们的第一批工兵苏维埃。奥国分裂成几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第一批共产党在西方成立了。
共产主义者的团体,在不久以前,还是为数不多的,现在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力量上都有了迅速的增长,并且成为举足轻重的政党了。共产党在德国(“斯巴达克团”)、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芬兰等国都建立起来了。因此,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甚至在它还没有正式成立,便已经存在并发生了作用。这完全证明了列宁在1917年揭发季诺维也夫时所讲的话的正确性,当时他说:一个新的国际,即共产国际,已经存在了。
第二国际的领袖们和军阀们相勾结,处心积虑地反对革命无产阶级,把大炮、机关枪运来屠杀他们。社会沙文主义者现在亲自在镇压革命群众了。在艾伯特和诺斯克的纵容之下,警察杀害了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第二国际公开成为资产阶级的帮凶。
值得指出的是,在共产党员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到处都采用着“俄国的”办法,就是说,从成立苏维埃着手。德国、奥国、芬兰、波兰等国都是如此。
在欧洲兴起的阶级搏斗要求共产主义的力量立即紧密团结起来。必须根据初期斗争的经验决定资产阶级国家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
列宁积极筹备举行各国共产党的大会。他关切地询问能够来到俄国的所有同志,特别是外国同志,询问他们革命斗争的进展和各国共产党的组织情况。他指出哪些政党应该吸收来参加大会,应该推选一些什么样子的代表。他为大会准备了决议。
1919年1月,列宁发表了一封信给欧洲和美洲的工人的信,他在信上说: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在一些国家里组织起来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正在革命斗争的火焰中诞生,而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事实了。
列宁为筹备这次大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工作由于这样一个事实而复杂化,即苏维埃共和国同所有其他各国之间的交通都被战线所隔绝,要从国外进入俄国是极其困难的。
在一些外国党的某些代表的合作下,列宁奠定了新的国际的组织基础,并且向外国党呼吁召开大会。斯大林积极地参加了大会的筹备工作。
出席大会的代表们经历了巨大的困难终于到了莫斯科。3月2日,列宁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间小厅里主持了共产国际的第一次大会。共有五十一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德国、奥国、美国、法国、匈牙利、瑞典、巴尔干联邦、挪威、波兰、芬兰、中国、朝鲜、波斯、土耳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都派有代表参加。俄罗斯共产党的代表团以及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及阿尔明尼亚的共产党的代表当然是在大会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大会推举了以列宁为首的三人主席团,列宁主持了大会的每一次会议,领导了大会的全部活动。
大会的一些主要决议是由列宁草拟,并在他的报告中加以具体化的。大会的主题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的演说。新的国际,即第三国际的目的是为了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无产阶级认识到苏维埃制度是他们的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学说的基础)的实际形式。只有通过这种专政,被压迫阶级才能击溃它的敌人。苏维埃国家组织是同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相符合的。苏维埃政府是被压迫阶级的群众组织。
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闭幕的晚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一些其他组织在大剧院里举行大会。列宁在他的演说中说:苏维埃已经获得了全世界工人的同情。这就是说,“国际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是有保证的”###[1]。第三国际的成立是列宁和他的策略的伟大胜利。
