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列宁传》 > 正文 第十三章 准备夺取胜利

第十三章 准备夺取胜利

1917年5月,列宁草拟了关于四月代表会议的报告的提纲,其中他写道:“走向社会主义。要像岩石那样坚定不移地执行无产阶级路线,抵制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采取说服,‘解释’的办法去影响群众。对崩溃要有准备,要准备进行比二月革命强一千倍的革命。”###[1]

列宁竭尽全力来解释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和替革命铺平道路。他在各种会上阐述布尔什维克的学说。他每天都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他和成百个党员、工人、士兵以及农民谈话。

工兵农群众当时关心的是下述三个主要问题:战争问题,土地问题和国家机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列宁都给予明确而肯定的回答。战争必须用全面的和平来结束,但是这种和平只有在全部国家政权完全转入苏维埃手里的时候才能取得;土地必须属于人民,地产必须立刻无偿地交给农民。国家必须组织为苏维埃共和国。

6月4日(俄历5月22日),列宁在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对这个可纪念的夜晚,到会的一位代表曾作了下面的描述:

“外面正在下雨。伊里奇身穿淋湿了的外套和鞋子从屋外进来,悄悄地在巨大的塔夫利达宫的一个角落坐下。无人注意到他进来。当一个讲演者发言结束时,我们宣布道:‘列宁在这里。如果代表们请他讲话,他就会讲的。’我们的敌人企图从中阻挠,但是农民齐声喊道:‘我们要列宁讲话,我们要列宁讲话!’大家就请伊里奇讲话。伊里奇登上讲台开始说话了。他开始简明地向农民们解释革命的任务。”

他号召立即夺取土地。他讲到雇农和贫农成立独立组织的必要性。他指出在大地产上建立示范国营农场的必要。

农民代表们不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对,注意倾听布尔什维克领袖的演说。

6月,全俄工人、士兵、农民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布尔什维克不占多数。列宁在会议上作了两个报告。他严厉地批评帮助资产阶级的妥协派和护国主义者。他抨击护国主义者(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拖延掠夺战争,给帝国主义者以直接帮助。当孟什维克的部长策烈铁里谈到俄国没有一个党准备夺取全部政权的时候,列宁就打断他的话说:“我说有!没有一个政党能拒绝这样做,我们党也不拒绝;它准备在任何时候来夺取全部政权。”布尔什维克为这些话鼓掌。他们的反对者在一旁嘲笑。

但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以及别的资产阶级的拥护者们未免笑得太早了!彼得格勒大多数工人、士兵正在日益倾向于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规定6月10日作为进行群众示威游行的日子,那时正在开会的,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持下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清楚:这个示威会显示出彼得格勒的工人已经团结在列宁口号的周围。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作出禁止这次示威的决议。

但在群众的压力下,大会不得不规定6月18日为示威游行的日子。6月18日的示威游行变成了拥护列宁的革命无产阶级力量的一次检阅。绝大多数的标语都是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的部长!”“打倒战争!”工人、士兵、水手等群众表现出了他们拥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决心。资产阶级藏了起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惊怕失措。

在由农村、工厂、战壕里寄给列宁和《真理报》的大量信件里,表示拥护布尔什维克的人日益增多。一群士兵写信给列宁道:“……我们的耳边经常有人造谣你是人民和俄国的敌人之类的话,但我们士兵们不相信这些,我们是同情你的。”

在另外一封信里写着:“列宁!我们的同志和朋友:请记着,我们N团的弟兄们准备齐心协力地无论到哪里都追随着你;你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农民和工人的意志。”

临时政府为了镇压革命运动并履行它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的协定,却宣布进行前线总攻的准备。

这时临时政府的头子是克伦斯基。在强大的无产阶级示威游行的压力下,临时政府不得不把两个民愤极大的资产阶级头目米留可夫和古契柯夫免职,他们曾残酷地迫害劳动者并特别坚持把战事继续下去。

克伦斯基在革命词句的伪装下,奉行着同样的政策。他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套合适的民主外衣。克伦斯基煽动重新发动战争,并在军队里恢复了死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拥护他。资产阶级报纸一致主张采取攻势。

俄国军队在临时政府命令之下所发动的进攻结果全部失败。这一失败使群众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反革命的将军们威胁说,要使首都向德国人投降。立宪民主党的部长们,看到革命运动的高涨,就上书辞职,要求一举把革命的无产阶级永远消灭。

7月1日,一个机枪营的几个代表来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那时那里正在召开一个城市代表会议),通知说他们已经派代表到各部队去号召起义。布尔什维克认为起义的时机尚未成熟,表示不赞成。

当晚,有两营士兵举着“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标语,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驻地的克舍辛斯卡娅宫前游行。他们后面是工人的代表。

7月16—17日(俄历3—4日),全城举行示威游行,有五十多万工人和士兵参加。海军队伍也从喀琅施塔得开来。在涅夫斯基和萨多瓦亚转弯的地方,军官的队伍向游行队伍开枪。示威游行者涌向塔夫利达宫,要求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接管政权。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操纵下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拒绝了这一要求。

