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全俄的政治报纸,举行期待已久的党代表大会就便利多了。
第一次党代表大会(1898年),仅有九个代表出席,尤其是因为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很快被捕,因而大会对党的活动影响不大。
为了切实建党,为了通过党纲和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必须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而因为俄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召开代表大会就更为紧迫了。
同召集大会有关的工作由《火星报》,而首先是由列宁担任的。为了召开代表大会,在俄国组织了一个大部分由《火星报》代办员组成的组织委员会。在团结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工作中,最积极的有尼·巴乌曼、林格尼克、斯塔索娃、捷姆里雅奇卡和克拉希柯夫。在南高加索,党的工作由斯大林负责。
列宁通过到国外来看望他的同志,以及用通信的方法,指挥俄国的革命工作。因为辗转传递,信件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地。得到回信也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这种通信是伤脑筋的事情。只要有一封信,以隐蔽方式通知他某人被捕,某一印刷所或者某一传递的文件被警察发觉,就会使列宁夜里不能入眠。
在筹备代表大会时,列宁想使完全拥护《火星报》纲领的更可靠的党的工作者参加,因为这次大会是要团结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的。
经过了长期的努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1903年7、8月间举行了。当时正是革命运动迅速发展的时期。有成千成万工人参加的总罢工席卷南俄全境。在南高加索,在斯大林领导下,爆发了多次工人的政治示威运动。1901年12月,斯大林掌握了巴土姆社会民主党组织的领导权,并组织了著名的工人政治示威,这次示威最后与警宪发生了冲突。在许多城市(罗斯托夫、巴库、第比里斯、敖德萨、明斯克、基辅等)爆发了工人反对专制制度的战斗示威。
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影响,农民起来反对地主。他们焚毁了地主的庄园,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并开始跟沙皇警察进行斗争。
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发展起来了。它的党必须准备迎接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列宁热切地期待着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力决定党的生活中的一切基本问题。
代表大会要通过的党纲,已经在列宁的协助下制定出来。早在代表大会开幕以前,列宁就已经拟好党章草案,准备了决议草案,并制定了议事日程及议事规则。
代表们陆续到来,列宁同他们进行长时间的谈话。他问他们俄国国内的情况,并向他们说明代表大会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些谈话中,列宁注意了各代表的政治倾向,谁是拥护《火星报》的,谁是反对的,谁是动摇的(像当时所说的在“泥潭”中的)。
出席代表大会的人都特别注意到普列汉诺夫的冷淡和不易接近的态度。他摆出一副“老爷”或“将军”的架子,根本不允许批评。可是,和列宁在一起,人人都感到亲切舒畅。在代表大会开幕的前夜,列宁在他的朴素的小寓所里,同代表们举行了一次毫无拘束的谈话。
有一个代表这样写道:“对于列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他的知识,以及他在阐述他的观点时的杰出才能,我们总是很钦佩。有时……列宁约我们与他一起去散步,作知心的谈话。在谈话后离开他时,我们更觉得他可爱了,尽管他从不把他的看法强加给我们,也从不攻击与他的看法不同的人。他总是以非常明朗和显然是同志般的态度说出他对某一问题的想法。”
代表大会于1903年7月30日在布鲁塞尔(一个大面粉仓库里)开幕。到会代表四十三人,代表二十六个社会民主党组织。普列汉诺夫致开幕词。在几次会议以后,由于警察的迫害,大会转移到伦敦去开。
大会注意到《火星报》对党作出的巨大贡献,指出《火星报》是党借以团结起来的革命旗帜。
出席代表大会的,除了坚定的火星派,列宁的拥护者以外,还有小资产阶级的崩得分子、经济派的代表和动摇的或“软弱的”代表,即所谓“泥潭派”。
代表的这种组成势必围绕列宁《火星报》的原则展开斗争。
选举主席团时就已产生了意见分歧,马尔托夫主张选九个人,列宁主张选一个三人组成的常务主席团。列宁的提议获得通过。代表大会刚开始,组委会里就发生了一件事。组委会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提议邀请机会主义的“斗争社”的代表梁赞诺夫,作为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代表列席大会,但这提议被否决了。列宁和坚定的火星派不同意邀请梁赞诺夫;马尔托夫及其他“温和的”火星派则赞成。
在讨论党纲时,又出现新的意见分歧。在列宁赞同下,普列汉诺夫宣布,要把革命的成功放在首位,并且为了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剥夺反对无产阶级的那些阶级的选举权及其他权利(如解散资产阶级议会,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等等)。这个声明博得列宁和他的拥护者的支持,但引起了机会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机会主义者阿基莫夫反对党纲草案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列宁同坚定的火星派则保卫我们党纲中这一重要论点。