在帝国主义战争开始时,列宁似乎是孤立的。那些“明智的”,“讲求实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领袖们把列宁看成是梦想家,背后没有实力。少数革命家如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弗兰茨·梅林等人拥护列宁,但是就连他们也还是有所保留。绝大多数“公认的”社会主义领袖跟着社会沙文主义者跑了,或者自己也成为沙文主义者。现在相隔不过四年,列宁却已领导了苏维埃共和国,而且已经有将近二十个活跃在欧美大陆的党和组织支持他了!他的思想正稳步地赢得无产阶级群众。
此后不久列宁这样写道,第三国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开始实现了马克思的伟大口号,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
“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开始了。人类已在摆脱最后一种奴隶制:资本主义奴隶制或雇佣奴隶制。人类正在摆脱这种奴隶制,第一次走向真正的自由。”###[2]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是按照列宁在1917年的话而组织的,当时他说:“它无论如何决不能再是第二国际的那种样子了。”第三国际成立并作为战斗的无产阶级军队的参谋本部而不断得到发展。
列宁不倦地为建立党同工会以及其他工人阶级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斗争。他努力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党、苏维埃、工会的工作。他尤其主张吸收妇女参加活动。
列宁拟定的很多政府法令废除了使男女间不平等的一切限制。但是列宁经常指出说,通过保障妇女平等权利的法律,这仅仅是第一步。妇女必须被吸收到生产工作中去,而公共服务(如公共餐室、保育院、洗衣房等工作)必须加快发展,以便使妇女能够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这些家务是“最没有生产性、最原始、最繁重的工作。”这种工作对于妇女的进步毫无意义。
只有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制度,苏维埃制度,才能使妇女在经济上得到解放。列宁说,苏维埃制度使妇女能够广泛而积极地参加政治工作,使妇女有可能以她们的组织才能和其他各种才能去帮助完成解放劳苦大众这一总的任务。在一次非党员的女工会议上,列宁说:“苏维埃政府所开始的这一事业,只有在全俄不是有几百个妇女,而是有千百万个妇女投入时,才能向前推进。那时,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十分巩固。”
列宁主张最大程度地吸收妇女参加国家的工作。在计划改组检查制度时,列宁写信给斯大林说,必须“……把全体劳动群众,男子特别是妇女,都吸收来参加工农检查工作。”###[3]
他主张把更多的女工选入苏维埃,并且撰写了一篇关于这个意见的特别文告。他对于妇女部门的集会,女工的集会以及国际妇女节,表示亲切的嘉许。
1919年初,列宁领导的中央委员会筹备举行第八次党代表大会,这原定是在3月的后半月举行的。
苏维埃共和国国内外情况的迅速发展,使党遇到必须立即予以讨论和解决的很多新问题。必须把中农争取到苏维埃政权这方面来。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军的问题必须解决。必须通过新的党纲,更加明确党和苏维埃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迫切问题也有待解决。
像以往一样,大会上的主要报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于党纲的报告、关于乡村工作的报告)都是由列宁负责的。
大会的第一天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同志的葬礼同时举行。在追悼斯维尔德洛夫同志的演说中,列宁指出:斯维尔德洛夫是一位极有才能的组织者,并且特别强调了这种组织才能对革命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一事实,因为斯维尔德洛夫“从来没有一刻脱离过群众”。
在一年半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的艰苦斗争后召开的这次大会,显示出了全党坚定地团结在列宁的周围。当列宁出现在讲台上时,台下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人们高呼:“伊里奇万岁!”
在这次大会上的所有演说中,列宁都着重强调了工人阶级和中农之间联盟的必要。
1918年秋,列宁就已经指出,必须巧妙地对付中农,因为他们是可能而且必须争取到革命这方面来的。列宁在大会上指出:对付富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只有用公开的国内战争的方式;但是我们却要同中农成立一个集团、一个联盟、一个协定。当然,中农是摇摆不定的,中农“部分的是有产者,部分的是劳动者。”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我们必须争取他们走到我们这方面来。“……我们不容许对中农采取任何暴力。”“强迫会搞坏整个事业。长期的教育工作才是需要的。我们必须用具体的事例证明给农民看(不单我国,全世界的农民都是讲求实际的人,都是现实主义者),证明公社是能够得到的最好的东西。”
