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想象,” 7月18日总统在给他舅父弗雷德·德拉诺的信中说:“这几天发生的事使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兴奋,不如说是顺从我 的命运。”在写给诺里斯的信中,他提到保守分子在这次大会上为了迫使他放弃竞选提名而制造出的那种“吓人的声势”,使他至今犹有余悸 ,他在信的结尾写道,“虽然你我都感到疲倦,‘想回老家’,但我们还得同舟共济,坚持到底。”
罗斯福对这次大会的结局完全可以感到心满意足。他狠狠地回击了保守分子,包括那些自从关于最高法院的那场斗争以来一直和他作对的 反罗斯福分子。大会成了捍卫新政的讲坛。他对诺里斯说,他已获得了一个“真正自由派”的竞选伙伴。他已赢得了他所需要的党的召唤。从 更广的意义上讲,他的等待时机和迂回的策略已经产生实效。第一次投票的结果表明,再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可以对他造成威胁。各种 反对势力始终没有联合起来。他击败了“仇恨者俱乐部”;这个组织,据他对诺里斯说,网罗了“惠勒、麦克伦、泰丁斯、格拉斯、约翰·奥 康纳之流,以及几名来自波士顿的疯狂的爱尔兰人等古怪家伙”。他手里的这张王牌——不到最后,决不否定拒绝提名的可能性——使他获益 匪浅。
另一方面,罗斯福却输掉了他最需要的东西——全党一致表示对他完全支持。他所期待的那个欢声雷动、全体一致拥护的热烈场面,却被 法利等人破坏了。当时的情势是有讽刺意味的。罗斯福的被提名之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召唤,是因为其推动力不是来自他本人,而是来自 白宫的行政班子以及党的几个领导人物,他自己的作用是间接的。但他拒绝参与领导的做法,却使陷于混乱的大会将领导权交给霍普金斯手中 ,而这也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他是罗斯福的全权代表。在许多代表的眼中,霍普金斯是罗斯福的爪牙。等到后来强行通过对华莱士的提名时, 白宫控制民主党的这幅图画也就画完了最后一笔。
胜利的代价是高昂的。几百名代表怀着悻悻不平和反抗心情离开芝加哥踏上归程。代表们对华莱士的反感十分强烈,因此只好劝阻他不在 大会上发表接受提名的演说。党的领导发生了动摇。法利决心辞去党的主席职务。其他一些老资格党员——尤其是弗林——也都表示,霍普金 斯如不退居次要地位,他们决不出来领导。伊克斯、麦克纳特以及其他行政领导人,对罗斯福选中华莱士也感到痛心和愤怒。班克黑德逢人就 说,罗斯福手下那批人如何在芝加哥大会上把他出卖了。加纳表示要甩手回得克萨斯州老家去,永不回来了。
共和党的一些报纸大为得意,以头条新闻报道一大群反对三届连任的民主党人在大会结束后,将拒绝支持大会通过的罗斯福——华莱士总 统候选人名单,其中一部分人在1936年的大选中就曾背叛过他们的党,但在四年后的今天,他们又故伎重演。这些报纸还极力渲染,把党代表 大会说成是被新政的决策人物所操纵的秘密会议,悉听白宫走狗、过激分子、城市党魁,以及“来自下水道的声音”等的操纵。当然,新闻界 是一片反罗斯福的腔调;但罗斯福本身也有招致抨击的弱点。芝加哥的一场斗争并未获得全胜:虽说他赢得竞选提名,但使用的狡猾手段却加 深了普遍的怀疑,认为他不光明磊落。无怪乎几次民意测验表明,共和党的威信重又上升了,在两党争夺总统宝座的斗争中,从某些民意测验 的结果来看,双方已不相上下。
总统面临的主要麻烦根本不是上述这些情况;使他感到棘手的却是一个躯干高大、不修边幅的人,此人在7月下旬的那段平静时期正忙着四 处访问,展开拉票活动,甚至科罗拉多州的牧人竞技场上也有他的足迹。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新人物——温德尔·威尔基。
两星期的闪电战
到9月末,竞选运动已开始蒙上一层丑恶、不祥的色彩。当威尔基驱车穿过一些工业区时,他听到工人们对他的讥笑和诘问,看见他们向上 行道吐唾沫并背过身去。在商业和金融区,人们向他身上抛撒五彩纸屑;而一旦他出现在肮脏的工厂区,水果、石子、鸡蛋和灯泡不断地向他 袭来。到处流传着有关他的德国祖籍的闲言碎语,说他的家乡贴着许多诅咒黑人的标语如“黑鬼,决不让你活到太阳落山!”等等。对罗斯福 当然也不能幸免。除了老一套的诽谤以外,又增添了新的、别出心裁的诬蔑,传单上指控罗斯福家族因一人当总统而全家发了几百万美元的横 财。埃利奥特·罗斯福被授军衔的消息传了出去,人们举着巨型标语牌游行,上面写着:“爸爸,我要当海军上校。”
费城的广告牌上贴着这样耸人听闻的口号:“拯救你们的教会!”“独裁者仇恨宗教!”“干脆投共和党的票吧!
