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像我这样的臣子,如果不是皇上的恩赐,我又怎能从容地竭尽全力地去做事?自古以来,那些有过很大作为的君主,没有不是开始的时候非常勤奋,到后来就沉湎于享乐和安逸的。如今,皇上具有圣人的资质,秦汉以来的帝王没有能和您相比的。您在处理天下大大小小的事务时也是非常勤奋的,但是,您所做的有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所采取的措施有时也并不合适,我担心您到后来并不能以享乐和安逸结束这一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啊。
读罢这两篇文章,王安石是如何启发他的皇上的就可以看清楚了。他所说的“不沉迷于声色,不玩物丧志,然后才能集中精神;能集中精神,然后才能明白道理;能明白道理,然后才能对人有所了解”,岂止是君王,凡是做学问、做事情的人都应该按照这个方式去做。他所说的“让所有准备变革、新创的施政措施,无论事情的本末、时间的先后,以及大小、详略的方案,事先都经过详尽的讨论和说明”,则又是开创一个事业的根本,而宋神宗后来之所以能对王安石那样信任,不被社会舆论和众人的言论迷惑,大概也是有原因的。
他在《论馆职札子二》中写道:
皇上自继位以来,因为在职的这些官员有些缺乏才能,就提拔了一大批人,这些人多数是有些小才而在德行上有缺陷的。这样的人如果得了志,社会风气就会败坏。社会风气败坏了,那么这些朝夕在您左右的人如果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来侍奉皇上,就没有胆量质疑朝廷的是非;那些被皇上派到各地去的人如果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来为皇上做事,也就不能了解关系到天下兴亡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种弊端已有前车之鉴,恐怕不能不认真对待。想要解决这种弊端,只有亲近贤德良善之人而已。
啊,我读到这里了解到,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在用人方面有不合适的地方,责任一定不全在王安石啊。宋神宗希望国家得到治理的心情太急切了,然而君子中能够顺应他这种愿望的人又太少了。所以,他在用人方面就有些鱼龙混杂,来不及仔细选择。这是宋神宗的一个麻烦,也是王安石的一个麻烦。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一)
世上谈论王安石的人往往只谈他的变法。由于这个缘故,人们在谈论王安石的功罪的时候也只是根据他的变法。我固然是王安石的崇拜者,尽管如此,我知道,历史学家是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在这里,我将全面考察当时的情形,并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心平气和地讨论王安石的历史功过。
自元祐年间(1086—1094)以来,所有人谈到王安石的变法,都说他的那些法是恶法。他们这是意气用事,片面、偏激是不用多说的。然而,王安石所变之法都是良法吗?这也是我不能贸然肯定和赞成的。我常说,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没有绝对的好政治。如果他的施政本意在于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进行谋划,就应该算是好的政治。
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这种谋划最终达到了目的,好的谋划得到了好的结果;但也有谋划得很好,却不能达到目的的,出发点(或者说动机)是好的,其结果反而非常糟糕,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对于同一政策,往往甲国实行了,就能达到很好的结果,乙国实行了,却得到非常不好的结果;甲时代实行了,能达到很好的结果,乙时代实行了,却得到非常不好的结果。那么,这个政策究竟好还是不好呢?这是没办法回答的。可以回答的只有一点,就是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看合适还是不合适。
王安石所变之法,我想从中找一个完全不好的法是找不到的,因为他的本意,也就是出发点(或动机),都是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来谋划的。然而,从王安石施行这些变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其中适合当时情况的与不适合当时情况的,大约一半对一半。王安石非常赞赏古时三代的法度,他说,这些法都是三代已经实行过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三代太遥远了,记载于典籍中的又不可尽信,这些法是否曾经实行过,我也不敢确定。但是,王安石的这套办法曾在一郡之内和一县之内做过尝试,而且确实是有效的。不仅如此,根据我的见闻,当今之世的欧洲各国,他们的政治设计往往和王安石不谋而合,而新兴的德意志帝国在这方面则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它已取得了很耀眼的成绩。既然如此,王安石也采用同样的办法,并且诚心诚意为天下苍生而谋划,效果却非常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应当看到,三代以前的政治家,他们所经营谋划的几乎都是占地千里的王国,有些还是只有数百里的诸侯国。而当今之世的欧洲各国,其中大一点儿的不过和我们的一两个省差不多,小一点儿的也就只能和我们的一两个县相比。所以,三代以前行之有效的或今天欧洲各国行之有效的,王安石管理鄞县一县时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点可以断言。等到他做了宰相,管理这个国家的时候,是否还能像他在鄞县一样行之有效,我就不敢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