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夫妇居住的那个幽静的、小资产阶级味道的日内瓦的小公寓,就是俄国革命的总司令部。当地居民,尽管看到俄国侨民列宁的生活,看到他与新到的俄国人聚会,看到他经常在图书馆里进行研究,但从未想到这个外貌不引人注目的谦虚谨慎的人正在紧张地指挥着一场进攻沙皇政府的伟大斗争。
这个初期的革命使大批革命者从俄国到外国来,他们把斗争进展的详细情况告知了列宁。信件和报纸上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加了。工作越来越紧张,前途有了光明。
每天,列宁似乎看着革命军事行动地图,发出指示,指挥各部队的斗争。
大部分中央委员(克拉辛、波格丹诺夫等)在俄国,但是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却开展得无精打彩。
列宁不满意中央委员会的工作,认为它没有正确地预测新的形势。他讽刺地写道:“中央委员会不存在,没有人感觉到它,觉察到它。……看不出中央委员会对党的政治领导。……”###[1]他指出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以为他们可以按照老办法,通过谈话,通过个人的交往来做领导工作。这是空想。“他们必须公开地进行领导”,就是说,用传单,用报纸,用在区会议上演说等方法来领导。列宁想让中央委员会印发传单和出版简报。
列宁坚决要求立即举行中央全会,因为有许多问题必须解决。他指出,第四次代表大会快要到了,准备工作也必须做起来了。他号召中央委员们要认真地开展工作:“更勇敢更广泛地去接近工人”。关于组织无产阶级斗争的一切问题,他都对中央委员会作了指示。
1905年秋,列宁在一封寄到国内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的革命真是好极了!我们希望赶快回去。”###[2]他清楚地看到无产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的事情是迅速地准备起义。列宁提议,把群众组织为成千成万的战斗队伍,这些队伍应该尽力把自己武装起来,并且进行各种可能的准备。
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一个隶属于党委员会的战斗委员会以准备起义。但是这个委员会工作得并不紧张,列宁斥责它只是空谈武装,却不采取实际步骤,“到青年中去。马上在各个地方,在大学生中,特别是在工人以及其他人中成立战斗队。”###[3]
在《革命军队的任务》###[4]这一指示里,列宁缜密地、具体地、连最细微之点也不放过地指导人们,怎样来切实准备武装起义。
组织战斗队伍,开始必须只有两三个人。这些队伍应该尽力把自己武装起来——用步枪、左轮枪、炸弹、建筑街垒用的铁锹、铁丝、对付骑兵用的钉子等等武装起来。
列宁列举了训练这些队伍的方法:他们应该筹措武器,进行各种侦察,弄到监狱、警察局和内阁各部的地图,寻找适合于进行巷战的房屋等等。
列宁说:“起义已经开始了。”###[5]客观的事实的确在飞速地发展着。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莫斯科印刷工人的罢工很快地发展成为总罢工。在其他城市里也发生了罢工:到处都修筑了防御工事,一些地方军队拒绝向工人开枪。
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在莫斯科—喀山铁路上爆发了罢工。第二天罢工就已扩大到莫斯科的全部铁路线而且还继续蔓延着。全俄铁路工人大会起草了一张列举各项要求的意见表给政府。到处是集会与示威,跟哥萨克与军队发生冲突的事也接着发生。工厂与作坊也罢了工。运动还波及到了学校。布尔什维克在列宁领导下拚命地工作着。党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散发了许多传单。党的鼓动者与组织者在工厂、作坊里、铁路站上持续不断地工作着。它的代表们在集会上不倦地发表演说,把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解释给群众听,号召他们对沙皇政府展开坚决的斗争。罢工继续扩大。
到10月25日(俄历12日),俄罗斯帝国所有的铁路,除了芬兰以外都罢了工。总罢工卷入了莫斯科、圣彼得堡、波尔塔瓦、库尔斯克、萨拉托夫、萨马拉及其他城市。
10月26日(俄历13日),在圣彼得堡的所有工厂和作坊里举行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选举,当晚就举行了苏维埃的第一次会议。
甚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开始加入了工人的罢工。律师、公务人员、国家机关中的雇员、药剂师等等都行动起来了。
在圣彼得堡,电话局接线员和电报局报务员罢了工;在国家银行和财政部里爆发了罢工。在莫斯科,军队包围了大学,因为大学里正在召开革命集会。在南高加索、波罗的海地区和波兰都爆发了起义。全国到处发生了与军队的武装冲突,并发生了巷战。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地主的庄院被焚毁了。
专制政府被迫让步,以求不致垮台。10月30日(俄历17日)沙皇发表了一个宣言,答应召集一个代表人民的国家杜马。沙皇答应给人民以“自由”。
革命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第二天,10月31日(俄历18日),沙皇的宪兵司令,以残酷迫害革命者而臭名昭著的特列波夫下了“不要吝惜子弹”的命令。在圣彼得堡工艺学院那里,枪弹向群众密集射击。为执行政府的命令,黑帮分子在全国各地大肆屠杀。
列宁,布尔什维克们从来不曾被政府的许愿所欺骗。列宁在《无产者报》上写道:“政府口头上作了让步而立刻开始在实际上准备进攻。”###[6]
关于沙皇让步这个问题,列宁认为:“我们要争取的不是自由的诺言,不是关于自由的一纸空文,而是真正的自由。我们要争取的不是贬低沙皇政权,不是要它承认人民的权利,而是消灭这个政权,因为沙皇政权是黑帮统治俄国的政权。”###[7]
因此,自由的惟一保证是武装民众的力量。布尔什维克发动群众,以推动武装推翻沙皇制度的斗争。
布尔什维克党从秘密状态中走出来了。党的报纸与宣言开始在合法的印刷所里印刷。党的会议几乎是公开地召开。
工人们没有被沙皇的承诺所欺骗:他们知道这些全是空话。斗争继续下去。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彻底推翻专制制度而斗争着。
然而沙皇政府也在匆忙地集结它的力量。宪兵与警察继续在全国对犹太人进行大批的杀戮,并且屠杀革命工人,枪杀革命无产者与农民。
