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高岗传(47)

高岗传(47)

作者:戴茂林 & 赵晓光

关中分区为:“西北星辰”;

延属分区为:“你给我们创造了丰衣足食的边区”;

绥德分区为:“西北人民的领袖”;

陇东分区为:“西北灯塔”;

三边分区为:“西北人民的灯塔”;

中直、军直、留直、边直为:“西北人民的领袖”。

1943年高岗与夫人李力群及儿子、女儿在延安的合影

这位“西北人民的领袖”代表中共西北中央局在献旗仪式上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虽然高岗的讲话主要是赞美英雄们的业绩,称劳动英雄是“群众中的圣人”,号召全体军民要向他们学习,并且告诫英雄们说:“我们不要自满,毛主席说,我们的房子要天天打扫,不扫就要有灰尘,意思就是说,要经常注意和检查自己的缺点,今年当了劳动英雄,明年还要当劳动英雄。”但高岗在讲话中并没有对英雄们给自己戴上的桂冠表示谦让。

4 一场由“盐”引发的争执

1941年七八月间,在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时,以高岗为首的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和以林伯渠、谢觉哉为首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之间,在边区财经政策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论。

关于这场争执的来由和焦点,《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中有着至今为止最为详尽、权威的回忆。

边区政府从1937年成立以后,主席职务一直由林伯渠同志担任。在开头的几年,林老曾作为中共代表常驻西安,但边区政府主席一职仍由他兼任着,政府日常工作先后由张国焘、董必武、高自立代理。1940年10月林老返延后,便专任边区政府工作。边区政府的另一重要领导人是谢觉哉同志,谢老于1940年10月出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后西北中央局)副书记,兼任边区政府秘书长和政府党团书记。边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为高岗。自1938年4月以后,高岗相继担任边区党委书记、边区中央局书记、西北中央局书记。林老、谢老年高德劭,中央苏区时就担任过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工作,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毛主席对他们十分尊重。高岗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熟悉边区情况。毛主席把高岗看做本地干部的代表,非常器重,常加表扬,在决定成立边区中央局时,明确讲:“高岗的意见应成为主要的意见。”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各种矛盾都突出起来。在一些经济政策问题上,如怎样看待减轻民赋问题、如何认识当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运盐政策问题、政府预算问题、纸币发行问题等,边区政府与中央局之间出现了分歧和争论。(5)

胡乔木还指出,这场“争论的问题是所谓施仁政,减轻民赋”,焦点是“对‘官督民运’的运盐政策的不同估计”。

争论的焦点竟然是怎么运盐!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肯定会不以为然。

然而,盐,在当时确是边区政府除公粮之外的最大收入,边区对外出口的90%就是盐。

1941年5月18日,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了《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这份决定引用高岗在西北局会议上的话说:“目前组织全边区人民驮盐运动,成为我们边区党与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争取时机运销食盐,“关系到边区的生死存亡”。(6)

因此,如何组织好盐的产、运、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克服财政困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而这项工作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运输,即如何把边区北部出产的盐,更多更快地运往边区南部,以待外销,换取急需的药品和棉布。

以高岗为首的边区中央局坚持实行“官督民运”的运盐政策。这项政策就是从乡到边区,全部成立食盐运销委员会,高岗亲任边区运销委员会主任,军队负责人为各路运销司令,县、区、乡、村四级分别成立运盐总队、大队、小队、组,由党政正职干部亲自挂帅,实行带有军事化的半强制性的运盐政策。

很显然,这种半强制性的“官督民运”政策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增加边区群众的负担,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林、谢二老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一政策的不足方面,并为此进行了一些研究,谢老还写出了《华定池盐运销研究》,送交毛泽东批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盐的运销应由政府管理,实行自由贸易,即使有强制,也应以政治动员和群众压力为限,不应把运盐变成军事性质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