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决定参战
甚至在希特勒开始进攻挪威之前墨索里尼对德国的胜利就越来越有信心。因此,他的基本信念更加坚定:意大利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战争,英国人是他的天然死敌;他们缺乏斗志,他的参战将是英国失败的信号。他开始担心德国要独吞胜利果实。他若不采取断然行动,就得不到任何胜利成果。
1940年3月10日至11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罗甫来罗马会谈。他故意夸大战果,这进一步增强了领袖的信念:战争不久即将结束墨索里尼接着也吹嘘起来,再次告诉这位德国外长说意大利海军大大超过英国海军,意大利一参战,势必迫使英国人撤离地中海。他又说,意大利空军的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对此他有充分把握,因为从总方针到细小的技术问题,空军都直接由他亲自控制。
几天之后,希特勒又安排亲自与墨索里尼会晤。在这次会见中希特勒注意到,在事实和数据面前墨索里尼好像一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学生。和原先一样,领袖听入了迷;希特勒的自信不仅弄得他神魂颠倒而且使他感到意大利采取非交战态度他问心有愧。希特勒没有直接要求意大利进行干预,但暗地里再次威胁说,意大利是否想在地中海称霸必须赶快作出决定。
墨索里尼在答复时进一步明确地说,一旦他确信这是一场速决战,他就马上下决心参战。不幸的是,他再次拒绝用译员,执意讲德语,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表达得不清楚,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他认为有权提出来的,因为他在“所有独裁者中,资格最老”。他本想说服他的盟友不要对法国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因为根据他的推想,德国人主要目的已达到了,如果现在为实现妥协的和平作出努力,会对双方都更有利。这一看法究竟讲得是否有理有据,他后来也感到怀疑他担心自己答应参战可能已经走得太远,未留退路。但他也同样担心,倘若德国轻易取胜,他将被排斥在外。德国在没有意大利参加的情况下获取巨大胜利,这一结局绝不合他的心意他要用德语中所有能恰当地表示细微差别的词句来表述他的两难抉择下的心理在同一个语速很快、讲话滔滔不停的人谈判时,则更需如此。
墨索里尼遇到的有些困难可从他与随行人员的讲话中推断而知他解释说,首先必须做到一言一行讲究策略,讲究方法,以便及时入伙,提出与希特勒分享胜利果实的要求但由于他也想避免一场全面战争,所以仍打算进一步试探,看英国人在和谈中能作出多少让步他尽量推迟积极干预的时间,在一份注有3月31日字样的记录里,他还在“尽量往后”这几个字下面划了线。他继续给人以假象:工业已进行过充分的战争动员;军队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挑战者。因此他重申,八百万或一千万士兵几乎立即就能动员起来。事实上,武器和军装只能满足这个数字十分之一的需要他应该了解这一事实,因为有些应征士兵只好以一件军衬衣和老百姓的裤子凑合着穿用。
墨索里尼表面上信心十足,又非常不愿与别人分享胜利的荣耀,所以在战略问题上他仍然不与陆军或海军参谋部充分协商,有时甚至连他的总意图都不让他们知道。直到4月初,在参战前两个月,他才最后笼统地对他们说,参战不可避免,只是迟早问题。当陆军指挥官们听说他要求继续进行防御时,都感到意外,猜不透他究竟为什么要参战。另一方面,海军接到命令迅即在整个地中海和“地中海以远”地区全面出击。海军将领们指出,这项命令没有办法执行,甚至毫无意义而领袖对此一直没有下达明确指示,也没有命令制定入侵马耳他、科西嘉、比塞大或埃及的详细计划。
多年来,墨索里尼心中早有算计,决心在非洲打一场战争,可是却没有制定过一份本属必要的战略计划大量的军队在利比亚集结,却没有足够的卡车为他们提供机动性,没有适当的计划保证进攻部队的饮水供应,也没有对坦克适应沙漠战斗环境的能力作过调查研究有人建议将的黎波里港和班加西港机械化,这显然非常必要,可是他却不采纳这一建议若是成立一个专门制定计划的参谋部,或者把高级军官当作知心人,给予更多的信任,他本来是可以了解到这些不足的;当然也会认识到,向马耳他发起进攻后,入侵埃及的战争即可开始,而且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按德国人的看法,马耳他和埃及显然是意大利的目标,因此希特勒主动提供二百五十辆重型坦克,供意大利在北非战争使用可是墨索里尼拒绝了这一帮助,理由是:接受德国援助有损尊严,并且会打乱他的平行战计划当希特勒请求他派遣二十个意大利师去德国共同进攻法国时,他不敢断然拒绝,于是希特勒便据此拟订作战计划但六周过后,意大利竟无动静。德国陆军极其恼火,终于认识到最好是放弃指望意大利积极配合的念头德、意两国一直未能制定出一份共同的轴心战略纲要,过错都在墨索里尼身上墨索里尼凭简单的主观臆想认为,他能从平行战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谁知由于这一错误,结果得利甚微。