在讨论土地纲领时,机会主义者宣称,农民决不会拥护革命,不会跟无产阶级走。他们说,农民总是反动的,所以指望在农民中间发生革命运动是徒劳的。列宁和他的拥护者,坚持认为革命的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讨论党对于自由派的态度时,又显然出现了两种倾向。有些人提议和自由派达成协议(即和资产阶级成立联盟)。另一些人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向工人说明,自由派(例如,他们的主要组织,以司徒卢威为首的“解放同盟”)是反对工人并敌视革命的,自由派的阶级利益使他们投向专制制度的阵营。列宁维护后者立场。
代表大会讨论党章的第一条时,发生了特别激烈的斗争。列宁提议,只有承认党纲而且还亲自积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可以成为党员。马尔托夫提议,不参加组织而只是用某种方式(例如在财政上)帮助党的人也可以成为党员。马尔托夫,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要“把各色各样的人都变成党员”###[1]。列宁指出,马尔托夫的条文是“为一切涣散的、动摇的和机会主义的分子敞开大门。”###[2]他说:
“宁可十个实际工作者不自称为党员(真正的工作者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空谈家有权利和机会做一个党员。”###[3]
列宁指出,党愈坚强愈团结,它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也就愈大。党不能包括整个工人阶级。它应该巩固和组织它的先锋队,而这样一个团结了工人阶级最先进分子的党,就能够领导整个工人阶级。
列宁是要建立一个能够领导工人阶级向资本主义堡垒进攻的统一、可靠和战斗的工人政党。而另一方面,马尔托夫和他的信徒却想把大批知识分子及其他一切不坚定的分子纳入党内。
对于这一点显然出现了两个互不相容的政策。列宁号召建立一个战斗的革命政党,这个政党不但要推翻专制制度,而且要领导工人阶级向资本主义进攻。马尔托夫与后来的孟什维克要建立的政党,是在推翻专制制度以后,就把它的斗争完全限制在资产阶级民主的体制以内,只按照欧洲改良主义方式,成为一个面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和平反对党。从这两个政策的分歧中,产生了一切根本不同的意见,如对自由派的态度问题,组织问题,等等。
列宁为捍卫他所拟定的党章第一条和党的严格集中制而斗争,目的在于创建一个新型的战斗的革命政党。
第二国际各党都是“坚守和平”的政党。他们不愿领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进行议会选举,然后他们自己就从事于议会内的和平工作,想跟着资产阶级政党亦步亦趋,实际上充当后者的应声虫。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者把革命谈得天花乱坠,但事实上他们想尽可能与资产阶级妥协,并企图阻挠工人的革命行动。
列宁要创建一个坚强健全、能够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专制制度并准备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党。
为了完成这一伟大任务,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创建一个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热情地和坚决地为这样一个党而奋斗。
列宁看到,如果工人阶级不建立这样一个政党,它就必然会在将来同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中遭到失败。然而,马尔托夫所拟定的党章第一条条文在代表大会上却以极为微小的多数通过了,这个多数包括崩得分子及其他机会主义代表。
后来,在1905年春天举行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即布尔什维克大会上,马尔托夫拟定的条文从党章中删去,而列宁制定的关于党员条件的条文通过了。
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崩得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崩得是一个代表小手工业者利益的犹太工人团体。崩得建议,党要建成为一个按照民族来团结工人的各民族组织的联盟。例如,崩得分子要求,不管什么地方的犹太工人都要通过他们自己特殊的民族团结来加入党。崩得分子要求成立分散的民族党来代替单一的各民族共同的党。倘若崩得分子的主张得逞,俄国就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政党,而是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政党了。
列宁坚决反对崩得分子的这些小资产阶级的提议。代表大会支持列宁,于是崩得分子生气地退出代表大会,声称退党。《工人事业》的代表(马尔丁诺夫、阿基莫夫)也离开大会。拥护列宁的人就成了多数。
从此就有了“布尔什维克”(来自俄文болъшинство——多数)和“孟什维克”(来自俄文Менъщинство——少数)这两个名词。列宁的拥护者被称为“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的追随者则被称为“孟什维克”。
大会选举列宁、普列汉诺夫和马尔托夫组成《火星报》编辑部(普列汉诺夫在会上是站在列宁一边的)。马尔托夫坚持,从前《火星报》所有的老编辑——波特列索夫、查苏利奇、阿克雪里罗得都要参加编辑部。大会希望有一个可靠和一致的编辑部,就否决了这个提案。于是,马尔托夫宣称他不愿意在编辑部工作。少数派在大会上怒气冲冲地宣称,他们拒绝参加选举中央委员会。拥护多数派即拥护列宁的代表克尔日札诺夫斯基、林格尼克和诺斯科夫被选入了中央委员会。
大会闭幕时,列宁又和各代表团以及个别代表进行谈话,向他们解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分歧的根源所在,鼓励他们尽力把更多的工人吸收到党内来,并和职业革命家保持联系。
