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把握十足”地认为,美国决不会参战,相信任何阅读美国报刊的人都能明确地得出这一结论他也同样有把握地否定了关于美国工业潜力的报道,认为这些报道只是宣传,不必当真。美国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即使参战,也改变不了敌败我胜的战略态势。早在珍珠港事件以前,他就在考虑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了。
日本人在袭击前几天通知了墨索里尼,并立即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虽然德国人是否会全力支持现在还不能十分肯定,但墨索里尼却欣喜万分,因为他认为一场洲际大战就要爆发,并说这场战争早在他意料之中出于某种未加言明的原因,他声称日美之战很可能意味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将延长五年,他为此感到高兴。
意大利公众可不像他那样兴奋当他在威尼斯宫的阳台上宣布意大利和美国交战的时候,除了一群有组织的捧场者之外,其他人皆心情沮丧许多听众都盼望着他宣布战争已近结束,而不愿听到战火四处蔓延。为了弥合群众失望的心理,他迅速改变策略,放出谣言说,他违心地参战是屈服于德国的压力。
1941年12月,英国人在利比亚再次获胜,墨索里尼一下子由喜转忧他一度甚至建议军队放弃昔兰尼加,后撤到五百公里以外的一条新防线可是隆美尔认为这是失败主义,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大胆决定:选择这个时刻发起进攻。隆美尔由于吃过亏,对失败主义以及意大利将军不予充分合作一事心有余悸,所以在采取这一行动时他没有告知最高统帅部,以免挂名的总司令墨索里尼出面阻止当消息传到罗马后,墨索里尼下令德国人停止进攻。隆美尔拒不服从,于是,属于墨索里尼指挥的意大利部队奉命撤出战斗,并中止与隆美尔合作然而这并没有能阻止隆美尔又一次赢得惊人的成功,也不妨碍墨索里尼在一切结束之后再次声称,这次胜利他贡献多多。
以后几个月里,墨索里尼在这一胜利的鼓舞下更加深信,“赌注下对了”;胜利将使意大利冠于世界各国之首;处在这个地位,它将能“支配整个欧洲”;战争规模越大,战利品和赔款也就越多。他说,这场战争就是法西斯主义一直在追求的那种使人精神焕发的“血浴”,凡是在这一点上与他观点不一样的人都应开除出党他重申,美国人将不会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他们只热衷于赚钱,对打仗不内行;有关美国生产大量武器的传说只不过是宣传而已他本人已开始为和平会议在作准备,并向人们许愿说,今后将不会出现什么战后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早已算好了。
然而,墨索里尼私下并不总是那么自信。意大利已经精疲力竭,在德国人统治下的欧洲很可能困难重重因此他解释说,他将在沿德国边界继续修建防御工事,保持十五个精锐师。有时,他仍为德国盟友在俄国战场吃败仗而幸灾乐祸他表白更喜欢日本这个民族,并以此为内容写成文章,蓄意惹得希特勒烦恼不宁他还抱怨德国人不恪守诺言,没有向意大利提供煤和钢铁,“答应给的东西一点或几乎一点都没有给”对一个在三年中曾向他提供过四千万吨煤的国家,他竟如此忘恩负义、不知图报!
1942年4月底,意、德两国首脑再次会晤。外界对这次会晤十分重视,可是墨索里尼的一位参谋长则说,这种会晤简直是“老生常谈,毫无意义”。墨索里尼如同以往一样,让希特勒一个人口若悬河,他自己不敢争辩也不敢插话虽然有时他可能一点也没听懂,但人们得到的印象却是,他赞同希特勒所说的一切希特勒往往把这种会晤称为“催眠疗法”。他可以一口气说好几个小时,漫无边际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说话的腔调又那么容易使人入睡,所以,这个时候墨索里尼看上去完全像是进入催眠状态似的有些意大利人,如年轻的法西斯党委书记维都桑尼,试图与希特勒对抗,不怕打断他的话,可是墨索里尼做不到。因此,意大利方面不是争辩不力,就是无声无息。
在意、德会谈中,墨索里尼依然拒绝由翻译陪同。这无疑是因为他不想让人们怀疑他的语言能力,或许也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多么无足轻重,完全是陪衬角色。结果,会谈的内容和达成的协议即便他本人清楚,意大利外交部却一无所知人们从在场的德国人那里获悉,这两个独裁者在会谈中多半是大讲他们自己的早期经历,或讨论一些其他与战争毫不相干的琐事尽管墨索里尼声称精通德语,但他经常不能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也听不懂别人的意思。可是,他从来不肯直率地承认这一事实,结果在和希特勒面对面会谈时不仅使意大利处于严重的劣势,而且必然会在商讨轴心国共同战略的问题上引起重大的误解他也不得不依靠有关讨论的书面报告,但这样的报告总是由德国人草拟,经希特勒作必要的修改后才送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