我们必须争取农民的信任。我们必须在经济上对中农给予帮助。列宁说过这样的有先见之明的话:“如果我们明天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供给汽油,供给拖拉机手(你们很清楚地知道,这在现在还是一种梦想),那末中农就会说:‘我赞成康姆尼’(即赞成共产主义)。”###[4]
在讨论党纲时,列宁曾经对布哈林、皮达可夫的反布尔什维克的观点进行斗争,因为他们反对列宁对帝国主义的估计,并且否认国内存在不同经济体系。列宁还同那些“左派共产主义者”作斗争,因为他们又在发挥他们对民族问题的陈腐见解,声称他们只承认劳动者的自决权,而不承认民族的自决权。
列宁指出,必须估计到从中世纪阶段到资产阶级民主,又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中,一个民族已经向前迈出多远的路程。民族自决权有助于走向工人的自决。大会采纳了列宁的建议。
大会上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在经济事务上,尤其是在军事上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问题。“左派共产主义者”极力反对这一政策。列宁再三坚持:“如果我们不利用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说:我们必须吸收资产阶级专家参加行政工作,参加军队,参加工业,让他们为我们工作。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起国民经济。我们必须把专家安置在同志般的环境里面,我们必须监督他们,但同时必须把他们争取到我们这边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和专家是会到我们这边来的。
列宁和斯大林在大会上对托洛茨基派在军事问题上的“左派”反对论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且说服大会同意结束游击方法并建立一支真正训练有素的红军。
“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军队里的严格纪律,因此就放纵了农民中的无组织情况。列宁指出: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和建立一支真正能战斗的军队。
在大会上,“左派共产主义者”,后来还有“民主集中派”集团——萨普龙诺夫、奥新斯基、伊格纳托夫等——反对列宁的立场,但是绝大多数的与会代表站在列宁和中央委员会这边。八次大会在争取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给了党以新的力量。
大会后,党特别关注红军和农村工作。
列宁把极大的精力用于加强红军的工作。他亲自出任了在不久以前成立的国防委员会的主席。国防委员会是参谋本部,而他便从那里直接负责一切军务。
1919年春,前线的斗争又激烈起来了。协约国由于军队内部酝酿着革命而难以继续进攻了,但是他们用一切办法帮助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尤登尼奇去反对苏维埃共和国。
英法帝国主义政府制定了一个向苏维埃共和国猛烈进犯的计划。在东线,高尔察克三个军正在进攻,邓尼金从南方来犯,尤登尼奇则威胁着彼得格勒。
根据列宁的建议,党决定派遣主力去对付高尔察克。4月,宣布了特别动员令以加强东线。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工人,并在许多集会上发言呼吁增援东线。
5月,他打电报给东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说:“如果我们不在冬天之前打下乌拉尔,我认为革命是非失败不可了。”
一切力量都被动员来保卫东线。列宁致电革命军事委员会:“这里有从皮尔姆附近来的党的一些报告,说到军队中糟糕的情况以及酗酒的事情。我想派遣斯大林……”果然在一个短时期内,斯大林就使红军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并且恢复了红军部队的战斗力。
依照高尔察克的新计划,尤登尼奇将军是进攻彼得格勒以分散对东线的注意力。共和国的情况又显得十分危急了。红丘炮台(彼得格勒门口的一座炮台)的守备队发动了反苏维埃政府的叛乱,在陆军总部里也出现了反革命阴谋;军事专家把红军指挥部的全部作战计划出卖给敌人。敌人直逼彼得格勒了。根据列宁的提议,中央委员会又一次派斯大林去(这次是到彼得格勒)组织对付新敌人的斗争。
三周之内,斯大林出色地组织了保卫工作;他夺取了叛军的炮台,迫使敌人慌忙退却,丢下了俘虏、大炮和机关枪。彼得格勒保住了。
斯大林打电报给列宁说:“继红丘炮台之后又占领了灰马炮台。两个炮台的炮都完整无损……海军专家们硬说,从海上攻占红丘炮台是违背海军科学的。我只能为这种所谓科学悲叹。红丘炮台所以能迅速占领,是由于我和一般非军事人员极粗暴地干预了作战事务,粗暴到撤销海军和陆军的命令,强迫执行自己的命令的程度。我认为有责任声明,我今后将继续这样行动,虽然我非常敬重科学。”###[5]
彼得格勒方面敌人的溃退同时也便利了我们对高尔察克的斗争。红军阻止了高尔察克的进犯,并且发动攻击,夺取了乌拉尔。我们在高尔察克后方的地下组织发动了游击战。
