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方有十六个子儿,我方有十四个子儿的时候,我只比他弱八分之一;但是如果我拼掉十三个子儿,他就比我强三倍了。
在波罗金诺战役之前,我们的兵力与法国对比,大致是五比六,战役之后,是一比二,也就是战役以前是十万比十二万,战役以后是五万比十万。然而聪明而且富有经验的库图佐夫应战了。被人称为天才统帅的拿破仑发动了那次战役,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军队,更拉长了战线。如果说他认为占领莫斯科就像占领维也纳一样,可以结束战争,可是有许多证据证明并非如此。拿破仑的史学家亲口说,他在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之后就想停止前进,他知道拉长战线的危险,占领莫斯科不会是战争的终结,因为在斯摩棱斯克他就看到,留给他的那些俄国城市是怎样的情景,他一再表示愿意进行谈判,但一次也没得到答复。
库图佐夫和拿破仑发动和应接波罗金诺战役,他们这样做都是不由自主和毫无意义的。但是后来史学家对于这些既成的事实牵强附会地证明两个统帅的预见和天才,其实,这些统帅不过是历史的工具,而且是所有不由自主的历史工具中最不自由和最不由自主的活动家。
古人留给我们许多英雄史诗的典范,其中的英雄人物乃是历史的全部趣味,但是我们还不能习惯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这类历史对于我们人类的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另外一个问题:波罗金诺战役以及在这之前的舍瓦尔金诺战役是怎样打起来的,也存在一个极为明显、人所共知、完全错误的概念。所有史学家是这样描绘的:
俄国军队在从斯摩棱斯克撤退时,就为大会战寻找最有利的阵地,在波罗金诺找到了这样的阵地。
在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的大路左侧,跟大路几乎成直角——从波罗金诺到乌季察,也就是打仗的那个地方,俄国人事先在那儿构筑了防御工事。
在这个阵地的前方,在舍瓦尔金诺高地,设立一个观察敌人设防的前哨,二十四日,拿破仑进攻这个前哨,占领了它;二十六日,开始进攻已经进入波罗金诺战场的全部俄军。
史书上是这样写的,而这是完全歪曲的,任何愿意深入研究事情真相的人,都能很容易弄清楚这一点。
俄国人并没有寻找最好的阵地;恰恰相反,他们在退却中放过了许多比波罗金诺好的阵地。他们没有据守这些阵地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库图佐夫不愿采纳不是他所选择的阵地,还因为人们对大会战的要求还不够强烈,还因为带领民军的米洛拉多维奇还没有赶到,还由于其它无数的原因。事实是,以前所放过的阵地都比较强,波罗金诺阵地(大会战的地点)不但不强,比起俄罗斯帝国任何一个地点,随便用针在地图上插一个地点,都更不像一个阵地。
在大路左边与大路成直角的波罗金诺战场上的阵地(就是大会战的地点),俄国人不但没有设防,而且在一八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以前,从未想到在这个地点会打一大仗。以下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不但二十五日以前那里没有战壕,而且二十五日开始挖的那些战壕,到二十六日也没完成;第二,舍瓦尔金诺多面堡的形势可以作为证明,那个在发生战斗的阵地前面的舍瓦尔金诺多面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什么比别的据点更要加强那个多面堡呢?为什么要消耗一切力量,损失六千人,把它守到二十四日深夜呢?为了观测敌人,只要一个哥萨克侦察班就够了。第三,作战的那个阵地不是预先料到的,而舍瓦尔金诺多面堡也不是那个阵地的前哨,因为直到二十五日,巴克莱·德·托利和巴格拉季翁还相信舍瓦尔金诺多面堡是阵地的左翼,而库图佐夫本人在那次战役以后,在一时气愤之下写的报告中,也说舍瓦金诺多面堡是阵地的左翼。只是在很久以后,可以自由地写波罗金诺战役报告的时候,才捏造出那一套奇谈怪论(大概是为一个不会犯错误的总司令辩护),说舍瓦尔金诺多面堡是个前哨(其实,它不过是左翼的一个设防点),说波罗金诺战役是在我们预先选定的、在构筑工事的阵地上进行的,而实际上,那次战斗是在一个完全意外的、几乎没有工事的地点打响的。
事情显然是这样的:沿科洛恰选定了一个阵地,那条河穿过大路是成锐角,而不是成直角,因此左翼是在舍瓦尔金诺,右翼靠近诺沃耶村,中心在波罗金诺,也就是在科洛恰和沃伊纳两河汇流的地方。凡是不去管仗是怎样打的,只要看一看波罗金诺战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阵地是以科洛恰河为掩护,阻止沿斯摩棱斯克大路进犯莫斯科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