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西方之间的宣传战日趋激烈。苏联外交官将美英的外交官看作是自己的敌人,他们互相攻击。文化上的交往早已停止。东欧和西欧的共产党同苏联站在同一战线上。在西方国家那里,斯大林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独裁者,和战败的德国法西斯分子没有什么区别。与此同时,《真理报》在大力贬损杜鲁门和艾德礼,说他们想称霸全球,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和希特勒一样。东西方两大阵营都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国家之间展开。世界上的两大阵营在展开激烈的较量。
但竞争的任何一方都不想走向军事冲突。斯大林悲观地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一定现在就爆发,但迟早要发生。[1]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斯大林还是不希望美苏之间爆发战争。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促使斯大林下定决心与美国一较高下。苏联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打破了世界的权力均衡。虽说美国的武器仍领先苏联,但斯大林在外交谈判中不会轻易让步了。《真理报》赞扬苏联所取得的成就。在苏联媒体那里,美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而苏联是唯一一个可以抵制美国威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革命的成功意味着亚洲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改变。毛泽东最初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援助而跟着苏联走,这种做法令莫斯科兴奋不已。“二战”结束后的四年中,苏联再次重申其是全球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当然,礼物不会一点不包装就送出去;斯大林深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崛起可能会搅乱他的统治,毛泽东可能就是中国的铁托。在共产主义统一战线建立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分裂的危险,中苏之间也可能爆发直接冲突,或者事情在其他方面会变得更糟。中国会在国际关系中不请示苏联而独立行事,也可能会使苏联陷入不利境地。
斯大林正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派他的交通部长伊凡·科瓦廖夫到北京打探情况,他想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会在多大程度上听从自己的意见。不可思议的是,他把科瓦廖夫的报告送给毛泽东看。[2]斯大林的做法很不地道。可能他想告诉毛泽东,苏联对中国政治的了解远远超出毛泽东的预想。科瓦廖夫认为,争取中国工人阶级参加革命事业并不是什么难事。他提出,中国各地的土改程度差别很大。科瓦廖夫对中国共产党干部的理论基础印象并不深刻。实际上他也注意到北京领导层内部的矛盾。科瓦廖夫直接告诉斯大林,中国有些领导人不仅反美,也反苏。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周恩来一直在怀疑,如果北京不惹恼美国,为什么要拒绝已被开除的南斯拉夫的建议。[3]中国所做的许多事情令斯大林生疑,他要让毛泽东明白,如果中国不跟着苏联走,那中国要得到莫斯科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美苏之间没有断交,但莫斯科和华盛顿都明白,全球政治充满变数。斯大林特别想在中苏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部署中苏关系。此时,受内战严重打击的中国急需国外的经济援助,苏联成了中国唯一可能的选择。斯大林想签订一份对中国来说条件苛刻的协议。一方面,苏联要中国在东亚扩大共产主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斯大林要中国承认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然而远东局势的发展使得斯大林冒险采取进攻性的外交政策。自朝鲜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之后,朝鲜内战就没有停止过,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独立的政权。以首尔为首都的南朝鲜得到了美国军队的援助。与此同时,北朝鲜建立起了一个以平壤为首都的共产党政府,它想从莫斯科那里得到援助。双方军队都拥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朝鲜两个政权的举动显示出,这里迟早要走向对抗。1949年3月,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前往莫斯科寻求大规模援助,金日成的目的是想打败南朝鲜。[4]斯大林拒绝了金日成提出的要求,他建议金日成继续做准备,但只有在被侵略时才能向南朝鲜开战。1950年3月,金日成又一次访问莫斯科,他认为,南朝鲜不可一击。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如果中国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完成国家的统一,那朝鲜也能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国家统一。
斯大林通常对国外共产主义领导人的这类要求避而不谈,但金日成触及了他的痛处,斯大林突然转变了态度。朝鲜的口头承诺不可能让斯大林改变态度:斯大林对此是很慎重的。1945年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事情。苏联认为,自己有了核武器,也有了中国这个强大的共产主义同盟,这样他也就没必要再对美国低声下气了。