总统仍不开始竞选。9月中旬,他的确对汽车司机工会全会发表了一篇公认是政治性演说,但他却津津乐道如何保卫和平,以及扩大新政的 福利事业,结果甚至连听众也不清楚竞选运动已经开始了。并且,他还为新建的学校主持落成典礼,为庆祝利夫·埃里克森和哥伦布节日发表 献词,但在所有这些场合,他都仍然以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的身份出席。
在这期间,威尔基却不顺利。这个大个子,头发较前更加蓬乱,声音更加嘶哑,但仍然吸引大批听众。他的困难是找不到一个制胜的政治 立场,使他可以击败他那个难以捉摸的政敌。开始时,他抓住新政的两个方面进行猛烈抨击:一是就业,一是国防。他在这些方面有充分事实 根据: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至于国防措施,罗斯福不是走在舆论的前面,而是落在后面;他墨守老一套的行政领导习惯,没有建立一个统一 的重整军备的组织。但当时就这几点对罗斯福提出指控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战争使军火生产欣欣向荣:当威尔基在西北部发表演说的时候,大 批工人涌回到飞机工厂和木材场工作;当他在匹兹堡发言时,钢铁厂正为新的订货单而紧张地忙碌。而罗斯福则成为一位振奋的三军统帅的象 征。报纸和杂志上几乎每天都刊登着以大炮、坦克和军舰作为背景的总统相片。
反对三届连任的理由似乎也不起作用了。威尔基认为把罗斯福看作国家不可少的人物是一种不得人心的论调,因而就此大作文章,予以抨 击;但他这样做也仍然不能制服他的敌人。民主党人对总统的意图心照不宣,因此对威尔基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而且9月间,国外的事态发展 也帮助维持了一种局势紧急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选民们可能认为总统三次连任是可以接受的。不列颠之战仍在激烈进行;日本军队开进了 印度支那;意大利正准备进攻希腊。
这位共和党挑战者还面临着他自己阵营内部的分歧。威尔基夸耀自己获得党外人士的支持,主要依靠临时出现的几千个威尔基俱乐部,而 把共和党看成是一个同盟的但有点异己的力量,因此他一开始就得罪了党内一些专管组织工作的人。更糟的是,威尔基接受了新政的实质内容 ,而在某些问题上,比罗斯福有更进一步的国际主义立场。这就使党内某些负责组织工作的人抱怨说,威尔基不过是个附和对方论调的候选人 罢了。他们用民意测验来证明威尔基的这一套软弱无力的竞选方法起不到任何作用。
罗斯福本人促使威尔基决定重新估价他的竞选策略。在竞选运动开始初期,威尔基硬说那位“竞选三次连任的候选人”在慕尼黑会议时期 曾经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通过电话,将捷克出卖了。这话刺痛了罗斯福,于是,在10月初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拿出一份《纽约时报》,上 面刊登的罗马发来的电讯说,轴心国希望罗斯福竞选失败。对此他不加评论,只是狡黠地对记者们说:
我不过摘引报刊上的话给你们听听罢了。
9月底,威尔基改变了策略。按他的说法,罗斯福如今不是一个绥靖主义者,而成了一名战争贩子。“他保证我们的孩子不参加外国的战争 的诺言,就像他保证财政收支平衡的诺言一样,都是不算数的,”威尔基宣布说,他的语调现在变得像低音号一样低沉平板:“我们的孩子现 在已经快要登上运输舰了。”威尔基感到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制胜的题目,于是越来越走向极端,把话说得越来越过头了。