列宁在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他的工作,为一个党员对党代表大会应有的态度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他为代表大会做了周密的准备,拟定了几乎所有决议案的草案。大会开幕之前,他同所有代表谈过话;大会期间,他主持了火星派的会议。他参加代表大会的每一次会议,积极从事会议的工作,作报告,参加讨论,主持会议,会议休会期间同各代表谈话,起草决议案。他有一本记载大会情况的日记,把大会一切要点和事项都写了下来。大会后,他向代表说明大会的决议,指示他们如何在俄国实现这些决议。后来,他写了代表大会的详细记录《进一步,退两步》这部光辉著作,说明大会上各种对立倾向的特点。列宁在大会上贯彻了坚定的路线,不屈不挠地捍卫革命立场。
大会中革命的多数派击败了机会主义者。
列宁写道:“……火星派的分裂是大会主要的政治结果之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
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政治家认为,工人政党是因为空洞的言词,因为党章第一条的条文,因为一些小事而分裂的。机会主义者在党内造成分裂后,却批评列宁,说他玩弄什么“分裂的策略”。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当时列宁是多么正确,当时争论的问题是多么重要而绝非偶然。今天已特别明显,列宁要有怎样的才智,才能够在当时就看出了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分歧的重大意义,并揭示了马尔托夫支持者企图把俄国革命运动引入的歧途。
党的革命派和机会主义派之间思想上的分歧,早在过去列宁与机会主义者的争论中,例如,在他给“信条”的答复中,在《怎么办?》一书中,以及在《火星报》上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次大会清楚表明了两派在党纲、策略和党的组织的一切基本问题上的意见分歧。
俄国孟什维克和他们在欧洲工党中的支持者开始责备布尔什维克,特别是列宁,说什么他们倾向于过分的集中制,倾向于布朗基主义。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列宁努力要创建一个具有坚强核心的健全的组织巩固的党,是多么正确。列宁看清,孟什维克的提议,是要驱使工人阶级投入资产阶级的怀抱。
这次大会决定了党的整个未来的命运。列宁成功地把代表大会大多数代表——形成布尔什维克党骨干的真正革命者团结在自己的身边。
斯大林在他向苏联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这样说:
“就拿1903年我们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期来说吧。这是党从同自由派成立协定转到对自由资产阶级作殊死斗争的时期,是从准备对沙皇制度作斗争转到对它进行公开斗争以求完全粉碎沙皇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时期。当时领导我们党的有六个人: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马尔托夫、列宁、阿克雪里罗得与波特列索夫。这次转折决定了这六个人中间的五个人的命运。他们都从车子上摔下去了。剩下的只有列宁一个人……现在每一个布尔什维克都很明白,如果不是列宁对这五个人进行坚决斗争,如果没有把这五个人清除出去,那我们党就不能团结成为能够引导无产者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4]
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个派别的布尔什维克,后来在1912年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全面的胜利。1912年脱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孟什维克,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终于公开站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会时的成立以及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倾向,作为一个政党而出现,这在整个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布尔什维主义,不只是作为一种纯粹俄国的现象而发展起来,它是在列宁及其拥护者对国际工人阶级运动队伍中机会主义所作全部斗争的基础上,在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学说即欧洲和其他地方无产阶级斗争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在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队伍中,而且在第二国际中,都存在革命分子和机会主义分子以及妥协分子。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队伍的分裂指明了无产阶级在它的斗争中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一个新型的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会出现在俄国呢?为什么俄国产生了世界革命的领袖列宁?为什么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开辟了这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形式压迫的巢穴。没有其他国家的劳苦群众遭受着这样残酷的剥削。这里资本家的剥削和地主的压迫结合起来。沙皇的警宪用武力支持一切形式的剥削。整个政治制度都浸透了这种压迫。工人仅有一点微薄的工资,而劳动时间最长,居住和生活条件最坏,享受的权利最少。