当4月初希特勒入侵挪威的消息传来时,墨索里尼乐不可支,尽管对希特勒未预先通知他颇感失望英国在斯堪的纳维亚败北以后,他立即宣布,他再也不能容忍持消极态度或延误“他与历史的约会”了。他还重申,若再不参战,德国人也许会入侵意大利强迫他参战,为了掩盖自己的消极态度,他辩护说,意大利已经处于交战状态。不过,他心里仍希望将任何真正的战斗推迟到农作物收获以后,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猫,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要捕捉的猎物,精确地选择恰当的时刻猛扑过去,在“几乎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之前,他将伺机而待。
整个4月份,意大利公众对战争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于是他再次批评他的同胞不喜好战争已到了愚蠢的程度不踢他们的屁股,他们就不会明白战争是决定国家等级的唯一方法宣传部门每天向人们灌输战争光荣、英雄可敬。有利可图等一类思想。人们被告知说,法西斯主义使“总体战”这门艺术更加完善,在对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武器和战术的认识方面,领袖要领先德国和其他国家好多年。另外,英国人胆小如鼠,不敢拼杀沙场。因此,意大利轻易取胜完全可能当德军向比利时和法国推进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墨索里尼也许是正确的。后来,有些法西斯领导人诡辩曾竭力阻止墨索里尼参战,但实际上在当时,他们都兴奋得忘乎所以,期望早日参战。格朗迪和费戴佐尼一下就看出了领袖的意图,马上心领神会,驯服地和其他人一道进行战争叫嚣。
墨索里尼长期以来,就一直梦想着以总司令的身份凯旋而归,这一梦想即将实现。在他看来,德国成功的秘诀在于,战略上一切由希特勒一个人说了算,不受将军们左右。因此,他对同僚们说,一旦宣战,他会立即“骑上战马,接过指挥权”,并乐不可支地自我欣赏此话所产生的戏剧性影响巴尔博和戴博诺这两位任职时间最长的法西斯领导人怀疑墨索里尼是否吃错了药,因为他们认为他不该使用这样的语言。持这种观点还有其他人。但墨索里尼的文职同僚中,有些人继续对他进行吹捧,称他是天才的军事家。他自己也相信,只要给他一名助手,除了担负其他许多职务外,他还能亲自充当最高统帅。结果,意大利不但缺少一个高效率的指挥机构,而且对这一机构的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后来几个月中所犯的大部分错误都源于此。
依照墨索里尼的见解,预先告知或与文职大臣以及法西斯领导层商议都是毫无必要的当有人建议法西斯大议会开会讨论政策时,他答复说,等战争胜利后再召集开会。他万万想不到,由于他一心想独占胜利的一切荣誉竟带来了灾难,使他不得不为战争的失败承担所有责任。在他选定的宣战日前一周,内阁举行最后会议。这可是一场他肯定喜爱的好戏,可是他在会上连战争的可能性都没有提及
有一件事他特别谨慎,从不向他人透露。那就是,当时法国和英国曾暗示愿意谈判,并保证说,即使不经过交战,在和平解决中他将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另外还提到,在非洲他们可能在三、四个方面作出让步。但是,接受如此厚重而又廉价的馈赠实在有失英雄气概,即便不经战斗就能保证得到两倍于战斗所得的好处,他也绝不接受,因为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满足他的欲望当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战争即将开始时,他也说过同样的话:军事上的成功比通过和平手段获得领土更具吸引力。现在退缩将意味着“降到二等国家的行列”……
5月末,加来沦陷,比利时投降,敦刻尔克大撤退刚刚开始。这时,墨索里尼才最后通知军事将领们说,他决心已定,下周宣战。他解释道,时机已到,不可再等,因为两周之后,法国很可能战败;法西斯主义“不信落井下石那一套”。但公开的传奇般的宣传中却如此讲道:在他宣战时,法国还远远不到崩溃的地步。他私下为他能正确地选择宣战时机而洋洋得意,当时德国已必胜无疑。实际上,他已着手为和平会议作准备了。