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前景是估计不足的。1948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一次讨论会上,他向在场的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领导人坦白了这一点。根据季米特洛夫日记的记载,斯大林说:
我也对中国革命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我建议中共与蒋介石签订一个临时协议。表面上他们同意了,但实际上他们仍在发动人民群众。此后他们公开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继续战斗吗?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说:“好的,你们需要什么?”后来看他们的有利条件要多得多。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我们估计错了。[5]
为了在巴尔干地区实施自己的计划,斯大林正扮演一个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领导人的角色。但他恃强凌弱的处事方式仍未改变。有着军事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中国会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一个不好对付的角色,毛泽东可能会成为斯大林的噩梦。所以这一次他可能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后来,斯大林觉得应该对毛泽东谨慎一点。金日成最后为他的行为做了辩解,此时斯大林有责任改变他的想法;但斯大林并不清楚如果苏联同意金日成的做法,中国会不会支持金日成。斯大林并未说出自己的想法。莫洛托夫此后失宠了,他的思想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内务部的每个人只是简单地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1950年4月、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会议上,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的要求,即朝鲜共产党坚持战斗。斯大林和毛泽东都认为,军事行动很快就会取得胜利。[6]通过跨西伯利亚铁路,苏联的武器、军需物资和其他装备运到了朝鲜。6月25日,金日成发起了攻击。由于军事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朝鲜共产党的军队横扫南朝鲜,三天后攻下了首尔。初看起来,斯大林和金日成的设想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即在世界做出反应之前,金日成很快就会取得胜利。但实际上,他们估计错了。杜鲁门为此很震惊,但美国并未出面直接阻止。相反,他让自己的外交官在联合国安理会展开外交活动,以让安理会支持美国出兵阻止北朝鲜的进攻,防止南朝鲜沦陷。由于此前斯大林拒绝承认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也不承认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美国要获得安理会的支持不是什么难事。由于苏联未到场投票,美国顺利获得了联合国的授权。内务部提出,为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行动获得联合国的授权,苏联应去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斯大林否决了这一提议。[7]
这是斯大林1941年以来最愚蠢的一次外交行动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负责指挥主要由美军组成的联合国军。美国当时占领着日本,所以美军很快就完成了战略部署,到9月底,美军已经有效阻止了朝鲜共产党的进攻,并夺回了首尔。10月,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境内。金日成很失望,没办法他只能向斯大林寻求援助,虽然他知道斯大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毛泽东没什么不高兴,因为他认为中美之间迟早会爆发战争。中国在未征求斯大林意见的情况下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但毛泽东还是希望苏联给予中国派往朝鲜的12个师以武器援助。[8]麦克阿瑟节节胜利的消息也传到了莫斯科,在黑海度假的斯大林听到了这一消息。虽然他能通过电话和电报与莫斯科保持联系,但实际上他们并未充分重视苏联的安全利益。南下度假后,斯大林从来没有像“二战”期间那样同有关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面对面地讨论问题。朝鲜半岛形势迅速恶化后,斯大林必须做出决定。金日成需要苏联的紧急援助,他向苏联汇报说,如果得不到帮助,朝鲜共产党很快就会在这一战争中失利。
斯大林要么做出让步答应金日成的请求,要么在局势彻底失控之前退出战争。问题是,如果朝鲜共产党失利的话,那么地缘政治形势将对美国很有利,而且苏联一直以来在援助金日成,金日成失利对斯大林和苏联来说都是没面子的事情。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历史时刻。斯大林虽然骂自己为什么前几年就上了当,但在这种危急时刻,他还是不能轻言失败。然而他对美苏之间的对抗升级要十分谨慎。他开始耍手段。10月1日,斯大林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要求毛泽东调“六个或七个师”到三八线附近。这条线是南北朝鲜政治上的分界线。如果共产党能将美国军队赶到三八线附近,那么金日成将能保住自己占有的那片区域。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在维护苏联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还要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毛泽东需要有一种理由,即中国应该单独承担起保护北朝鲜的责任。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斯大林不久前才把毛泽东看作是军事和经济大国的领导人,他能轻易地甩掉战争的负担吗?斯大林怎么才能完成这不可能的事情呢?
