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羡案
刘兰案和张亮案在小说中叙述甚是详细,此处谈一谈李君羡案。
李君羡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传,《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中也记载了他的事迹,大同小异。
李君羡是河北洺州武安县人,隋末时为瓦岗寨李密的部下,李密败亡后投奔王世充,任骠骑,后厌恶王世充的为人,与秦琼、程咬金等投奔了李世民。他先后追随李世民破宋金刚于介休,加骠骑将军;征讨王世充于洛阳,任马军副总管;击破窦建德、刘黑闼,史载“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前后赐以宫女、马牛、黄金、杂彩,不可胜数”,累授左卫府中郎将。
武德九年,玄武门兵变之后突厥认为有机可乘,引军南侵,攻至渭水桥,李君羡与尉迟敬德率军击破之。虽是小胜,却也让突厥人见识到了大唐的军力,为李世民在渭水桥上与颉利可汗结盟创造了条件。太宗赞曰:“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
不过这件事在《旧唐书》中,刻意删去了李君羡,率军作战之人只有尉迟敬德。
此战之后,李君羡改授左武候中郎将,封武连县公,驻守玄武门。
玄武门的位置极其重要。玄武门兵变过程中,正因为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中郎将常何,才一击制胜,因此这一人选极为重要。尤其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武门中郎将李安俨跟随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后,李世民对其人选慎之又慎,选中李君羡担任这一职位,可见其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
其后便是历史中最吊诡的时刻。
先是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太白昼见,太史令占曰:“女主昌。”其后又谣言“当有女武王者”。贞观二十二年皇帝在宫中设内宴,行酒令时命在座的武官各说自己的小名。李君羡说自己小名“五娘子”。皇帝愕然,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
武安县人、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小名五娘子,李君羡可谓浑身是“武”,于是受到皇帝猜忌,调离玄武门,出任华州刺史。
随后的事情《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简略,我们引用《资治通鉴》的说法,华州“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李君羡只是一个被谶语牵连的无辜之人而已,但四十三年后,这个故事又蒙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武则天称帝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君羡的家属来朝廷诉冤,“武后亦欲自诧,诏复其官爵,以礼改葬”。
《资治通鉴》中这“亦欲自诧”四个字用得极好,给了后世史学界无限的留白。
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势呢?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文武百官、李唐宗室、外戚、四夷纷纷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连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李旦也上表请母后称帝,自己愿意改姓武。
以薛怀义为首的僧人伪造《大云经疏》,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薛怀义和一些僧人在两京各大寺庙讲经,讲述“贞观秘记”中“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导致唐太宗怀疑李君羡就是“女武”,将其诛杀。
这说法一出,便传到了被流放在外地的李君羡家属耳中,李家人当即赶赴洛阳“诣阙称冤”,为李君羡平反。所以武后闻之,“亦欲自诧”。她的惊讶恰到好处,原来自己在贞观年间就有了代有天下的天命!
于是,天授二年一月,李君羡家属诉冤,二月武后便下诏为李君羡平反,追复其官爵。
其实李君羡案的吊诡背后,古人看得极其明白。《新唐书》中评价道:“以太宗之明德,蔽于谣谶,滥君羡之诛,徒使孽后引以自神,顾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