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李光耀传》 > 正文 第8章 八 教育优生

第8章 八 教育优生

李光耀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深知这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他经常讲:“人是最主要的”,“但人不论天赋有多高,不经过教养也不能成材”。他认为新加坡人如能经过教育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又有道德的人,国家就有希望。1968年,他在公教中学参加优秀学生的颁奖典礼时发表讲话,提出一所理想的学校至少要做到三点(1)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灌输良好的道德观念(2)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至少能通晓两种语言;(3)要有适当的课外活动。换言之,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群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道德教育,李光耀多次指出:“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机地融汇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本溯源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按照李光耀的旨意,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包含许多有关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学专门开设宗教课程,介绍各种宗教和世界主要哲学理论的要义,特别是儒家学说。李光耀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有关人的素质培养”要从小学抓起。不但学校的老师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家长们更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孩子们在家的时间要比在学校的时间长,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孩子产生印象和影响,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祖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更大。李氏主张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使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良好的思想,培养出好的品格。

关于文化知识教育,李氏强调要贯彻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论是三轮车夫的儿子还是百万富翁的儿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新加坡的小学和中学是免费的,到大学才收学费,但考虑到人的智力差异,天赋不一,李氏主张根据学生的潜能、发展趋向而及早分班。即经过几次(而不是一次)考试,研究判断学生是适于学文科或适于学理工科,向哪方面发展更有前途,然后在高中就实行“分流教育”。适合读文科的上文科班,适合读理工科的上理工科班。因为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高中毕业生未能考上大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专业技术训练,让他们进入相当于大专的工艺学院或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经过约三年培训,就可以参加工作。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就学问题,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这部分人数量较多,所以专业技术学校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政府在教育经费和师资方面都要予以照顾。

至于大学,新加坡原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大学(华文)。前者侧重理工科,后者侧重文科。后来因为南洋大学的牌子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响亮,用李光耀的话说,就是“市场价值偏低”,南大毕业生不很受雇主欢迎,就业率不如新大高,致使许多考生不愿报考南大。对此,李光耀认为这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较多的理工人才和通晓英文者,而这正是南洋大学所欠缺的。南大门庭冷落是时势所致,并非政府之意。为了进行补救,李氏提出南大可先并入新大,成为新大一个理工学院,到1992年再分离出来,变成南洋理工大学。总之,要转向培养理工人才为主,这样才有出路。李还预计到1992年时,南大可发展成拥有三千学生的学府,可同新大展开竞争。后来,南大果然变成新大属下的一个理工学院。

1988年9月,教育部长陈庆炎宣布:新加坡已制订了未来的教育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在南洋理工学院增设商业和电脑两个新专业,并将陆续增加一些新课程,争取两三年后成为一所完整的理工大学。教育发展计划的另一内容是准备建立第三所大学。它将开设教育、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显然,这将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大学。据陈庆炎透露,它可能是一所私立大学。

近年来,新加坡深感大学生数量过少,开办第三所大学,正是为了增加大学生数量,为文化艺术领域培养人才,同时,也可减轻家长们的负担,因为子女在国内上大学的花费要比留洋少得多。新加坡舆论界对教育部这一计划表示欢迎。

教育部长陈庆炎同时还宣布将对中小学教育作全面回顾和检查,对小学的结构课程和师资将进行适当调整。陈庆炎指出中学应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创造教学方法和塑造本身的形象”。教育部将拨5亿新加坡元兴建16所新中学,并对37所现有中学的设施进行改造。到90年代中期,所有中学将实行单班制(现在多为双班制)。目前已在20多所中学进行试验,证明单班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

在成人教育方面,新加坡开办了各种文化、技能夜校、业余学校,使在职人员有机会进修。1988年9月,据贸工部长兼国防第二部长李显龙透露,国家生产力局将推行一项新的津贴计划,由技能发展基金会发给各公司更多的津贴,以鼓励雇主们把工人的技能水平提高到相当于一级技工或工艺技师的程度。对工人的培训主要包括一些新兴与关键技能,如精密仪器、印刷、精密光学等方面的技能的培训,此外还包括医药、护理的知识更新。李显龙还说,1988年上半年,技能发展基金会已资助4. 3万工人受训,受训人数比1987年增加31%。到1992年,将资助所有的工人,使每个工人都有机会受训。

在语言教育方面,李光耀一向主张双语制。即所有学生都要学两种语言,一种是英文,这是新加坡的“共同语言”、“工作语言”,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另一种是学生本族母语,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种族可选修华语、马来语、印度语或泰米尔语。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都懂英文,这对相互沟通和同外国人打交道都有好处,也成了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因素。保持母语是照顾到新加坡老一代的习惯和各族的宗亲感情,也是提供继承各族优秀传统的一个必备条件。学生在社会上讲英语,回家讲母语,就可以同老一辈交流感情,并可利用母语为工具,探索本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中吸取营养,保持东方人的价值观,不致全部西化,可谓一举多得。

