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16)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16)

作者:付金柱

与在101部队时相比,沙龙现在的影响非常大。摩西·达扬非常尊重他的军事天才,而且也告诉沙龙对防卫事务的基本态度。在基苏菲姆受伤之后,本·古里安到医院看望了他,并告诉沙龙有事可直接找他。这使沙龙极受鼓舞。从此以后,当沙龙的建议在总参谋部遭到反对时,他就绕过正式的指挥渠道,直接去找总理解决。

当时的形势对沙龙非常有利。阿拉伯人的武装斗争日趋活跃,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对沙龙的建议开始越来越感兴趣。沙龙发现既是国防部长又是总理的本·古里安、总参谋长摩西·达扬以及新近代替了摩西·沙里特进入外交部的果尔达·梅厄和他都有共同的见解。1955—1956年,伞兵营(有时与其他以色列国防军部队一道)穿过边境到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完成了一系列战斗任务。其中有些战斗规模之大,连最初授权给他们行动的政府和军方都感到无法想象。

1955年2月28日夜,以色列在加沙对埃及军事基地进行了一次袭击。这次袭击以两个排伞兵为先头部队,猛攻并摧毁了在加沙本市的埃及军事指挥部建筑物。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阿拉伯方面有14名埃及士兵丧生,另有3名阿拉伯公民死亡。以军方面也死亡8人,负伤9人。但是另一路增援部队却大获全胜。当35名埃及士兵乘坐一辆卡车向加沙市增援时,落进了沙龙布下的伏击圈。他们在道路上拉了一根电线,两端拴着汽油桶。当飞奔的埃及卡车撞上电线时,汽油桶就跟汽车相撞。爆炸的油桶引爆了卡车。以军突击队紧接着用机关枪和手榴弹向卡车攻击。结果35人中有22人被打死,其余13人受伤。而以军则无一伤亡。

沙龙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战争工具,就是这个战争工具使他能够成功地完成了最初制定的宏伟计划。这使他名声远播。他多次令人信服地证明,他的计划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奏效。

过多的成功和荣誉诱发了沙龙那潜伏心中的傲慢性格,导致了伞兵营的一小部分人对沙龙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开始认为沙龙自高自大,过分注重自己的威望和对他的称颂,而这无疑损害了他本应在官兵心中闪光的形象。

对于批评他的人,沙龙付之轻蔑的一笑,认为这种批评是对他的嫉妒。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宣布无论遭到什么批评,任何东西都不会使他的思想改变,妨碍他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本·古里安和达扬的支持下,沙龙一连串的报复行动对阿以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它们未能达到其主要的目的,使阿拉伯人把以色列当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和粉碎阿拉伯人的武装行动,但它们却被一些政府要员所称赞。

结果,沙龙的部队得到了扩展,改名为“第202空降旅”。

1956年6月18日,英军最后一批部队撤离了苏伊士运河地区。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以便用运河的收益建设水坝。这一行动立即遭到英、法的反对。英国首相艾登决心以武力解决这场争端。他于8月3日向英国军队下达了准备制定对埃及作战计划的命令。其作战目的旨在占领苏伊士运河地区,保证运输的畅通。同时,法国也向伦敦派遣了联络军官。

在这方面,以色列同英法有着相同的利益。因为埃及1953年就封锁了蒂朗海峡,切断了以色列通向红海的水道。于是,英、法、以三国决定携手行动,并为此制定了一项联合作战计划。

10月25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将沙龙召到办公室,向他透露了以军将与英法联合向埃及开战之事。虽然他第一次听到这一消息,但沙龙并不感到大惊失色,他认为大规模战争是这几年双方报复与反报复进行的必然结果。本·古里安告诉他,虽然三国联合行动,但各自的目标却是各不相同的,以军的行动主要在西奈进行,旨在打开埃军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拔除加沙地带阿拉伯游击队的基地,打击纳赛尔的不可一世的气焰,也许能趁机迫使其下台。而英法则旨在重新建立对运河的控制权。一旦战争爆发,以军主力将跨入西奈,歼灭盘踞在西奈的埃军部队。

次日,沙龙正在参加拉马特甘城为伞兵部队举行的晚会,突然,接到总参谋部的通知,要他马上做好准备。不到一小时,他就奉命前往中央指挥部。中央指挥部明确告诉他:他的第202旅将以一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隘降落,与此同时,其他部队沿陆路从埃以边界通过昆提拉朝着隘口方向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