农民受到地主和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的剥削。他们生活在极端贫困和经常挨饿的条件下。
沙皇制度使非俄罗斯各族人民受到特别严酷的压迫和虐待。波兰、南高加索、芬兰和中央亚细亚各民族被迫俄罗斯化。非俄罗斯民族被剥夺了一切权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被禁止。犹太人受着特别的压迫。这种民族压迫更加深了劳动者对沙皇制度及其维护者的憎恨。
外国资本家利用沙皇政府给予他们的方便,都愿意在俄国投资,因为他们在俄国能够得到最高的利润。沙皇政府通过它的警察和军队,协助对俄国无产阶级进行这种国际剥削。沙皇政府向人民勒索亿万卢布偿付外国资产阶级贷款的利息。
同时,沙皇政府还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剥削和瓜分东方国家:波斯、土耳其、中国等国。沙皇政府是欧洲的宪兵。根据斯大林同志的说法,沙皇政府是“帝国主义在东欧的看门狗”。打击沙皇政府就是打击整个帝国主义体系。
因此,沙皇俄国是各种压迫而且是最野蛮最残忍的压迫的渊薮。
这时,人民的革命在这个国家日益发展。这个革命是由以战斗的列宁的党为首的最先进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来领导的。
俄国革命打击了沙皇制度,也就危及世界帝国主义。它必然成为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革命,因为它要在世界帝国主义体系中打开一个缺口。因此,整个国际形势和俄国本身一切内部条件都使得世界革命运动的重心转移到俄国。
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故乡。这里诞生了一个新型的政党,从这里产生了这个党的创造者和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大会以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了。
“俄国社会民主党国外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日内瓦举行,讨论了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结果。马尔托夫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孟什维克对列宁大肆攻击,并宣称他们不信任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以后,普列汉诺夫也顽固地转向孟什维克方面。他主张所有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没有重新当选的老的编辑都补选进《火星报》编辑部。普列汉诺夫在短暂地站到列宁方面以后,又回到他自己的一伙中去,从孟什维主义机会主义观点反对列宁反对党。
列宁认为,普列汉诺夫背离了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于是退出了编辑部。从第53号起,《火星报》就成为孟什维克的机关报。列宁的旧《火星报》教育党和工人阶级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反对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而孟什维克的新《火星报》却散布机会主义,向工人阶级灌输小资产阶级政治观点。托洛茨基完全站到孟什维克方面。他在新《火星报》上和他的小册子《我们的政治任务》中,完全体现了孟什维克的一切机会主义观点。托洛茨基反对集中制和纪律,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猖狂地攻讦列宁。
列宁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者开展了坚决的斗争。党的历史上一个困难时期开始了。列宁离开《火星报》编辑部以后,就在中央委员会工作。然而,中央委员中也有人(克拉辛、诺斯科夫)鼓吹与孟什维克妥协。列宁争取举行一次新的代表大会。
他要求严格执行党的决议,但多数中央委员背叛布尔什维主义,他们转向孟什维克方面,同孟什维克勾结起来,责难列宁替代表大会说话。
列宁与他素来非常敬重的普列汉诺夫在政治上决裂了。列宁同多年在一起进行革命工作因而有很好交情的马尔托夫决裂了。他也与“劳动解放社”其他成员和《火星报》编辑部决裂了。中央委员中若干布尔什维克拥护者投入妥协派阵营,列宁对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孟什维克在他们的文章和小册子里攻击列宁。列宁手里一个机关报也没有。他似乎完全被解除了武装并孤立起来。
然而,列宁知道他的路线是正确的,只有进行无情的斗争才能战胜机会主义,只有一个团结在布尔什维主义旗帜下的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才能保证工人阶级的胜利。他会同一小部分拥护者为了他的观点进行顽强坚决的斗争,为了把党团结在布尔什维克口号的周围进行斗争。他清楚,俄国工人是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口号的,孟什维克在国外的“胜利”并不反映俄国国内的形势。
列宁编写了一本专门论述这次代表大会和分歧性质的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5]他在这本小册子里详细说明代表大会发生的斗争的意义。他揭露了孟什维克,其中包括托洛茨基这个顽固的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孟什维克公然反对集中制,反对无产阶级的纪律和统一。
《进一步,退两步》可以说是《怎么办?》这本有名小册子的续编。它提供新的范例,说明如何同一切背离马克思主义、背离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错误作斗争。这本小册子最直接和明确地提出了俄国社会民主党队伍里有着两种完全背道而驰的不同倾向,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不同政党的问题。