总统由于9月中旬“选募合格兵员法”获得通过,因此更易于遭受上述攻击。这个法案得到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支持,但由于新兵入伍登记日 定在10月16日,第一次抽签定在10月29日,离大选日恰好一周,这就使总统特别难堪;虽然有人暗示,为慎重计,宜将登记和抽签推迟至大选 以后,罗斯福不甘示弱,仍履行了他的职责。对于他宁愿称作“检阅”的仪式,他发挥了象征性的和实际的领导作用。他在登记日向全国发表 了动人的演说,并庄严地主持了第一次抽签仪式,监督人们从金鱼缸中抽出签条。
到10月中旬,威尔基指控罗斯福是战争贩子的叫嚣已经引起民主党内部的恐慌。这是一个重大的、激烈的、不可预测的问题。对战争产生 的恐惧心理具有歇斯底里情绪,它已蔓延到整个竞选运动。尤其是一些德籍或意籍美国人对政府感到不满,这种心理变得十分顽固。共和党的 演说家们提醒意籍美国人不要忘记罗斯福曾说过意大利“背后捅了一刀”的话,弗林送来了关于布朗克斯意大利人聚居区的令人不安的报告, 而中西部的德国人也可能打乱平衡局面;有关“爱尔兰籍”孤立主义者的选票的种种流言蜚语也传到了白宫;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沃尔什以 他的孤立主义和反罗斯福的纲领来竞选连任。
新闻界反对罗斯福的情绪甚至比1936年更加强烈。罗斯福的一些老朋友,如罗伊·霍华德、《时代》、《生活》、《幸福》杂志的老板亨 利·卢斯和《纽约每日新闻》的约·帕特森现在都公开反对三次连任,其实,罗斯福早已不把这些出版商算作自己的朋友了,但令他吃惊的却 是《纽约时报》竟然也公开支持威尔基。他在给约瑟夫斯·丹尼尔的信中,不屑地把《时报》编辑们说成不过是一批“自我标榜的学者”,但 他感到痛心的是,这张对于东部无党派选民具有吸引力的报纸竟然改变了立场。
最令人不快的是民意测验结果。9月间,测验表明罗斯福不太费力地领先于威尔基。然而,这些票数使罗斯福既高兴而又不安。他担心最后 的投票数会表明威尔基赶上来了,给人造成的印象就像赛马快到终线时,对手可能抢了先。罗斯福甚至向伊克斯推测说,如果美国民意测验研 究所所长乔治·盖洛普有心出卖的话,现在是他的最好的机会;盖洛普完全可以有意在票数问题上捣鬼,使民主党吃亏,而他自己可以把他的 机构卖得一大笔钱。罗斯福对盖洛普的估计是错误的,但他对投票结果的预测却不幸言中。由于威尔基关于战争贩子的叫嚣起了作用,加上不 列颠之战暂时出现缓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10月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威尔基的票数迅速追上罗斯福并获得领先地位。
这个变化完全足以引起罗斯福阵营惊惶失措。接连几个星期,信件和电报潮水般地涌到白宫,敦促总统挺身出来战斗。后来信件的浪潮势 不可挡。全党不约而同地向他大声呼救。伊克斯频繁地来到白宫,劝说总统赶紧采取行动,否则将要失败。罗斯福对威尔基的竞选活动深感愤 怒,终于在10月18日宣布他要公开进行回击,用五次演说来回答那个共和党人“有意歪曲的事实”。他传出话说,他的副手们可以赤手空拳找 威尔基算帐。
“我要大干一场了,”罗斯福对伊克斯说。
“我就盼望你大干一场,总统先生,”这位老勇士回答说。