他主要靠自己的有力的申辩。在给北京的电报中,他这样写道:
当然,我必须要提到的事实是,虽然准备不充分,但美国仍有能力发动一场大战;中国随后会被拖入战争,而苏联因为中苏互助关系的存在,也同样会被拖进战争。我们害怕吗?在我看来,只要我们从此以后团结一致,我们一定会比美国和大英帝国强大……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就让现在就发生吧,不要等到几年以后啦。因为几年以后美国的盟友日本帝国主义的元气将会恢复,那时候美国和日本将在亚洲大陆抢占滩头,扶持李承晚政权。[9]
他一直在说,美国没有能力发动一场战争。但如果这是实际情况的话,那为什么斯大林提出要让中国为他打这场仗呢?
中国一直担心,如果美国支持的李承晚政权统一了整个朝鲜,那中国的领土完整会受到威胁。接下来是紧张的谈判。斯大林要求中国在远东代表国际共产主义去战斗,而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想尽力寻求苏联的武器援助。双方差点在朝鲜问题上谈崩了。[10]斯大林10月12日的紧急政策主要是,给金日成写信建议说,战争已经失败了,他把军队撤到中国和苏联是安全的。[11]第二天,毛泽东让步了,斯大林现在可以向金日成宣布,不久将会有大批中国军队援助朝鲜人民。理论上讲,军队是志愿军,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的师团。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数日内,他们一直在同美国人领导的军队展开较量。[12]他们在斯大林允诺的帮助下进行战斗。志愿军从苏联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在空中支援上,斯大林非常谨慎,飞机的飞行员是穿着中国军人军装的苏联飞行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斯大林认可了这一现实。这场发生在亚洲边缘地带的战争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反法西斯同盟间的全球冲突。斯大林没明确说明他的打算,但他可能有很多因素要考虑。他不想在苏联的边境上出现一个美国扶持的政权。他也想,当中国帮助一个共产党政权时,苏联也不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丧失威信。金日成做不成的事情,毛泽东很有可能就做到了。中苏的军事补给要比美国容易得多。也许斯大林也一直在想,如果美国不被直接打败的话,战争会大大耗损美国的军事力量。斯大林的基本设想是,世界大战可能会推迟,但绝对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他是如何估计朝鲜半岛形势的,他继续我行我素。如同1941年里宾特洛甫来到克里姆林宫时的情况一样,他还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的习惯就是在重大决策上总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世界总是在猜测他的想法。他在全球政治中越神秘,就越不能对他想当然。
当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思考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朝鲜的形势已经变得更加糟糕了。战争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越来越多。斯大林这个实用主义者也是一个喜欢猜测的人,他确实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签署的条约肯定会被撕毁,那时候将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与此同时必须抓住机会扩大共产主义的影响力。斯大林的间谍更让他相信:杜鲁门不会插手保护南朝鲜政权。[13]1949年,苏联的核武器已经研制成功,美国必须谨慎处理与苏联的关系。中苏同盟的建立进一步增加了苏联在国际政治中的权重。实际上,斯大林不得不考虑的一个事实是,不管斯大林怎么想,毛泽东完全能够给金日成提供积极的援助:毛泽东比铁托有更大的行动自由。
中国为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卷入朝鲜战争改变了形势。1950年10月19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跨过鸭绿江进入北朝鲜,麦克阿瑟的军队遭受重创,尤其11月苏联提供空军援助后,形势在朝着不利于美国军队的方面发展。[14]朝鲜战争向世界大战演变的可能性陡然增加,12月31日,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入南朝鲜后形势更加严峻。1951年1月,首尔被攻下。麦克阿瑟请求允许轰炸中国领土。此时斯大林和毛泽东都不想妥协。毛泽东自己的儿子也参战了(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15]看起来似乎美国人要输掉朝鲜战争。[16]
与此同时,斯大林还得对付欧洲,他特别关注意大利和法国。在斯大林看来,希腊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不干涉希腊内战,他对希腊共产党要求像一个极有可能夺取政权的政党那样发展很不满,他把雅典留给了亚历山德罗斯·季奥米吉斯(Alexandros Diomidis)政府。意大利和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两国的共产党没有给苏联制造什么麻烦,他也很容易能稳住那些关注罗马和巴黎暴动的领导人。由于苏联与西方同盟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法国和意大利就成了斯大林棋盘上的卒子。虽然他尽量避免与美国开战,但他还是时不时地给美国人制造麻烦。