国际帝国主义主使对苏维埃共和国的进犯被击退了。
列宁一点也没有被这些胜利所迷惑。他知道帝国主义的进攻不久还要继续,全面的胜利还没有取得。他号召党提高警惕,准备打退新的进攻。新的战斗不久一定要开火的。事实上,以邱吉尔为首的英国死硬派和法帝国主义者正准备在1919年秋天发动反对工人共和国的一次新进攻——这就是知名的“十四国战役”。匈牙利的苏维埃政府被摧毁了,这个政府只成立了几个月;巴伐利亚的苏维埃政府也被推翻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受到了挫折。协约国的新计策是使邓尼金从南方,波兰从西方,尤登尼奇向彼得格勒联合进攻。主力是邓尼金,协约国给了他们最大的援助。
1919年夏,邓尼金攻占了哈尔科夫、叶卡德琳诺斯拉夫和敖德萨后,又向北推进,占领了沃龙涅什和唐波夫省的若干部分。
10月13日(俄历9月30日),邓尼金占领了奥廖尔,他的先头部队侵入了土拉省。这时莫斯科离前线只有一百五十俄里了。同时,尤登尼奇攻陷了雅姆堡、加齐那、红村。白匪距离无产阶级的北方都城彼得格勒不到二十俄里了。
无产阶级的共和国从来没有被敌军包围得这么紧。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资产阶级阴谋家正在酝酿着暴动,并且已经在挑选新政府以取代苏维埃政权。情形十分危险。
一切反革命分子都猖狂起来;白匪在莫斯科进行煽动;到处流传谣言,说什么彼得格勒失陷了,邓尼金已经迫近谢尔普霍夫了等。
列宁组织一切力量保卫国家。他号召工人和红军士兵,并且动员了共产党员上前线。在他的领导下,党和苏维埃政府把它们的一切力量都用于保卫工作上。
列宁和党的中央委员会所表现的伟大能力,终于起到了效果。群众们都起来保卫十月革命的成就。
就在这危急的时期,列宁主张:为了吸引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分子到党里来,中央委员会必须发起一个特别的“征收党员周”。列宁指出:在这种动员到前线进行殊死战斗的危急时刻入党的工人,一定会是真正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列宁没错。许多最优秀的无产阶级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热烈响应了中央委员会的号召。1919年的“征收党员周”中,几十万工人加入了党,补充了红军战士的队伍。
当无产阶级的国家已经取得了它最伟大的胜利,党的力量已经无可怀疑的时候,列宁提出了把那批混入党内的一切其他分子清除出党的问题。他指出,冒险家和野心家必然还要混在党里面,因此党必须时时清洗它的队伍,以便吸纳工人阶级中最优秀的分子。他指出,重要的是必须使工人在党里据有优势,以保持党的健全社会成分。
列宁特别强调,必须要求新党员“有义务承认党在十月革命问题上认为正确的那些策略。”
在这些危急的斗争时期,列宁还经常关心第三国际的事务。他在西欧(荷兰)组织了一个主要任务是召集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共产国际局。
共产国际局的委员、荷兰共产党员路特格斯后来这样说:
“1919年10月14日,是我出发的日子,我在清晨三时被约到列宁那里,去进行最后的一次谈话。
这时奥廖尔正受到邓尼金的威胁。在我们谈话时,列宁还同前线用专线联系;他不时被请去听电话。那天夜里,情形极其严重;列宁告诉我说,如果土拉失守,他们就保不住莫斯科了。他对我说:
‘假如你在路上听到土拉失守的消息,你就可以告诉我们的外国同志,说我们也许会不得不向乌拉尔转移了。’”
列宁给予路特格斯有关共产国际工作的一些详细指示,并仔细地询问他将如何通过边境,以及是否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列宁交给他一些给外国同志的信,号召他们进行革命斗争并且要对胜利抱有充分信心。
路特格斯又说,列宁“虽然处在这样严重的环境里面,依然情绪极好,甚至还开过好几次玩笑呢。”
他精神很好,因为他坚信苏维埃制度是不可战胜的。
由于列宁和中央委员会所表现的过人精力,由于全党上下的艰苦奋斗,内战各战线上不久就发生了必要的转变。尤登尼奇从彼得格勒被赶走了。为了组织和加强我们的进攻力量,为了彻底击溃敌人,列宁抽调斯大林到南方战线。
斯大林在前线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局势。前线拟定了这样一个进攻计划:越过顿河草原,直捣诺沃罗西斯克。斯大林严厉地批判了托洛茨基的这一计划,因为它迫使我们军队通过远离无产阶级的各中心而又同我们敌对的哥萨克区。
他拟定的计划,主张以主力通过哈尔科夫和顿涅茨煤田(顿巴斯)去攻击罗斯托夫。他指出,大军所经之处都是同情苏维埃政权的,因此苏维埃政权就可以获得铁路网的控制权,取得煤矿,并把邓尼金的军队拦腰斩断。
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上赞成斯大林的计划。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撤销了托洛茨基的南线指挥权。列宁亲自发命令给新的参谋部,给了新的指示。斯大林圆满地完成了预定计划。邓尼金被撵出奥廖尔,开始退却了。
红军夺回了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基辅、巴赫穆特(阿尔条莫夫斯克)和叶卡德琳诺斯拉夫。邓尼金被打退到南方去了。白匪军被清除出了乌克兰。列宁向工农祝贺他们对白匪的胜利。