大选前两周,竞选活动达到高潮,罗斯福机智地审察地形,有力地鼓舞自己士气低落的营垒,准确地看出敌人的弱点,狠狠地加以打击, 在这些方面,他比任何一位指挥作战的司令官都更高明。而且,任何一位指挥官也不像他那样十分满意自己的工作。因为,对于罗斯福来说,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四年来一直用诽谤和攻击来损害他的形形色色的反动分子、孤立主义分子、故意阻挠议案通过者、厚颜无耻的劳工派和左 翼分子等等,现在都像一群乌合之众纠集在一名候选人的麾之下,这位候选人在罗斯福看来,已把他的灵魂出卖给他自己的党内最坏的那些家 伙了。
罗斯福渴望巡游全国各地作政治演说;但同时他必须谨慎行事。他不惜一切代价要确保他作为三军统帅这一象征性角色。他曾说过他决不 到距离华盛顿超出十二小时旅程的地方,以防发生意外时需要他赶回来;不论什么地方极力邀请他亲自露面,他决不改变既定方针。根据保密 局禁止总统乘坐飞机的规定,总统只能去东北部几个地方作竞选演说。罗斯福设法想乘汽车旅行,既可视察国防,又可进行竞选。但他也知道 ,通过无线电广播,他的声音可以传遍全国,这是他的最有力的武器。利用电台尤其迫切需要,因为共和党在报界占有优势;而且这一工具特 别合适,因为在扩音器前,威尔基的嗓单嘶哑刺耳,一点也打动不了人心。
10月23日晚上,罗斯福在费城开始竞选了。他宣布要用事实去回答种种歪曲,他自称他是一个“竞选老手”,“十分好斗”。他的话使广 大群众哄堂大笑。
在场的记者一致认为这位竞选老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抖擞。他时而态度亲切,时而讥讽,时而狡诈怨恨,时而愤怒挖苦,时而严肃 庄重。他有时瞠目故作惊愕,有时则摇头摆脑放声大笑。“他真是集巴里莫尔演员世家之大成了!”一个记者惊叹地说。
他不慌不忙,字斟句酌地反驳威尔基关于秘密谅解的指责。
“我向你们,向我们国家的全体人民作出最庄严的保证:我们根本没有和任何其他政府,或者世界其他地方的任何国家通过任何直接的或 间接的形式签订任何秘密条约,承担任何秘密义务,作出任何秘密承诺,达成任何秘密谅解,以致把这个国家拖进任何战争或是为了实现任何 其他目的”。
如他所述,共和党指责他的这届政府没有解决一个失业者的就业问题,他予以反击说:
“我声明那些说法都是谎话。我宣称,所有就业数字、生产数字、收入数字、全部商业活动数字都证明:那些说法都是信口开河的。
“在这次竞选中,共和党的领袖们为男女劳工们流了眼泪——流了鳄鱼的眼泪。正是他们在1932年曾有机会证明他们对劳工的爱,可是当 时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早在1932年,如果工人失业,那些领袖们则宁愿让他们挨饿。
“早在1932年,他们不愿保证由工会代表劳方集体进行多次谈判。
“早在1932年,他们出动大批军警和坦克来回答长期失业的人们提出的要求。
“早在1932年,他们一想起要给劳工规定一个最低限度工资或最大限度工时,就浑身发抖,极力反对;他们根本不考虑失业工人的年老退 休金或保险。
“八年以后,到了1940年,他们唱的又是多么不同的调子啊!这是通过大选之日讲坛上的共鸣板扬出洪亮的声音!它有弦外之音,它对你 们说的私房话是:‘投我们的票吧,投我们的票吧,投我们的票吧!’”
在谈到经济恢复的问题时,罗斯福援引《纽约时报》金融栏的材料来反驳他的社论论点。他以嘲弄的口吻反问:“《纽约时报》的社论撰 写人如果认识他们自己编辑部的商业问题专家,那该有多好?”