墨索里尼对宣战时机的选择应当说把握得比较好尽管罗斯福怒火满腔,指责这是“暗箭伤人”,但墨索里尼若不等到这最后一刻,而在早一些时候参战的话,那他就是最大的蠢人墨索里尼仍希望德国人在赢得最后胜利之前,遭到几次沉重的打击。他并没有忘记,今后德国人可能就是他的仇敌但他首先希望—而且曾不止一次地和许多人说过—最好有一、二千意大利人死在战场,以便他有权提出要求,分享他反复提到的所谓胜利果实。现在有人给他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错过,他将后悔莫及,而且走运的话,他并无需给意大利人造成太多的不便,也不用全面动员他将尽可能少地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
1939年9月,德国将军们曾非常急切地要求意大利参战。但现在他们不那么感兴趣了,反而认为,意大利保持中立或许比参战对他们更有利。墨索里尼的战略目标杂乱无章,更加证实了他们的疑虑。月末,墨索里尼曾打算“迫使南斯拉夫屈服”,但当德国人企图将他从这一重要原料产地引开时,他突然把注意力转向入侵希腊,要求参谋人员在几天之内拿出必要的计划,参谋人员为此大伤脑筋5月底,希特勒劝他千万不要卷入巴尔干的争端,墨索里尼又照办不误,并评论说,入侵巴尔干将徒耗精力,因为在和会上别人会把这个地区作为礼物无偿奉送给意大利。所以,他又下了一道新命令,把“坦克”调往利比亚。
在阿尔卑斯边界,他下令,虽然已对法国宣战,但不应发动任何进攻,甚至连飞机也不许出动。他既想使他的军队保持完整无损,又想避免因失败而招来耻辱。他的原话是:“宣而不战”但是,因为他确信战争已近结束,所以他最后主动提出派遣一些军队去德国,以便日后有资格说他曾为实现最后胜利作过贡献几天后,他说得更加动听,声言派遣装备精良、配有最好武器的一个军去德国。他暗示说,这支部队也许可用来入侵英国,并补充道,该军还将配备一个装甲师。希特勒肯定了解,意大利陆军中没有这样一支部队。德国人还被告知说,八百五十万意大利士兵已枕戈待旦希特勒当然也清楚这一数字要高出实际数字十几倍。
2.战争的前几个月
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对英、法宣战。他竭力使自己相信得到舆论的支持,但意大利人对宣战的反应与其说热烈,还不如说一头雾水根据战争只会持续几周的设想,他明确命令百姓如同往常一样生活,不要因全面动员而自扰。另一方面,内阁大臣和法西斯领导层成员均奉命离开办公室,马上去前线担任军职。这并非最后一次,在这之前的战争里,他也曾派他们去作战。显然,他喜欢给人一种印象法西斯内阁大臣,即便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也都是天生的战士,能立即指挥一个野战营他还喜欢让人知道、没有大臣的协助他也能独自治理国家。事实上,由于大臣和领导都上了前线,行政机构乱成一片仅举一例说明:不少在海上航行或在外国港口停泊的船只都因没有及时收到警报而未能返回意大利,结果战争打响,意大利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商船如此严重的错误只有意大利出现了,其他国家都没有犯过。但对墨索里尼来说,此类具体事无关紧要,他预计在和平解决时,很快便能收回这些船只,况且一些英国和法国的船只也将以赔偿的方式归属于他。
墨索里尼仍断然拒绝与德国人讨论共同战略或长期战争目标问题由于德国人听说他将竭力奋战,所以当意大利并没有如同他们期待的那样向马耳他、埃及和科西嘉发起进攻时,他们感到惊诧。同样使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在法国边界的军队也严格采取守势。直到6月17日法国提出停战时,墨索里尼才命令他的将军们在阿尔卑斯山发起进攻。他突然意识到,在战争结束以前,占领敌人一些领土也许非常重要。但他的参谋人员暗示说,这项决定很荒谬,因为他原先已命令军队进行防御,现在要从防御转入进攻至少得需好几个星期墨索里尼否决了这一意见,并且不等所需的重型火炮运抵前线,就命令马上发起攻击与此同时,他要求德国人尽量拖延签署停战协定的时间,以便他发动攻势。
进攻尚未开始,墨索里尼就给希特勒开了一份清单,列出领土要求,作为停战的条件:包括法国南部、科西嘉、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可是几小时后,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声言不要法国的任何殖民地。参谋人员都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十分明白,如果战争继续下去,不占领突尼斯和比塞大海军基地也许会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夺取比塞大,意大利才能完全控制通向利比亚的补给线、封锁西西里海峡、阻止敌舰通过。遗憾的是,墨索里尼已经给了德国人一份清单,列出了要求,接着又马上作了更改,现在如果再作第二次改动,他感到这必然会暴露他变化无常、荒唐无能的面目。直到很久以后,事实证明这一疏忽是意大利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才竭力谎称是希特勒让他放弃对比塞大的要求事实上,当时德国人曾对他只提出这么少的要求感到不解。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墨索里尼只凭自己的直觉行事,不愿征求别人意见,生怕再次改变主意会使自己贻笑大方,以及认为战争已经结束的错误设想。