列宁决定返回俄国来。他让斯塔索娃留在日内瓦作为中央委员会的代表以便为党在国外保持联系并取得帮助。在他离开前,列宁又一次试图把普列汉诺夫争取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请他为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工作,但是普列汉诺夫继续同孟什维克在一起。
1905年11月,列宁回到了俄国。马上召集了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体会议,列宁出席了这次会议。
现在列宁直接在当地领导党与革命斗争了。从清晨到深夜,他和从圣彼得堡以及其他城市来的同志们谈话,给他们指示并且把国内的政治形势解释给他们听。他指导着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在党的会议上讲话,并且对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党感到它的舵手在掌着舵,用一只坚强的手领导着无产阶级的斗争。革命的领袖现在是在革命群众之中了。
布尔什维克的理论正在斗争中受到检验。
在圣彼得堡出版了一种布尔什维克的报纸《新生活报》。列宁通过这张报纸领导党,写了不少文章,估计当前的形势与阶级力量的对比,并且指明应该做的是什么。
在第一篇文章里,列宁讨论到党的时候说:“我们党的活动的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已经取得了。”###[8]这些合法的条件必须广泛加以利用。但是要依赖这个被颁布的自由则是愚蠢与罪过的,斗争仍在我们面前。“党的秘密机关必须保存。”###[9]
必须更勇敢地并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把工人吸收到党内来。“勇敢地前进吧,拿起新的武器,把武器分发给新的人,扩大自己的根据地,号召所有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工人到自己方面来,把他们成百成千地吸收到党组织中来。”###[10]
列宁在第二篇文章里阐述了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
列宁在圣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中作了一个报告,苏维埃根据他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资本家扬言关厂的一项决议。
在圣彼得堡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以后,在其他城市里也成立了苏维埃。苏维埃成为革命的组织中心。为革命的规模所吓坏的孟什维克们,想把苏维埃变为市议会之类的自治机构。
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是起义的机关,是人民政权的胚胎。列宁指出,苏维埃必须被用来进一步加强与组织无产阶级,以及准备反对沙皇制度的一场新的进攻。
在莫斯科、罗斯托夫、叶卡德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正在这里工作)、萨马拉、哈尔科夫、叶尼塞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及其他城市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主持着这些苏维埃,并根据列宁的指示把苏维埃变成了革命的战斗中心。
1905年11月,全俄国组织了邮电工人的总罢工。黑海舰队里爆发了新的兵变。军队里也到处酝酿兵变。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不倦地组织群众,发展他们的战斗组织,积极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它坚定地执行列宁的计划:组织一个全国性的武装起义以推翻沙皇政府。
由于列宁的发起,12月在芬兰的塔墨尔福斯召开了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会议。预定的党代表大会未能举行,这部分是因为有许多代表正在领导着发展迅速的革命斗争,无法离开工作地点;部分是因为铁路罢工。所以召开代表会议以代替大会。
由于列宁的提议,塔墨尔福斯会议把党的土地纲领按照第三次大会的决议加以改变。党宣称它拥护农民的革命手段,包括没收地主的全部地产。
斯大林是南高加索的代表,他积极参加了这次代表会议。
正是在这里,他和其他许多代表第一次看到了列宁。列宁像平常一样,在许多代表到会以前,就毫不耽搁地到达会场,并且立刻在一个角落里和一些先到的人谈了起来。他总是纯朴而谦和的,可是人人又都知道,这个外貌很不引人注意的矮个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领袖,他的每一句话他们都听了进去。
斯大林同志这样描述了列宁关于时事和土地问题的演讲在大会上所产生的印象:
“这是两个使人兴奋的、使代表会议全场欢欣鼓舞的演说。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演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可是当时使我佩服的还不是列宁演说的这一方面。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11]
整个俄国是处于革命的阵痛之中。在1905年的最后三个月里,将近有一百五十万人起来罢工。农民反对地主的起义,是在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直接影响之下发生的,1905年春,只在俄国百分之十七的地区中发生了农民起义,而到1905年11月,则已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地区发生了农民起义。千百座地主的庄园被烧毁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与农民起义动摇了军队这个沙皇制度的支柱。1905年春夏两季,陆军与海军中只发生了零星的骚动,但在秋季就有八十九件革命的骚动。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进行了广泛的鼓动工作,出版了很多给士兵看的报纸。
