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高岗传(44)

高岗传(44)

作者:戴茂林 & 赵晓光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名义发布的,实际上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和修改的。《纲领》共21条,毛泽东做过多次修改,而且其中的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条是毛泽东直接起草的。1942年4月30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作出了《关于发布新的施政纲领的决定》,提出:

此纲领之发布,具有严重之政治意义。各级党组织收到后,须立即加以讨论。为本党同志所领导之一切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均须讨论此纲领,或用为教材,加以熟读。

5月26日,高岗撰写了《为实现陕甘宁边区新的施政纲领而斗争》的长篇文章《解放》杂志第一二九期发表。文章论述了《五一施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对如何贯彻实施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是1946年4月在延安举行的。此时的高岗已经从黄土地来到了黑土地,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三届一次会议仍然选举高岗任议长。到会正式议员111名,经无记名投票,高岗以87票连任。

为什么在高岗已经离开陕北后仍然选举高岗任议长?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当时尚无能够替代高岗的更合适的人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既是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又是边区的最高民意机关。参议会议长作为边区的代表,必须由边区内最有威信者担任,而能够以陕甘宁边区代言人出现的,当时又只有高岗。

高岗于4月3日连任议长后,1946年4月4日的《新中华报》刊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对记者说的这样一段话:

高议长为边区创始人,自1939年一届边区参议会以来,举凡边区一切实际工作,如生产建设、保卫边区、文化教育,特别是干部作风之转变方面,高议长无不予以全面的密切注意及督促。1941年二届边区参议会通过之边区施政纲领,亦在高议长之帮助督促下,得以贯彻实施。

该报同时还刊登了边区合作英雄刘建章在选举后说的话:

高岗同志把咱老百姓从多灾多难的旧社会里救出来,他把陕北这块贫苦地方建设得多繁荣!他事情很忙,还亲自到南区合作社,问我关于农民生活改善的情形,指导我办合作社的方针,他心里就是离不开老百姓,连任议长是最适合了。

劳动英雄吴满有也说:

他是时时挂念咱老百姓,曾和我谈过四次话,我还在他那里住过三天。他每一次和我谈话都是谈劳动英雄要怎样为群众服务,对我的帮助很大,真正是一个好议长。

第二,1945年10月党中央虽然决定调高岗到东北工作,但当时还没有让高岗长期留在东北的安排。在9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还决定高岗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中共西北中央局办公厅在9月28日转发的中共中央书记处调整西北局成员的通知中,还任命高岗等九人为西北局常委。是毛泽东于10月11日结束重庆谈判返回延安后,才决定高岗等人去东北加强东北局工作的,但也不是说到东北后就不再返回陕北。这从1946年3月27日刘少奇致东北局的电报中可以得到证明。

电报中说:

为了应付东北目前紧张的局面,高岗、立三同志暂时不必回延,留在东北工作,高岗最好留东北局帮助彭真工作,立三工作由东北局决定电告。(1)

既然是“暂时不必回延”,就意味着不是长期留东北,从而也就可以继续担任参议会议长了。

3 在大生产运动中

2000年9月16日的《北京晨报》,发了一条《南泥湾50年前开荒,50年后种树》的报道。

这篇并不惹人注目的报道写道: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九十华里处。过去方圆百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1940年,朱德总司令勘察后认为是个屯田的好地方,就将回防边区的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从绥德调往南泥湾开荒生产。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战士们仅用三年时间就使昔日的深山老林变成了半衣足食的陕北好江南,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经济的封锁。”

“然而向荒山要粮、战争以及管理等原因,使南泥湾在生态环境上欠了债,也使当地进入了‘越开垦越穷、越穷越开垦’的恶性循环中。”

我们相信这条消息不会与事实不符,但在本书将要叙述的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开荒种地,陕甘宁边区的党、军队和老百姓,就将被困死、冻死、饿死。因为当时已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绝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