一周以后,6月25日,停战协定签署。在此期间,意大利对法国的攻势进展不大局外人士可以看出,意大利在参谋指挥业务和军事装备方面都是很糟糕的。但墨索里尼却宣称,他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占领了法国的大片领土他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绝不能承认进攻命令过于仓促,或不与总参谋部商量是个错误,或在阿尔卑斯山的进攻准备不足应由他个人负责他曾鼓动意大利人相信,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空军,定能赢得一场“闪电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梦想的破灭,这就势必引起极大的震惊以及人们对他一贯正确这一神话的怀疑不管他怎么宣传,几十万士兵当时都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作出判断。
墨索里尼本人喜欢把责任都推卸给军队,推卸给整个意大利人民,责怪他们辜负了他的领导。他说,未能取得更大的胜利主要应怪罪于资产阶级以及他们对安逸生活和物质繁荣所存在的幻想虽然他为他们呕心沥血,但他们根本不服从命令,骨子里是反法西斯的。有朝一日他将揭露意大利人的真面目,他决心加倍努力设法培育出更坚强不屈的民族。同时,他也希望战争再继续进行下去,让意大利人品尝更多的艰难困苦。他威胁说,即使战争很快结束,他也早有打算发动另一场战争使他们性格更坚强些。
墨索里尼在脑海深处仍然认为,今后的战争有可能在意大利和德国之间进行他很不乐意充当希特勒的副手他担心意大利可能变成德国的附属国,因此他想单独进行一场战争的决心更加坚定。数年前,他曾谴责过一些人,说他们不懂德国的霸权对意大利极其危险可是现在他正冒险扶植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霸权当然,对此事实他绝不可能感到高兴他忧心忡忡,担心希特勒可能宁愿与战败的法国结盟这就是为什么法西斯分子现在强调对战败的敌人决不能手软的原因,特别是法国人,他们认为自己仅败于德国手下。法国必须成为一个属国,赔偿意大利的战争损失和解决战争所造成的困难,乃至归还法国美术馆里收藏的意大利绘画。当然,还得让法国割让大片领土,使她几百年都不得翻身,永远不能和法西斯意大利相提并论。
一旦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墨索里尼就认为战争几乎已经结束但经进一步考虑之后,他希望英国人不要马上就屈服,以致使他没有机会同他们进行实打实的较量。他不仅认为,或许还希望,德国人在入侵英格兰时伤亡一百万人根据墨索里尼性格的特点,只要能不花什么气力就赢得荣誉,只要有德国士兵在作战,他就想取得军事胜利,而不想要妥协的和平他从格朗迪和其他由伦敦返回的外交官那里得知,英国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从而进一步证明他鄙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正确的:他的宣传人员关于英国士兵贪生怕死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在这种思想鼓动下,他又一次要求给予意大利军队参加入侵英格兰作战的特殊优待德国人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对此他非常生气,不满意德国所作的这样的辩解意大利军队可以在地中海战区大有作为。刚开始,他以为德国盟友一定是想独占胜利果实。后来,他突然想到,德国推迟入侵英格兰只是因为他们不想羞辱英国照他的看法,这是政策上的一大失误德国人若是肯听一个有他这样经验的人的意见,错误是可能避免的。