从芬兰被电报召回的列宁这时在中央委员会。他亲自领导了这一运动。工人群众已经起来了,无产阶级的党必须站在他们前面,领导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没有来到。党提出了和平示威的口号。

惊惶不安的资产阶级和反革命的将军们决定摧毁布尔什维克党。疯狂的诽谤开始了。次日,由阿列克辛斯基和一个叫叶尔摩兰科的海军少尉合署的一个声明出现在一张黄色的小报《活的言语报》上,诬蔑列宁是在德国参谋本部指挥下的间谍。同样也诬蔑了其他布尔什维克。司法部长赶忙捏造了各式各样的伪证,以便有“权”来逮捕列宁。

同时,克伦斯基从前线调回了反革命的军队和士官生队伍。逮捕、袭击、屠杀开始了。《真理报》的编辑部和印刷部被捣毁了。士官生就是找不到列宁。列宁在半个钟头以前还有事到过编辑部。

翌日早晨,斯维尔德洛夫(最优秀的一位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后来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来到列宁那里,告诉他《真理报》办公处被捣毁的消息,并且坚持他必须马上隐匿起来。他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列宁肩上,两个人悄悄地出去了。

当天晚上,宽街的乌里杨诺夫寓所被袭击了。大群的武装士官生和士兵在那里到处搜捕列宁,连篮子、箱子都给刺刀戳破。

特务机关的副头目仔细地检查列宁的信函,当看到士兵们从前线的来信表达了他们对列宁反临时政府的斗争的支持和感谢的时候,他露出了恶毒的表情。

7月19日(俄历6日),临时政府颁布了通缉和审讯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的命令。克舍辛斯卡娅宫被从前线调回的军队强占了。一些工人被逮捕。

特务机关和士官生又一次搜捕列宁的寓所,一直搜索到隔壁的空地和邻居的房屋。

这时列宁正隐匿在工人当中。斯大林坚决主张列宁不应该出面受审,他清楚地看到,假如列宁出席法庭就一定会被害死。临时政府和反革命士官生不过只是等着机会来加害这位无产阶级领袖罢了。士官生甚至等不及拉他到监狱,就会在路上杀死他的。

中央委员会决定列宁不要出席法庭,并且必须离开彼得格勒。斯大林安排了列宁出走的准备。

阿利路也夫(他在那些日子藏匿着列宁)拟定了到火车站去的路线,以便离开彼得格勒。列宁拿了一册彼得格勒的地图,亲自审定计划的路线。他剃了下须,修剪了上髭,换了衣服。这样,他显得很像一个芬兰的农民。

7月24日(11日)晚上,斯大林来看列宁。当晚,列宁同几个同志出发到车站。他们分两批;一对一对地走。

列宁安全地上了车。斯大林站在月台上,装成与列宁素不相识的样子。车子开走了。

列宁乘车到拉兹里夫;开始他住在一个老革命工人农舍的一个干草棚子里,后来又决定搬到湖对面的草地上去。

这是一片森林和沼泽的荒野地区。附近没有村落,走起来有一大段路。去的人必须熟悉道路,才能避过泥潭。其中有一程是必须乘船的。工人们常常利用这种地方来隐藏他们的同志,来贮藏枪枝、炸药和违禁书刊。他们把列宁带到湖的边远的一面。他们在那里造了一间茅屋,铺上稻草,门口放了些镰刀、犁耙、斧头之类的农具,让人家觉得好像是芬兰的割草人住在里面似的。

列宁在这里撰写他的《国家与革命》,还写文章和小册子,并且给来看他的同志作出指示。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冷起来,他用谢斯特罗列茨克工厂一个工人的护照到赫尔辛福斯。他化了装,刮净胡须,戴起淡黄色的假发。

在到车站的路上,列宁和护送他的人迷路了。当最后走到车站时,他们发现里面尽是武装队伍。列宁赶紧躲进铁路旁的树丛里了。

火车到了,列宁趁天黑踏上最后一节车,一直乘到了乌迭利纳亚。他在这里一个已经约好了碰头的地方住了一夜,想在次日继续赶路。列宁在屋子里和亲密的朋友会面,追述脱险时的紧张场面,大家尽情大笑。但同时他也认真地批评了那些替他准备行程的人安排欠周,缺乏警惕,甚至连一份地图、一张时间表也没有准备好。

为了要把列宁从乌迭利纳亚送往芬兰,列宁被安排在一个火车头上扮作一个司炉。斯大林在1912年通过国境时也是这样的。

列宁卷起袖子,把木头一块又一块地送进火炉。在边境的白岛车站,列车停靠二十分钟,听候严密检查证件。司机雅拉瓦为了避免检查,等车子一停,就把车头从列车甩开,开到旁边的轨道上,装成去加水的样子。检查证件时,车头停在旁道上;直到第三遍铃快要响时,它才开过来,挂上车身,立刻就开走了。几分钟后,列宁已经进入芬兰,克伦斯基政府的警察束手无策了。