五天以后的一个晚上,罗斯福出现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讲台上。他在白天曾接连十四小时驱车走遍纽约市内大街小巷,与大约两百万听众 见了面。他攻击共和党领袖“用国防来进行政治赌博”。他的抨击是恰当其时的;因为意大利刚刚侵占了希腊。白天,总统几次中断他在街头 的竞选活动,打电话给国务院。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发表演说时,他没有提到“背后捅了一刀”的话,只是对意大利和希腊两国人民表示哀痛。 他的演说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胡佛、塔夫脱、麦克纳利、范登堡等共和党领袖的。这些人从前反对他的国防措施,而现在又谴责他的政府对武 装部队供给不足,对此,罗斯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可是,他们现在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变,”罗斯福说,语调充满了冷嘲热讽。“个中奥妙,我想,大概不会与选举无关吧?”
罗森曼和舍伍德在起草这篇演说稿的时候,凭一时灵感,写进了“马丁、巴顿、费希”这个富于节奏而有意义双关的短语。他们把写有这 个短语的草稿交给罗斯福,看他是否能领会其中节奏。他能领会:他把此处反复念了几遍,两眼闪闪发亮,配合节奏,摆动手指,表示他将如 何使它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顿时,麦迪逊广场花园爆发出阵阵哄笑,接着大家也跟着罗斯福一起重复念着这个短语。
上述马丁、巴顿、费希三人是威尔基最不中用的伙伴,遭受罗斯福的这番奚落,感到恼羞成怒。随着竞选运动进入新高潮,敌对情绪愈趋 激烈,威尔基攻击对手的调门也越提越高了。10月30日,即罗斯福主持选募合格兵员抽签仪式的第二天,威尔基大声指责罗斯福一贯是个言而 无信出尔反尔的人,如果选他为总统不到半年美国就会卷进战争。
威尔基大放厥词的当天,罗斯福正在赴波士顿途中。这时民主党领袖们更加惊恐万状;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威尔基几 乎已和罗斯福并驾齐驱了,而在纽约州以及其他主要的州,则已领先于罗斯福。罗斯福赴波士顿途中,每次停车在车后平台发表竞选演说时, 总不断收到弗林等人的电报,催促他对威尔基的攻讦进行还击。事实上,总统在整个竞选运动中对于实质问题已作了相当大的让步,历次演说 都强调他热爱和平与中立,以及他对国防的一贯重视,而不再着重陈述他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政策,即不怕冒战争的危险也要支援英国。但是, 当他坐在他个人车辆里的一张低靠背椅子上时,霍普金斯递给他弗林拍来的电报,要他一定再次作出保证,不让美国人去参加国外战争。
“可是,他们究竟要我说多少遍呢?”罗斯福问道。
民主党的施政纲领里已经谈过这点而且我也把它重复过一百遍了。”
“事情很明显,”舍伍德说,“你必须再说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说。”
总统很喜欢舍伍德的这句话。不久,讲稿起草人在写到“你们的孩子决不会被送到国外去打仗”这句话时就犹豫起来了。过去罗斯福在讲 话中总加上“除非一旦受到了攻击”这种措辞;就在那次芝加哥党代表大会上,他确实坚持要加上这样一个限制条件,以免把话说死,尽管他 当时愿意在对外政策的要点方面作出其他让步。但这次他却不想加上这个附带条件了。罗森曼问他原因何在。
罗斯福板着脸,表情阴郁。他在威尔基的猛烈攻击下不得不让步,只是他不愿承认而已。
“没有必要,”他简短地答了一句。“如果我们遭到袭击,那就不再是一场国外战争了。”
在抵达波士顿的当晚,罗斯福面对骚动喧嚷的群众,列举了“马丁、巴顿、费希”投票反对新政的记录,并把这个记录同共和党为拉票而 向选民“大灌迷汤”的作法相对比。他通过电台广播向西部的农业选民们呼吁,他反问:像马丁这个一度被威尔基描绘成“美国公共生活中的 最优秀”的代表,一旦被共和党捧出来当农业部长,那将意味着什么?而对“美国千千万万的父母们”,罗斯福作出保证:
“你们的孩子决不会被送到国外去打仗。”(以后被成千上万的孤立主义派演说家反复引用这句话,大加嘲笑。)