由于相信速胜,墨索里尼作出了不少轻率的决定。其一,复员部分军队,回农村帮忙秋收;其二,在准备进攻南斯拉夫的同时,又决定加强非洲军团以准备入侵埃及,结果削弱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势关于对这两个国家发起进攻的打算,他显然没有与陆军参谋长格拉齐亚尼元帅商量过墨索里尼想当然地认为,意大利在整个地中海完全拥有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他还认为,十万人在炎热的夏天步行穿过六百公里的沙漠,既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冒什么风险。
目前的关键是:在入侵英国、结束战争以前,尽可能占有敌人领土,越多越好。他感到,明天的欧洲将不会有小国的存在。因此,一次规模小而动作快的军事行动也许能在和会上为意大利争得优厚的报偿。然而,他突然决定在两地发起进攻使将军们吃惊不小。墨索里尼每星期都在改变计划;他也是想当然地以为,进攻无需多少思索或准备,每时每刻都可发动。这就给将军们造成很大困难。可是,领袖却毫不讳言地轻视这些将军,不把他们忧虑当回事儿。
首先,在6月底,墨索里尼命令陆军在利比亚的部署由防御转入进攻。然后,在7月初,他又再次决定集中力量对付南斯拉夫,直到希特勒出于他自己的考虑,写信提醒说,战后,轴心国不用打仗就将获得他们在巴尔干想得到的一切德国建议意大利军队把一切力量投入到北非战场,向苏伊士运河挺进。墨索里尼回信说,月底时,他将占领埃及。
7月9日,墨索里尼差一点在卡拉布里亚海岸附近赢得一次海上的重大胜利。意大利人熟练地截获并破译了一份发自亚历山大的电报,提前五天获悉英国舰队的一次冒险性调动如果根据这一情报采取及时行动,意大利海军本可以在陆上飞机的掩护下集中优势兵力轻而易举地摧毁英舰。但是他们错过了这次机会:正是,良机一失不复返墨索里尼始终坚持亲自草拟当日战报,这次他只好通过捏造事实补偿这一失败。据他说,那一天,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一半力量已被歼灭。至于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则一概禁止讨论,以免所公布的战果(以及他本人的判断力和领导能力)受到怀疑。
然而,斯蒂罗角海战却是一个代价很高的错误其直接原因是墨索里尼不肯把责任落实到人,也不肯组织一个能迅速作出决定并协同海、陆、空三军行动的指挥机关造成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曾决定,海军的重型舰只最好不要参加大规模的战斗以免遭受损失虽然他后来谎称没有这码事,但他的确过分急于实现战争目标,同时又想保持舰队完好无损德国的海军专家,也如墨索里尼自己的许多海军专家一样,感到这一决定不可理解他们认为,若是敢冒更大一点的风险,墨索里尼本可以封锁地中海,无需多大代价就可把英舰拦在地中海外。
最不可思议的怪事之一是:尽管墨索里尼得知英国人已放弃保卫马耳他的想法,但他仍不发起攻击。也许他将此事全忘了,可等他记起来时已为时过晚。他后来承认,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但他却把责任推给了希特勒,指责他不承认地中海是一个主要战区,不肯在这个地区向意大利提供更多的支援这一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最初的那几个月里,希特勒十分乐意帮助意大利把英国人驱逐出地中海再三拒绝德国主动帮助的不是别人,恰是墨索里尼自己当然,他这样做有他政治上的原因:一想独自赢得这场“平行战”;二怕德国的影响扩展到南欧如果希特勒不同意让意大利军队帮助他入侵英国,那么,意大利在地中海接受德军的帮助就将丧失自己的平等地位。他拒绝德国帮助的另一个借口是,在酷热的北非,德国人将如同英国人一样都难以适应那里的气候。
实际上,希特勒在5月份就要提供坦克帮助意大利进攻埃及,7月又再次建议。9月初,他命令两个德国装甲师进行在利比亚沙漠作战的训练。所以,人们有理由推测,如果希特勒的这些建议被接受的话,格拉齐亚尼庞大的北非军团本可以容易地攻到苏伊士前线的将领们知道,除装有两挺机枪、仅重三吨的意大利装甲车外,他们还需要更大型的装备,可是墨索里尼固执己见,拒不采纳他们的建议。
墨索里尼坚持认为,意大利人必须独自打败埃及,并主观臆断英国人将不得不集中全部兵力在国内抗击德国入侵,无暇分兵保卫埃及。6月,他下令进攻埃及,7月又再次下令,但他的将军们两次都因缺乏足够的装备而无法行动。8月份,他又听说德国即将入侵英格兰,于是向格拉齐亚尼元帅下达了第三道命令但使墨索里尼感到恼火的是,格拉齐亚尼召开了一次由高级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无法穿越沙漠发动一场进攻。
与下属进行这种磋商有失法西斯体统,因而遭到罗马的指责可是格拉齐亚尼却敢于指出,意大利拥有地中海上制空权的种种说法纯属宣传,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墨索里尼明知是假,却竭力鼓动人们这样说格拉齐亚尼还指出,所需的许多摩托化装备都被积压在南斯拉夫边界,调不过来。这全都是墨索里尼的过错,因为他不让参谋长有任何主动权,而他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把宝压在什么地方但罗马的答复还是强制命令他挺进。9月,格拉齐亚尼终于越过埃及边界,推进到西迪巴拉尼。