列宁从隐匿的地方指挥党的工作,指挥当时正在举行的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大会的召开是中央委员会在6月间决定的。

在由于反动势力和战争的影响而中断几年之后,现在必须聚集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去攻击资本主义了。

大会之前,先召开了一些地方的和省的会议。不管对布尔什维克所施加的恐怖怎样,不管有多少布尔什维克被逮捕或隐匿起来,中央委员会还是按期(7月末)召集了大会;与会代表代表着十七万七千党员。在这次大会上,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严格地执行了列宁的路线。

斯大林是列宁的左右手,他无论在党里,在会议上,都坚决执行着列宁的指示。他在大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并作了一个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在七月事变到十月革命这段时期内,斯大林实际上主持着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机关报,它由于警察的迫害,曾改用好几种名字:《工人和士兵报》、《无产者报》、《工人报》。

在六次大会上,斯大林同志在回答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说法,即倘若世界革命推迟了,那么我们就不能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托洛茨基派言论时,指出:“很有可能,俄国正是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只有欧洲才能给我们指示道路的陈腐观念。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我是主张后一种马克思主义的。”###[2]在反对工人阶级一切敌人的斗争中,斯大林充分运用了这个列宁主义的路线。

斯大林在大会上同样揭露了布哈林的机会主义立场,布哈林像孟什维克、托洛茨基那样,否定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同盟军,特别是贫农的作用。布哈林否定了后备军的重要性,因此就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没有可能的了。

大会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并指出党必须使自身和群众都准备夺取政权。大会指出,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反革命资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现在只有使用武力才能夺取政权。

六次大会动员了党进行坚决的进攻。它指出了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必要性。斯大林在大会上说:“革命的和平时期已经结束。搏斗和爆发的时期已经来到。”###[3]

同时,反革命势力也在巩固自己。克伦斯基在参谋本部、立宪民主党人和反革命军官手里,不过是一个傀儡。科尔尼洛夫将军正积极准备发动一次复辟政变。在同立宪民主党头目们,以及莫斯科的实业家们多次商谈以后,科尔尼洛夫在临时政府的同意下,把一个军团、哥萨克骑兵队和“野蛮师”调回彼得格勒。

反革命方面已经动员了。地主和资产阶级,沙皇将军同宪兵以及国内的一切黑帮分子千方百计地帮助科尔尼洛夫叛乱。右派社会革命党人(萨文柯夫)向科尔尼洛夫暗送秋波,给他积极的帮助。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资产阶级报纸已经在吹捧科尔尼洛夫,扬言他将会镇压布尔什维克,恢复秩序。

革命正在危急关头。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准备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打击。

为了回答这一进攻,布尔什维克党大力动员了群众,组织了赤卫队。布尔什维克的影响日益显著了。

陆军和海军中同情布尔什维克的部队都准备保卫革命。整个国家都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击退反革命的号召的鼓舞。科尔尼洛夫的军队在革命鼓动的影响下动摇了。

尽管有临时政府的反抗活动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旁观态度,革命力量终于粉碎了科尔尼洛夫的叛乱。科尔尼洛夫被逮捕,但不久就逃往南方,想在那里组织反革命势力。然而他没有得逞,他的军队是分散的。

科尔尼洛夫的叛乱向广大群众清楚地表明:在揭露临时政府是在为沙皇将军们清除道路这一点上,列宁是如何正确,布尔什维克是如何正确。这次叛乱告诉每个人,立宪民主党和反革命将军们串通一气,极力想打倒苏维埃,恢复帝制。

列宁在他隐匿的地方仔细注视着事变的过程,经常地指挥着党,并且考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所必须采取的一切途径。他还进行了一次缜密分析:无产阶级胜利后,工人的国家应当怎样组织,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确形式。他为此写了《国家与革命》(这书他在国外已经开始动笔)。在这书里,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指明了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国家形式。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能利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关来完成本阶级的任务。它必须粉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应当建立一个专政:就是这样一个不和任何人分享,而是直接建立在群众武装力量上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将帮助无产阶级去战胜剥削者的抵抗,并引导人民大众,首先是农民,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学说的精髓。

列宁在回顾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国家将是历史上第一次不是为着富人,而是为着人民的真正民主政治。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证给予劳动者真正的自由。在无产阶级的国家里,治理国家的将是劳动者自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阶级已告消灭时,国家的形态才会衰亡。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列宁揭穿了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容许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指明了建设苏维埃国家所走的正确道路。

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列宁用关于建立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的战斗理论武装了无产阶级。他在多篇著作里用简明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这一理论。他向全体劳动者解释,为什么全国必须在胜利的前夜组织起来。列宁的科学理论永远被证实是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

★★★[1]参看《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6卷第467页。

★★★[2]《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174页。

★★★[3]《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