提到新加坡的教育,可以回顾一下历史。

在英国统治初期,殖民政府对马来亚(当时新加坡是马来亚的一部分)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放任自流。华人、印度人各自办学。华校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师和校长。校董会是由省、乡宗族团体的头头组成。各校各自颁发毕业文凭。传教士们用英文学校和马来文学校取代各种可兰经学校。这种混乱的结果加剧了各族隔阂。到1920年,英国殖民当局意识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势力很大,有意将华校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颁布了《教育法》。这个法令对华校进行种种限制,使华人非常反感,更加不信任英方。1947年曾制定了一份《十年教育规划》,主要精神是想通过普及小学教育来发展本地语言,但规划提出的一些建议没有考虑到历史上教育分裂所造成的后果,使不受英文教育的人同受英文教育的人对立起来。前者认为英语是“殖民主子的语言”,并把后者视为往上爬的投机分子,是“外来的和反民族的”,对英语十分嫉恨。1959年李光耀执政后,大力扭转人们对英语的偏见。李强调英语是“谋生的工具”,是“商业语言”,“科技语言”,新加坡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许多通晓英语的人才。李同时制定了法令,开办统一的学校,打破文化、社会和语言隔阂。但当时华校仍然不受政府控制,直到60年代后期,教育部才把所有学校管辖起来。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更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以便提供建设人才,于是新加坡政府对教育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据说,当时的改革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有一些人主张搞“英才教育”,也就是要培养“超等新加坡人”、“超等学生”,达不到尖子程度的普通学生,就没有发展前途。1979年,李光耀任命一个研究小组,负责对新加坡原有的教育制度进行评估。这个小组主要由系统工程学家组成,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吴庆瑞牵头。该小组写出一份报告书,通称《吴庆瑞报告书》。该报告书主要分三部分:一、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失误进行评价;二、从社会和管理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三、提出改革建议。

《报告书》公布了双语教育制度的效果,认为硬性规定学生学好两种语言是不恰当的,由于学生的智力不同,结果学生减少率很高。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更为明显。例如在新加坡,只有71%的小学生能上中学,而台湾却有92%的小学生能升中学,日本则为100%。《报告书》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教育制度僵化。根据现在的双语政策所制定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在适应12%——15%高材生的教育制度里,能力差的学生非常受歧视。双语制的各种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是缺乏特定的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教育部指挥不力,各种倡议都来自最高领导,基层和中层很难参与制定。”

《报告书》建议规定一个最低的成绩标准,培养起码具有一种语言读写能力的中学毕业生。并提出三种辅助学生学习的办法,即(1)为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开设特别小学班,以掌握一种语言的读写能力为培养目标(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把第二语言教学放在次要地位,开设五年制中学; (3)原来为智力一般和拔尖学生开设的课程不变。

李光耀对这份《报告书》表示基本满意,例如同意照顾一般智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等。但他认为美中不足的是《报告书》未涉及两个重大问题。这两大问题一是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二是如何获得“足当公民典范”的教师。他强调教育中德育最重要的,应当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必须首先培养他们尊重家庭、搞好人际关系的东方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此外,还要培养一批堪称学生楷模的优秀教师。他强调教师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者”,“教师必须是受到社会尊敬的人”,“必须既成为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导师,又善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同意双语教育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双优”的观点,事实上也不可能。最多只能是精通一门,粗通一门。智力差的,只能要求他学好一门语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就成。他不同意《报告书》的一个结论,即有关“语文接触时间”。《报告书》认为华校有些课程虽然也用英语讲授,但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不见得有多大帮助。这是因为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不够多。李氏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可能有其他原因:一是华校老师的英语水平不高,又未受过英语专门训练,讲课时英语讲不通就改用华语;二是学生接受英语授课的时间短,所以还未看出效果。李氏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可以消除的,问题不难解决。

根据1984年统计,新加坡全国在校学生总数为52. 8万人,几乎占了全国总人口260万的1/5。其中小学生29万人,中学生18. 8万人,中专生1.4万,大学生3. 6万人。1986年全国教育经费预算是17. 9亿新元,占政府总开支8. 1%