墨索里尼洋洋得意,因为他拒绝了专家们的建议,亲自负责,从而为意大利赢得了“三百年来一直在追求而未得到的光荣”。他不了解入侵英格兰之战的已无限期推迟,因此以为战争现在实际上已经结束他甚至狂言道,他感到遗憾,也许未等他有机会赢得更大的胜利,和平就已经降临。9月,他对女王储说,战争确是一件绝妙的好事,它使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此兴奋激动的时刻,墨索里尼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在北非集中优势兵力,反面梦想进一步扩张,赶在和会之前占领科西嘉和突尼斯他顽固地坚持分出意大利空军四分之一的力量支援不列颠战役他的参谋人员听到这一消息为时已晚,他们徒劳地提示他说,削弱地中海的空军力量是轻率的,也许是灾难性的但只是在这些飞机到达比利时之后,墨索里尼才明白,限于航程和装备,意大利飞机完全不适用于轰炸伦敦经过几个月徒劳无益的奔波之后,飞机只好返回意大利此时,他的非洲军团因缺少足够的空中掩护已遭到一次重大打击。
几个月的情况表明,墨索里尼作为一个战时领导人是不合格的他总是把力量分散在几条不同的战线,致使每个战区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赢得真正的胜利。即使在非洲战场失利后,他也没有接受教训,避免分散兵力在这样的问题上,他不愿征求他人的意见希特勒认为,带凯特尔将军一起来参加最高级会议并非无礼行为;而墨索里尼却从不带他的将军参加会议,以免意大利人猜疑他不能独立作出战略决策。
墨索里尼的另一个弱点是,他酷好用突然改变计划的办法让参谋长们大吃一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他果断、富有想象力的指挥才能,丝毫不考虑这样做将会带来多少麻烦他有时随意指示下级军官违令行事,而事后又不向他们的指挥官说明系他所为同和平时期一样,他在战时也犯不求实效,只搞表面文章的错误,一心只想表明,唯有他才是指挥者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位总司令或国防大臣,还不如说是一名记者,因为他满脑子考虑的都是明日的新闻标题如果了解别人对他如此评价,他肯定会不高兴的。
3.进攻希腊
墨索里尼的另一项未经充分考虑的计划是使希腊和南斯拉夫卷入战争。这进一步证明,他过高地估计了意大利军队的力量。德国人再三告诫他避免不必要地再树新敌;但他却说,德国人这样做是出于对他的平行战的忌妒,有意把巴尔干各国据为己有。7月到9月间,参谋人员根据墨索里尼不断变化的怪念头制订了三、四个进攻巴尔干国家的不同方案。这些方案一会儿被通过,一会儿又遭否决齐亚诺特别急于要挑起侵略希腊的战争,于是想出了一个谋杀希腊国王的计划,并天真地认为,对雅典进行一次轰炸就足以迫使希腊投降。墨索里尼也有此想法,“消灭”希腊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唾手可得。为使军队显得更加庞大,他几乎把每个意大利师的编制缩小了一半可是他偏偏又忘了此事,错误地根据原先完整的缩编师的数量计算实力,吹嘘说有五十万人在南斯拉夫边界待命,还有二十万人准备进攻希腊。
墨索里尼认为,不对希特勒说真话是明智的他伪称自己从未认真考虑过进攻希腊或南斯拉夫,而是正在按照轴心国全盘战略的要求集中力量入侵埃及。因此10月初,德国人再次主动提出派坦克去非洲,可是又遭到墨索里尼的拒绝,因为他已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意大利军队独立打赢第一个战役,以他好做宣传之用他甚至向希特勒夸口说,他已向格拉齐亚尼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尽管顾问们认为该决定不妥),要求他在10月15开始进一步向前推进,一百辆意大利重型坦克已经到位待命这纯粹是空想战术,因为一百辆重型坦克根本不存在他一定又忘了几天前他曾命令军队再次复员占意大利陆军总兵力半数以上的人员已奉命解甲归田;因为他断定,要在整个冬季保持部队满员,经济上承担不起遣散军队的命令未经充分商量就执行了;总参谋部只是加了一句非常重要的附语:因此,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最早也要等到1941年5月以后再予以考虑。
或许领袖在审阅总参谋部的附语时看得太匆忙,以致没有理解这一告诫的含义。他仍坚持要部队执行进攻埃及的命令,并威胁说,指挥官中谁若提出将攻击计划延迟几个月,他就解除谁的职务经深入考虑,他才同意把进攻推迟到12月,然而却又想起要将早先制定的进攻希腊的计划付诸实施,显然也没有和负责计划的参谋人员商议过。他们接到命令,两个星期后准备出击。他还补充说,“如果任何人想在击败希腊人的问题上制造麻烦,我就不做意大利人了”。