它指出,像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孟什维克,过去反对过经济主义者和崩得分子,现在却实际上采取了他们的立场。它同时还揭露了以反对举行一次新的代表大会来给孟什维克帮忙的调和分子。
列宁对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的光辉述评,成为布尔什维克为保卫党而斗争的主要武器。
《进一步,退两步》成了团结党的力量的纲领。这本书被热切地阅读着,并且引起了热烈的论争。
列宁也继续为广大工人群众著述。在1904年五一节散发的一个传单里,列宁对俄国的工人指出:
“旧俄国快要死亡。代替它的将是一个自由的俄国。保护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势力正在衰亡。但是只有觉悟的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才能给这种黑暗势力以致命的打击。只有觉悟的、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才能为人民争得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自由。只有觉悟的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才能回击一切欺骗人民、剥夺人民权利并使人民变成资产阶级的简单工具的企图。”###[6]
列宁相信无产阶级的力量,相信他自己正确,相信工人阶级必然胜利,因此他很坚强,他继续团结党的力量
列宁知道他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而孟什维克则是背叛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的。他了解工人群众要跟布尔什维克走,反对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他写了几十封信到俄国去,说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冲突的性质。他说:“无产阶级的政党要求真理。无产阶级的党要求坦率无情地揭发这种难于纠正的小组织风气。”
俄国国内,在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者,火星派中间,布尔什维克的立场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和支持。
斯大林在高加索的整个时期一直积极工作,他在那里领导南高加索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时,他在狱中,没有出席。他的监禁时间是从1902年4月到1903年年底。他在狱中听到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后,就坚决表示同布尔什维克站在一起。他写信给列宁,后来在流放时收到了列宁的复信。
斯大林回忆说:“列宁这封信……对我们党的实际工作做了大胆无畏的批评,并对我们党在最近时期的全部工作计划作了非常明确扼要的说明。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7]
列宁就这样,通过书信和谈话,指导数以千计杰出的党的工作人员和布尔什维克,在最困难的岁月培养和团结了党的力量。
列宁对一切采取动摇、调和立场的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尖锐地抨击中央委员会中仍想迫使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妥协的调和分子(诺斯科夫、克拉辛和克尔日札诺夫斯基)。
这时,调和的党中央委员会转到了孟什维克方面,因而列宁退出了中央委员会。
1904年秋,由列宁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二十二个布尔什维克的会议。到会的有:弗·伊·列宁、娜·克鲁普斯卡娅、潘·勒柏辛斯基、米·奥里明斯基、安·卢那察尔斯基、罗·捷姆里雅奇卡、瓦·沃罗夫斯基、谢·古谢夫和维·韦利奇基娜。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全党书》###[8],要求立即举行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列宁知道,党的大多数会支持他,正像第二次代表大会大多数支持他一样。所以他向党申请准备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举行代表大会是克服危机的惟一方法。列宁决定出版一个支持布尔什维主义立场的新党报。在一封写给俄国国内同志的信里,他指出这个报纸必须成为“俄国工人运动真正的机关报”。列宁对出版这个报纸十分重视。他写道:“目前整个的关键在于这一机关报,没有它,我们就会走向不光彩的、必然的死亡。”###[9]
他把奥里明斯基、沃罗夫斯基和卢那察尔斯基选进了这个报的编辑部。他还得到其他许多布尔什维克作家的合作。
1905年1月,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前进报》创刊号出版。列宁非常高兴地写信给在俄国国内同志的同志:
“大多数人前所未有地欢欣鼓舞。我们终于结束了肮脏的争吵,而同要做工作和不要无理取闹的人亲密地在一起工作了!……乌拉!不要灰心;事情又在好转。”
头几次的布尔什维克报纸,就得到布尔什维克极为热情的反响。例如,谢·古谢夫写信说他“非常喜欢”这个报纸,并且“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列宁极想同工人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他建议工人把通信处通知报馆,好把《前进报》用信封邮给他们。他说,“工人们是不会害怕的。”他要求给该报刊载一些工人自己写的通讯。
他写信给敖德萨党委会说:“为什么不使我们和工人直接取得联系呢?没有一个工人向《前进报》写稿。这不像话。我们无论如何需要几十名工人通讯员。”
1904年秋,举行了三个不同地区的布尔什维克党委会的代表会议。南高加索委员会代表会议尤其重要。###[10]