出于这一考虑,斯大林要求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从1948年6月召开的共产党情报局第二次会议上法国和意大利有代表参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同往常一样,斯大林和苏联领导人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相反,陶里亚蒂、多列士及他们的同志挨了批评,因为他们未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要求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到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对世界事务的掌控已大不如从前。朝鲜战争还在紧张进行,由于苏联提供军事援助,朝鲜战争有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中国敦促斯大林将战争进行到底,这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毛泽东的行为表明,他也可以和铁托一样不依靠莫斯科,中国在外交上押的赌注相当高。斯大林甚至都无法控制欧洲所有的共产党。当他要陶里亚蒂离开意大利来共产党情报局担任领导职务时,陶里亚蒂拒绝了斯大林的要求。斯大林想通过控制意大利共产党来主导战后意大利复杂的政治形势,他并不是说要把陶里亚蒂调到他身边要他的命。与此同时,铁托牢牢掌控着贝尔格莱德政权。东欧其他地方静得就像政治坟场一样,但在平静的表面下,人民民主党并不安分守己:在这些国家他们对共产党夺权极为不满,对斯大林来说,维持秩序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压制。
然而朝鲜战争构成了对苏联利益的致命威胁。苏联不得不关注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优势,以及美国在国外空军基地方面的优势。但也许当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杜鲁门的意图。英国政府中有苏联的间谍。这些人包括吉姆·菲尔比(Kim Philby),唐纳德·麦克莱恩(Donald Maclean)。1950年12月初,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飞往华盛顿反对美国讨论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时,杜鲁门向他保证,美国使用的都是常规武器。英国外交部美国事务司司长麦克莱恩很有可能将这一情报透露给了莫斯科。斯大林由此判断杜鲁门并不是真的要发动大战。[17]即便如此,斯大林认为,虽然使用的是常规武器,但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谁也不能保证在非常时刻,某一方不会使用核武器。尽管斯大林不是一个十足的赌徒,但他也不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如果他真的认为世界是和平的,那他就不会像过去那样冒险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但形势的发展快接近爆发全球冲突了,斯大林要承担的责任还很大。
* * *
[1] Vostochnaya Evropa v dokumentakh rossiskikh arkhivov, 1945 - 1953gg., vol. 1, p. 501 and below, p. 567.
[2] 参见A·M·列多夫斯基的描述,I. V. Kovaler, 'Dvenadtsa' sovetov I. V. Stalina rukovodstvu kompartii kitaya', p. 130.
[3] I. V. Kovaler, 'Dvenadtsat' sovetov I. V. Stalina rukovodstvu kompartii kitaya', pp. 134 - 139.
[4] 'Posetiteli kremlevskogo kabineta Stalina', pp. 49 - 50.
[5] G. Dimitrov, The Diary of Georgi Dimitrov, 1933 - 1949, p. 443.季米特洛夫的日记与吉拉斯的回忆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至少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 Conversations with Stalin, p. 141.
[6] D. Holloway, Stalin and Bomb, p. 277.
[7] A. A. Gromyko, Pamyatnoe, vol. 2, pp. 249 - 250.
[8] D. Holloway, Stalin and the Bomb, pp. 280 - 281.
[9] V. Zubok and C.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pp. 66 - 67.
[10] V. Zubok and C.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pp. 67 - 68.
[11] V. Zubok and C.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pp. 68 - 69.
[12] V. Zubok and C.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p. 69.
[13] 斯大林的判断来自V·祖波夫和C·普列沙诺夫的报告:引自V. Zubok and C.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p. 63。
[14] D. Holloway, Stalin and the Bomb, p. 283.
[15] V. Semichastnyi, Bespokoinoe serdtse, p. 58.
[16] D. Holloway, Stalin and the Bomb, p. 285.
[17] D. Holloway, Stalin and the Bomb. p.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