格拉齐亚尼虽高居陆军参谋长之位,却是在入侵希腊的军事行动开始以后才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海军和空军参谋长得知这一行动的时间稍微提前了几天,他们都提出了异议,但墨索里尼拒不理睬,吓得他们也不敢再坚持。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所有的高级军官都不可信,他喜欢自己作决定。这就使他更容易中希特勒的圈套,因为希特勒常常故意伪造数字欺骗他。
结果,好些重要的危险情况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军本可以告诉他亚得里亚海彼岸没有合适的港口供一支庞大的军队登陆参谋们也都知道,入侵计划开始前几天,雨季即将到来,在没有地图又没有道路的山地作战一定会困难重重可是,因为他期待着几天之内就能大获全胜,所以这样的细节问题似乎都不值一提。此外,尽管严寒天气即临,但谁也没有时间去考虑给进攻部队发放冬装。
墨索里尼后来发表经过窜改的证据掩饰他对这些错误应负的责任。有一份文件在公布以前,他删除了以下事实参谋长们正式要求把入侵部队的兵力增加一倍,并且再给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尽管这些将军们也应该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没有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但真正的责任仍应由墨索里尼来负,是他亲自选用了一批没有骨气、唯命是从的军官,他们已学会依照法西斯方式不争辩,不顶嘴。墨索里尼认为,任何人,只要反对与劣等民族希腊人打仗,都应枪毙。为了消除某些残存的疑虑,他声称掌握有对方的机密情报,“技术上的任何反对理由”都无足轻重。
不幸的是,机密情报之说并不真实。例如,他设想可以得到保加利亚的积极支持,但此事始终未成事实;而且令人费解的是,他也从未采取过任何行动去争取这一支持虚假的情报还使他深信不疑地认为,入侵将是一次“军事上的列队行进”,对手不仅质上不行,量上也只是我们的二分之一。然而,其他权威性报告的说法与此刚好相反,但他拒绝予以考虑。
墨索里尼手中有一张王牌:他秘密获悉,希腊的将军们已被收买,他们将不作抵抗这是法西斯分子早些时候在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所采用的同样手腕为了收买希腊政客,他拨出数目达几百万里拉的巨款,可是这笔钱即使在离开意大利前没有被法西斯分子挪用、中饱私囊,也丝毫起不到什么实际效果他所期待的叛乱并没有在希腊后方发生,而他自己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军却开了小差,大批倒戈。
为在希腊制造“事变”,仓促地进行了准备工作。这些“事变”将是他作为被迫反抗“侵略”、保卫意大利的借口。他告诉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同事,希腊之战将是一场闪电战,和德国人在波兰的战争一样:对大城市实施野蛮轰炸,“几小时后”便胜券在手。他说,他可能要上前线亲自指挥战斗经进一步考虑后,他在意大利南部设立了指挥部,准备胜利之时举行进入雅典的入城式。显然,他认为没有必要把复员军队的工作停下来,或是因为害怕改变这一决定会使为数很多的意大利士兵感到法西斯政策缺少连贯性当然,或许他压根儿忘记了这件事。
战争开始的时间定在10月28日早晨,其目的是为了使希腊人措手不及。但连日来,齐亚诺一直讲话不慎,因此断送了一个很宝贵的有利条件德国人早在一周前就听到了走漏的风声,他们要求齐亚诺澄清,可是他矢口否认,称之为谣传。墨索里尼一直对德国人隐瞒此事,以防他们设法阻挠这场平行战。希特勒急忙赶到意大利,要求紧急会晤,但迟了一步。希特勒带着总参谋长凯特尔同往,显然是打算举行严肃认真的军事会谈,但意大利总参谋长巴多利奥元帅在会谈开始以后才知道此事只要墨索里尼认定战争不久即将结束,他就不会乐意同他人分享统帅军队的荣誉。
希特勒竭力设法不伤害墨索里尼的感情,但私下却怒气冲冲他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墨索里尼非得在雨季开始以后发动这样一场无利可图的战争他有理由担心,军事上的任何失败都必将严重损害轴心国在保加利亚、土耳其、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等中立国中的威信。而且由于这场战争的爆发,英国将在希腊获得基地,使他们的飞机可以从那里起飞去轰炸普洛耶什蒂油田,并封锁通向罗马尼亚的海上通道意大利所需的大量石油都是经这条航路运输的,一旦被封锁,就会造成跨越阿尔卑斯的铁路运输困难更趋恶化从那时起,希特勒就不大相信和意大利进行军事合作了。