这些代表会议的成果是成立了多数派委员会常务局,由古谢夫、捷姆里雅奇卡、李维诺夫、利亚多夫等组成。这个局,在列宁指导下,立即开始为举行第三次党代表大会而工作。按照列宁的直接指示,许多城市召开了党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大家谴责了孟什维克和搞调和的中央委员会的破坏活动,采取了准备召开代表大会的步骤。在准备期间,斯大林在维护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中做了大量工作。他编写的一本小册子《略论党内意见分歧》###[11],叙述了分裂的历史,宣传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的观点。斯大林领导南高加索布尔什维克和全高加索党委员会。他指导党报工作,巡察南高加索各地区,并对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民族主义者展开了有力的斗争。
第三次大会宣称,南高加索的组织是“我们党最有战斗力的组织”。###[12]
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同孟什维克的斗争非常成功。许多组织转到了列宁方面。
第二国际的领袖们,在孟什维克反对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反对布尔什维克及其领袖列宁的斗争中,一致支持孟什维克。
考茨基声称,如果他参加第二次代表大会,他肯定投票赞成马尔托夫而反对列宁。奥古斯特·倍倍尔,与考茨基一样,也是第二国际最有权威的代表之一,他宣称,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形成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是列宁个人争吵和“宗派的”不可调和性的结果。倍倍尔建议成立一个“仲裁委员会”,借以和解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列宁激烈地反对整个国际机会主义。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拒绝了倍倍尔的“仲裁委员会”,他指出只有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有权决定一切问题。隶属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的罗莎·卢森堡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分裂问题上,也同孟什维克站在一起反对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分裂,在国际工人阶级运动中,指出了一条同机会主义者分裂的道路。
斯大林同志写道:“……还在大战以前很久,大约从1903、1904年起,当俄国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刚刚出现左派的时候,列宁就一方面对我们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另一方面对第二国际(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实行了决裂、分裂的路线。
……俄国布尔什维克竭力推动西方的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其中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去同本国的机会主义者和中派主义者实行决裂。”###[13]
但左派半孟什维克的错误,他们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弱点,使得他们不能同机会主义者分裂,而这也就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为什么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分裂的问题上,罗莎·卢森堡站在孟什维克一边反对列宁。
只有布尔什维克坚决地毫不妥协地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进行斗争。
★★★[1]《列宁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57页。
★★★[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56页。
★★★[3]《列宁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57页。
★★★[4]《林大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318—319页。
★★★[5]《列宁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189—420页。
★★★[6]《列宁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188页。
★★★[7]《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8页。
★★★[8]《列宁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447—454页。
★★★[9]《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4卷第272页。
★★★[10]《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4卷第308页。
★★★[11]《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79—117页。
★★★[12]《列宁全集》中文版,第8卷第394页。
★★★[13]《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78—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