孟什维克拒绝准备武装起义。他们宣称不需要为它进行有组织的准备,而只有当起义自发地发生时,他们才承认这个起义。
孟什维克马尔托夫写道:工人必须不是用武器而是用“一种想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热望”武装起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了革命斗争,准备武装起义,购买军火,武装工人。这个战斗的工作是由最出色的布尔什维克组织者在列宁指示下进行的。李维诺夫在一封给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的信中写道:
“我总是在想着购买军火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去年运输军火的途径全部打通,但是我们到哪里去搞钱呢?那些孟什维克多么舒服啊!运输‘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热望’并不使他们花费什么,但是我们的坚强的工人却并不满足于这个……”
1905年12月,政府对革命进行了一次猖狂的进攻,圣彼得堡工人苏维埃的代表被捕了。革命仍在进行着。它对政府以牙还牙。根据党的决议,在莫斯科开始了一个总罢工。发生了暴风骤雨般的示威运动并且与军队发生了冲突。由布尔什维克莫斯科委员会领导的罢工,发展成了武装起义。全城到处都筑起了街垒。沙皇从圣彼得堡调来了炮兵与近卫兵团镇压工人。在其他城市,如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顿河罗斯托夫、索尔莫沃以及在拉脱维亚、南高加索等地的城市里也发生了起义和巷战。
在莫斯科,沙皇的军队围攻革命队伍集中的普列斯尼亚区。炮兵摧毁了最后的街垒。工人们大批被捕,遭到枪杀。莫斯科的起义经过了长期的浴血奋战后被镇压下去了。其他城市里的起义也都被镇压下去了。
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这些日子里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群众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了起义。但胜利还没有来临。
列宁总结了当时的形势,指出十二月起义是无产阶级斗争向前迈进的新的一步,他提议党应该学会这次起义的经验而更有组织地准备对沙皇的一次新的进攻,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孟什维克们在十二月起义失败以后,竟放弃了他们所有的革命立场而宣称:“他们本来就不该拿起武器的。”他们竟诋毁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1906年初,俄国正在准备国家杜马选举。列宁指出,革命尚未结束,人民夺取政权的斗争还在进行着。必须准备一个新的高潮。必须准备起义。国家杜马是一个笨拙地伪造出来的人民代表机构。工人和农民不能把他们的代表选入杜马。参加选举不会加强,而只会瓦解无产阶级的战斗准备。参加选举会使民众相信,杜马也许可能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做些工作。因此他们无论怎样不能参加杜马,必须抵制杜马。主要的事情应该是准备革命的一次新的进攻。
布尔什维克遵循列宁的领导拒不参加选举,孟什维克赞成参加选举。他们想迅速地从革命转入和平状态。他们羡慕欧洲的改良主义者。他们所要求的是国会中的空谈。他们想很快地同资产阶级达成默契,并且准备与专制政府妥协。
列宁积极地领导党的全部工作,他在圣彼得堡党的会议上发表演说,到莫斯科去向那里的党组织宣传他的主张。在国家杜马的选举中,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得票最多。列宁在他的小册子《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里分析当时形势时指出,立宪民主党人的成功是暂时的,他们是在替地主与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扫清道路。立宪民主党一定竭力想尽快和专制政府成立默契以便镇压工人农民。我们的任务不是拥护立宪民主党的杜马,而是去组织群众进行战斗,争取胜利。
在这本小册子里,列宁解释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专政的内容。
它是“人民用暴力对付以暴力压制人民的人……不受限制、不顾法律、凭借实力(就这个词的最直接的意义讲)的政权,这就是专政。”###[12]
沙皇专制政治是少数人用来镇压人民群众、对付劳动者的专政。无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专政则是对付剥削者、对付压迫人民的少数人的多数人的专政。
列宁号召工人农民继续向沙皇制度进攻。
党仍然进行购买与输入军火的工作。李维诺夫、斯托莫尼亚科夫和其他布尔什维克受列宁的嘱托,到各国去购买军火。李维诺夫装成一个厄瓜多尔的军官,购买了来福枪,在保加利亚装上快艇,谎称是运给土耳其的阿尔明尼亚人的。一场暴风雨妨碍了这次装运。但是购买军火的事并未停止。
列宁那时是在使党准备着新的战斗。
★★★[1]《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4卷第316页。
★★★[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4卷第365页。
★★★[3]《列宁全集》中文版,第9卷第330页。
★★★[4]《列宁全集》中文版,第9卷第408—412页。
★★★[5]《列宁全集》中文版,第9卷第410页。
★★★[6]《列宁全集》中文版,第9卷第435页。
★★★[7]《列宁全集》中文版,第9卷第450页。
★★★[8]《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10页。
★★★[9]《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10页。
★★★[10]《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13页。
★★★[11]《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50页。
★★★[1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