近年来,李光耀的优生论受到国人尤其是职业妇女的强烈反对。李氏过去提出的各种政策措施和主张,几乎都得到一致的拥护,很少人反对。可是他的优生论却不同。原来李氏主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妇女应该多生育,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则要少生育。他根据遗传和优生理论,强调人的聪明才智有80%同遗传有关,20%同教育与环境有关。他认为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生的孩子智商高、素质好,而且家庭教育环境也比较优越,所以孩子的发展前途远大。相比之下,文化水平低的妇女则恰好相反。所以,他主张学士妈妈和硕士妈妈要多生。这可得罪了新加坡的广大妇女,许多妇女认为他管得太宽,歧视文化层次低的女同胞,于是强烈反对。偏偏也怪,新加坡的高级知识妇女都不愿多生孩子,怕多生孩子会影响自己的事业。研究生以上的女性还有一个找对象难的问题。原因是新加坡过半数的男士不愿意找学位比自己高或者相同的姑娘为妻,怕这么一来,夫妇在家里平起平坐,男人在家庭中失去主宰地位和尊严。他们大多愿意找比自己学位低、才能差的女性为伴。李光耀对这种心理和现象十分焦虑,批评这些男公民有大男子主义,其实学位高的妇女不见得会在家里称王称霸,成为河东狮,把丈夫弄得抬不起头来。他还以自己为例,说他们夫妇俩就是同等学历,都是世界名牌大学剑桥的高材生,都是律师出身,但他家和睦幸福,自己从未感到有被妻子压倒以致失去男子汉大丈夫尊严的时候。

说归说,做归做。新加坡的高级知识妇女难嫁,依然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这些人即使结婚,一般也是晚婚、晚育和少生。新加坡人口发展趋势与西方国家类同,即单身男女越来越多。据1987年统计,三十至三十四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未婚者占31%,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未婚者达63. 7%,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惊人。

多年来,新加坡因为害怕人口膨胀,一直实行节制生育,提出“两个足够”的口号。也许是这项工作做得太好,结果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65年时,平均一对夫妇生4. 7个孩子,到1987年下降为平均一对夫妇只生1. 6个孩子。生第三胎的甚少。根据人口替代情况,新加坡每年要有5.4万个新生婴儿出世,才能达到替代水平。但1986年仅有4万个新生婴儿出世,净缺1.4万个。人口预测显示,如果生育率维持在1986年的水平,在今后二十五年时间之内,总人口达到300万后就会下降。到2010年,只剩下200万人。如果还不引起注意,生育率继续下降,则到2070年,新加坡将只剩下160万人。

财政部长胡赐道博士指出:“人口减少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的确,新加坡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逐渐显得缺乏,过去曾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输入劳工。但这部分人一多,势必带来社会治安及其他种种问题,让他们进入新加坡,实属迫不得已的办法。所以李光耀及其政府采取了种种奖励生育的措施,但据说效果并不理想。不愿意生育的人照样不生育。现在有人提出采取防止妇女堕胎、帮助不孕妇女受孕、放宽移民政策等办法,以达到人口增加的目的。移民政策主要是吸收有才干有专长的外国人入籍。

目前,新加坡的人口政策是把生育率维持在替代水平,约为2. 1%。如能做到,则到2030年时总人口将达到340万并稳定下来。但要做到这一步是相当艰巨的。

人口老化是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加坡也不例外。新生婴儿数目减少,老人寿命延长,这就导致人口老龄化。老年受养人口比例提高,工作人口相对下降,这将加重工作人口的负担。

据新加坡人口统计及预测显示:1985年时全国五十五岁以上老人共25万,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共17. 5万。到2000年,五十五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2万,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0. 5万。到2010年,六十岁以上老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4。

这种人口发展趋势,已经引起李光耀的注意。新加坡政府在1987年规定公积金存户在退休时,必须有至少3万新加坡元的储蓄存款。这意味着老人可以靠这笔钱维持个人生活,不必增加政府和他人的负担,新加坡还实行医药保健储蓄,使老人们生病时能自付医药费,不必依靠政府资助,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口的税务负担。这些措施如果能够顺利推行下去,老人实际上就不会成为“受养”人口,而是“经济自立”人口。

为了贯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精神,李光耀一方面提倡为人子女者要尽守孝道,另一面责令有关部门要把老人院办好。政府专门成立了“老人问题咨询理事会”,其下还有“对老人的态度委员会”,专门教人如何尽孝。新加坡的社会发展部福利事务处负责管理各种老人院,包括公办和私办。李氏及其政府强调要把老人院办得充满家庭气氛。目前住进老人院的只占全国老人总数2%(1987年统计),绝大部分是无子女的鳏寡老人或从未结婚成家的老人。其中有一些就是一辈子“梳起”未嫁,长期靠当女佣为生的老太太。记者们曾采访过老人院,据说在那里生活的大多数老人对老人院表示满意,觉得政府和老人院对他们照顾得非常周到,在里面过日子不寂寞。许多老人院设有养鸟、园艺、手工艺制作、书法绘画、太极拳等小组,甚至还有歌咏、舞蹈和球队,任由老人们选择参加。老人院中设有医疗门诊部和健身房。从一位记者抄下的老人院普通一天的菜谱来看,老人们吃得还真不错。菜谱写着:今天中午:卤蛋豆干、炒杂菜。水果是橙。晚餐:麻油鸡、炒毛瓜。

老人院收费不高,经济困难者还可以申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