由于列宁的提议,斯大林获得了刚刚创设的红旗勋章。
向东的推进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11月间,收复了鄂木斯克,随后又夺回了诺沃尼古拉耶夫斯克。12月,高尔察克被我们的军队抓获。西伯利亚的白匪肃清了。
这年年底,得到在白匪后方活动的工农游击队帮助的红军,事实上在各线上都取得了胜利。同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政府相信了苏维埃政府的实力而开始和谈了。
1919年12月,举行了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必须解决粮食供应、燃料、战争形势等问题。国家正在前线打胜仗,然而它的经济遭到了破坏。列宁在大会上的演说,着重谈的是经济复兴的问题。
他强调必须采取个人负责、个人领导制,“来避免拖拉现象和推卸责任的现象。”###[6]他在几周后举行的全俄国民经济会议上,再次提到有采用个人领导制的必要。
当前线显然已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时,列宁的思路就愈益转到经济建设的问题上去了。
在这苦战的一年里,在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不仅英勇地击退了敌人,并且还在这种最可怕的破坏当中,继续进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1919年春,在铁路工人的倡议下,在莫斯科组织了第一次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这些次“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工人为了帮助国家,利用工余的时间,不要工资,义务工作。
列宁立刻就意识到这一试验的全部重要性。他抓住了工人们所提出的这一倡议,阐明了这一“伟大的创举”的重大意义,并且建议把“星期六义务劳动”广泛推行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列宁写道,在“星期六义务劳动”里,“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劳动组织。实质就在这里。共产主义力量的泉源和必获全胜的保证就在这里。”###[7]
他指出:共产主义的劳动组织是建立在劳动者自身自由的和自觉的纪律之上的。
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上,列宁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真正开始。
“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的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千百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8]
为了突出“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全部重要性,列宁参加了五一节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克里姆林军事学校的学生一起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1920)。其中有一个学生追忆道:
“我们看到一个矮个子的人,穿着工作服,站在我们右边,靠近校旗的地方。那是列宁。乐队奏起了国际歌。
忽然,信号一发,炮声响了。我们和列宁一道开始工作。我们在一起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垃圾。伊里奇把木头扛起来,亲自把它装上车子,并且还搬运石块。”
★★★[1]《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8卷第460页。
★★★[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275页。
★★★[3]《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卷第269页。
★★★[4]参看《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184—185页。
★★★[5]《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232页。
★★★[6]《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卷第213页。
★★★[7]《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381页。
★★★[8]《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3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