“这样的话,我以前曾经说过,但是我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说。”
现在,罗斯福又碰上一个新的威胁。两天以后的一个晚上,他在布鲁克林发表竞选演说时作出还击。原来,几天以前,共和党人大获胜利 ,因为约翰·刘易斯不但出来公开支持威尔基,并且宣布,如果罗斯福获胜,他就辞去产联主席职务。这位黑发浓密的原矿工头头大声疾呼说 ,罗斯福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战争。他断言罗斯福一旦得胜,就等于对他自己投了不信任票。他终于能够和他所痛恨的那位狡猾的对手短兵 相接,进行搏斗了。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却正好为总统所利用,因为当时共产党人也正在歇斯底里地攻击政府当局,罗斯福看准机会,狠狠地给 予回击。
“现在有一个不祥之兆,”他在布鲁克林说,“国内的极端反动分子和极端激进分子已在共和党的内部结成了一体。
“他们之间没有可以互相结合的共同基础——这一点我们是知道的——如果说有共同基础的话,那只能是他们对权力的共同欲望,以及他 们对正常民主程序的不耐烦,他们都想在一夜间达到各自违背民主政治的独裁目的。”演讲接近尾声时,罗斯福援引费城一位共和党领袖的话 :“总统唯一的支持者只是一些穷光蛋,就是那些收入不到一千二百美元或者连这个数目也不配挣的穷鬼,此外当然还有罗斯福家族。”
“好一个‘一千二百美元也不配挣的穷光蛋’!”罗斯福提高嗓门吼道。“这句话道破了共和党领导阶层的居心所在,而且这话竟又是在 耶稣纪元的年月里说的啊!
“共和党内这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就是要直接挑起阶级仇恨和阶级蔑视,其用心十分恶毒,而且是反爱国主义的——对此,共和党的领袖们 能加以否认吗?
“朋友们,我目前竭尽全力与之斗争的就是他们的这种作法。……”
当白宫迅速地采取行动,动员刘易斯管辖的各地区领袖们反对他们的矿工头目的时候,罗斯福在克利夫兰以他喜爱的高昂调子结束了他 的竞选活动。在克利夫兰发表的演说也许是他所撰写的讲稿中最难的一篇。直到发表演说的前夕,罗森曼和舍伍德才有机会动笔,而两人已是 精疲力竭了。两人在竞选火车上彻夜奋笔疾书,偶尔偷闲打个盹儿,他们的床上到处是烤面包碎屑和乳酪块。到次日中午讲稿完成时,舍伍德 惊讶地目睹总统面容的变化——眼睛下面出现黑圈,脸色灰暗,下颚松弛地低垂。这天早晨,总统一直呆在车后平台上,向群众致意,紧紧握 手;车到布法罗站时,他感到必须对听众说,“你们的总统向你们保证,美国决不参加战争。”罗斯福这时已经精疲力尽了。
午餐席上,总统又谈起了在座者已听过多少遍的关于缅因河上捕虾人的冗长乏味的故事。舍伍德亲眼看见总统充沛的精力得到了恢复。不 久,罗斯福便开玩笑地问道:“你们这三个刀斧手把我的讲稿弄成什么样子了?”接连六个小时,他一直对讲稿进行润色加工,中间他曾停笔 ,戴上腿部支撑,由沃森“老爹”搀扶着走到车后平台上。当时车上喧闹凌乱;列车在滂沱大雨中徐徐前进,车轮辘辘,富于节奏;来访的政 客们絮絮叨叨纠缠不休;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们已经疲惫不堪。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终于写成了一篇极其出色的演说。那天晚上,当罗斯福 站在宏伟的礼堂里四万名男女听众面前,人们衷心地向他欢呼。他在演说开始时,语调平静,但到结尾处他的话充满激情,具有个人的独特风 格:
“这几年我们的民主事业在许多战线上取得了进展。我有幸在这段时期里成为你们的总统,这是我的最大的荣誉。再有抱负的人也不可能 有比这更高的奢望了。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有此任务在肩,昼夜不容懈怠。
“自始至终,在我的心里有两个想法占了支配地位,这就是保障我们祖国大地的和平,使民主势力为美国的普通人民造福。
“七年以前,我依靠忠心耿耿的助手,依靠千千万万普通美国人的信任、忠诚和支持开始了我的总统事业。
“我们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但我们终于稳步走上了康庄大道,光明就在前头。”
“只要我们遵循我们的民主信念所制订的路线和方向,我们的生活道路现在看来就更明朗了。