尽管法西斯侈谈闪电战,尽管意大利的空中优势未遇到挑战,但希腊人在一周之内击退了侵略军,把它赶回到阿尔巴尼亚,使墨索里尼在以后的三个月中有时不得不拼命打一场防御战。这是一场大灾难;然而11月11日,灾难又再次临头。意大利作战舰队在塔兰托受到了英国舰载飞机的攻击,损失过半墨索里尼一直固执地否认航空母舰的作用,加之他考虑的是短期速决战,因而没有利用持非交战态度时的九个月对极其重要的塔兰托锚地加强防御虽然他继续自称是唯一向人民讲真话的战时领导人,但他在编发的每日战报里有意隐瞒了损失的数字。从此,许多意大利人转而收听英国电台,以了解时局变化。这是意大利在宣传领域的一大失败;在此以前,宣传部门影响极强,收听率也很高。
然而,更糟糕的是,意大利竟败在受人鄙视的“地中海东部国家的”希腊人手里。让外界看到这样令人丢脸的失败,墨索里尼感到耻辱。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催促陆军重新发起进攻,可是依然徒劳无功。他妄图实施狂轰滥炸,把居民在一万人以上的希腊城市—“夷为平地”,用白色恐怖摧毁民众的抵抗斗志。但指挥官们指出,这是完全做不到的尽管他们中有的人晋级心切,附和他的胜利在望的幻想,但巴多利奥元帅却果敢地指出,这次战役是纯粹出于政治原因强加在总参谋部头上的,他们一开始就清楚在军事上是荒谬透顶的最后,他直言不讳地指责领袖既不懂军事又妄自尊大,正在把意大利引向失败的深渊。
由于说了以上这番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领袖,巴多利奥被免除了总参谋长职务墨索里尼将把个人的威望看成为法西斯政策中唯一不可缺少的因素英国驻罗马的最后一位大使最近在提到墨索里尼时说,“墨索里尼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其次是法西斯政权,再次才是意大利”。任何事出了问题都得归罪于他人。
当意军继续向阿尔巴尼亚境内退却的时候,除了希特勒和巴多利奥外,还有其他许多人都已意识到,在巴尔干半岛开辟战场是个战略错误,进攻的地区显然应该是北非。一位被派往利比亚的坦克专家说,若是接受德国的帮助,意军本可轻而易举地击败英国在埃及的一支小部队墨索里尼不同于德国人,他对这一极其重要的意见不加研究,却自欺欺人地说,坦克在沙漠里不会有多大用处,他依然希望能独立地在埃及赢得成功可是希特勒认识到,意大利想靠自己的力量取胜是完全做不到的他明白挺进到苏伊士运河极为重要,然而他也知道墨索里尼的个人威望已危若累卵,所以批评也不敢过分严厉。
从此,这两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墨索里尼始终坚持他早期的信念,认为自己是第一个独裁者,比希特勒聪慧,而且领导着一场更令人感兴趣的运动,即使不能真正居于领导地位,至少也得拥有平等协商的权利不少对二者都了解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德国人,都认为,墨索里尼更为风趣,甚至也更聪明,当然也就不那么令人讨厌;因此他的自负也并非毫无道理。尽管他虚荣心很强,但迫于战争的压力,墨索里尼肯定已开始对自己高人一等的观点有所反省。
希特勒继续向墨索里尼表示友好,甚至战争失利也没有使他改变态度,但他的好意却未得到任何回报墨索里尼不仅对希特勒脸上涂脂抹粉以及传说的性爱好讽刺嘲笑,而且还因希特勒比他年轻、高大、又显然更有作为而无法掩饰自己的忌妒之心。有些人注意到,墨索里尼的确不喜欢希特勒,甚至对德国人怎么会被这样一个人所骗感到困惑不解随着意大利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德国的帮助,他的这种愤恨心理变得更加明显他常说,希特勒丝毫没有一个领袖应该具有的果断作风或军人举止因此,他在这方面总算还有点残存的优越感可供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认为希特勒外表丑陋,弄得其他独裁者脸上也不光彩,使他们这帮杰出的超人在人们心目中应该具备的品质逊色不少。
以上所述至少是墨索里尼对他的同僚们说过的话,但无疑从中也充分反映了他心中的不悦,因为同希特勒当时的不可一世相比,他显得相形见绌,而且随着法西斯制度摇摇欲坠之势日益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他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羞愧难当。这种危险的精神状态肯定促使了墨索里尼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妄图赢得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