“现在有一个巨大的风暴正在凶猛地袭击世界,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幸好这场风暴不是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这个事实本 身真正说明了为什么我要忠诚地支持我们的同胞——是的,一定要忠诚地支持他们,直到我们达到那前方光明、安全的驻足地。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在下届总统任期结束以前一定要达到。”
“我们一定要达到目的;并且我们希望全世界也要达到这个目的。
“当下一届总统任期结束,将会有另一位总统出来,在以后的岁月里,又会有更多的总统出来。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总统’这个名 词将使千千万万普通男女听起来会受到巨大的鼓舞。
“我们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美国人民的。
“未来的蓝图要靠我们去设计;未来的大厦要靠我们去缔造。……”
选举的最后结果证明罗斯福获得了决定性胜利。他所获的选票为27, 243, 466票对22, 304, 755票;选举人票为449票对82票。威尔基 除在缅因、佛蒙特及六个农业州中获胜外,仅赢得印第安纳、密执安两州。除辛辛那提一个城市外,罗斯福却在所有超过四十万人口的城市取 得了胜利。另一个方面,威尔基赢得的票数却比兰登1936年赢得的票数多5, 000, 000票;而罗斯福的超过票数在1916年以来历届总统中却是 最少的。他在纽约州的超过票数——约225, 000票——是他从1928年竞选州长险遭失败以来最低的一次。
但尽管罗斯福在几乎所有的大集团中失去了若干选票,但在为数众多的、收入属于中等和中下水平的阶层中,他的票数只是稍有下降。他 所以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他继续获得这个阶层“群众”的有力支持。劳工阶级,包括煤矿工人,一直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刘易斯算是枉费心血 ,在政治舞台上,他终于彻底败给罗斯福,因此他及时辞去了产联主席职务。有迹象表明,在1940年,阶级性投票比四年前更为举足轻重。“ 这个事实说来不很动听,但我还是要说,”底特律的一个汽车工会会员大选后不久对记者塞缪尔·卢贝尔说:“我们已开始有阶级意识了。”
如果说,威尔基在经济问题上向工人们发出的呼吁证明是无效的,那么他在战争问题上所造的舆论确实则夺走了罗斯福不少选票。那些亲 德、亲意而反英的选民都突然转变立场反对罗斯福。犹太人、东海岸地区新英格兰人中的国际主义者以及不能忘记希特勒侵占了他们
老家的那些民族集团如波兰人和挪威人,则支持罗斯福,因此他所失去的选票在这部分人中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实际上,罗斯福在新英格 兰北部地区所获票数比1936年有所增加,尽管数目不大。
罗斯福至少在两个方面无疑的是幸运的:即欧洲的危机,以及经济复苏已经有了最初的兴旺迹象。前者使威尔基对主要对外政策的攻击丧 失说服力;后者使得他攻击国内政策的重要论点——经济不景气——站不住脚。一次一次的民意测验都清楚地表明,危机越是尖锐,倒向罗斯 福的选民人数就越多。紧急局势看来也完全抵消了威尔基提出的关于三次连任的警告。
除了侥幸,还要归功于灵活的政治手腕。总统选择的政治时机十分恰当,他的演讲大部分极其机智得体,而且对于敌人的弱点进行了最沉 重的打击。特别是他利用了广播这个可以和广大人民直接交流的工具,同时又利用了报刊这个威尔基自认是他独擅的工具,有效地反击威尔基 。在利用广播方面,威尔基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尽管威尔基在报刊上得到更多好评,罗斯福却赢得更多重视;有句古老的政治格言说得对:“ 名声不好总比默默无闻要好。”
归根结底,成败得失取决于罗斯福本人。他以军舰与大炮作为背景的竞选照片已产生了实际效果;他作为一代人的首领的地位也同样产生 了效果。他的胜利主要是他个人的胜利;民主党从1938年在众院一度失势后,1940年只增加六个席位,而在参院却失去三个席位。罗斯福已打 开了未来的局面,但未来对他的党,对他的政纲,对他的祖国,对他所在的世界将预示什么,谁也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