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上的胜利不但未能带来战略态势的改善,反而恶化了战略上的处境,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就是因为齐大而鲁小,秦强而赵弱!而三国时的态势,毫无疑问是魏大蜀小,曹强刘弱。蜀汉战术上的胜利是否能够带来战略地位的改观,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战争是有消耗的,胜利是有代价的,这不能被忽视的一点恰恰经常被忽视。对此诸葛亮是明白的,因此他每次出兵谨慎小心:蜀汉不但不能打败仗,连成本太高的胜仗都不能打!而姜维北伐之不计成本,看来他未必懂。另外,诸葛亮的四次北伐,其中只有一次是因为曹休兵败淮南有趁火打劫之嫌,其余都是自己励精图治后的主动出击。而姜维则完全相反,费祎去世后他掌握军权,几次大规模的北伐几乎都是看到司马内乱来拣便宜。看上去有道理,但历史上有谁靠这点小聪明成就过大业吗?难道你自己就不是匆忙上阵吗?自身虚弱的人,天上掉下的馅饼你也接不住。姜维屡次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收获,就是他不注意“锻炼身体”的恶果。鉴于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对姜维抱有好感的朋友不少。对此,刻薄一点,如果说马谡是教条主义,曹休是盲动主义,那么姜维则可谓机会主义。蜀汉内部对此的反对意见,陈寿说他“玩众黩施”,以及《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斥责其“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十二篇 淮南三叛之三大战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夏,姜维带领几万人马再次北上,向狄道而来。魏国此时在长安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已经成了陈群的儿子陈泰。他当即命令雍州刺史王经驰援狄道,自己带领大军驻扎在陈仓(这个部署,是否有看情况直捣汉中围魏救赵之意?)。陈泰命令王经在狄道坚守,等他的大军到了后再和姜维决战,而这个王经却自作主张要独力对付蜀军。在一次小规模的交锋中,王经吃了点小亏。王经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大举渡过洮河。陈泰听说后大吃一惊,明白这下子糟了立刻派出援兵,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后继。果然,姜维一巴掌把这个冒失的王经打得眼冒金星。一场大战后,王经的几万大军只剩下可怜的一万多人,其他的都被打散。王经被迫退守狄道。张翼再次劝姜维见好就收免得画蛇添足,姜维大怒:这样的大胜后哪有不趁势进取的道理!他随即进兵合围狄道,把王经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了起来。
猪猪手机书[leavan]制作
陈泰听说后,立刻召集人马,会同来自洛阳的邓艾等援军急行军解狄道之围。然而,邓艾等人看到姜维大胜后有点灰心,以壮士断腕之说来劝陈泰舍车保帅。陈泰坚决反对:“姜维提兵深入,求的就是速战速决。王经不深沟高垒消磨他的锐气,反而决一死战,正中姜维的下怀。姜维得胜后如果引兵东下,劫掠粮草联结羌兵,那么才是我们的大患。如今他却带着锐气正盛的军队围攻狄道坚城,一旦拖下去他自己的粮草不危险吗?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三国演义对这一段论述基本上原文照搬,就是把其“版权”给了邓艾。说完后,他立刻动身沿着山势疾进。狄道城里城外围攻的和被围的都没想到援兵来的这么快,城里的士气大涨城外的不敢轻心。同时,西面的凉州也向这里派来了援军。面对着左右夹攻的局面,姜维不敢冒险而退了兵。王经从城里出来见到陈泰后,深刻反省自己的失策:“城里的粮草不够十天的,如果不是您神速解围,那么这座城就完了!如果这样,恐怕连凉州都保不住了。”陈泰到是把这个败军之将安慰了一番,重新布置防务后自己也回师驻扎到上邽。姜维尽管撤了兵,毕竟有大胜的战功。几个月后,他因此被提升为大将军。
姜维撤退一年后,魏国的将军们又开始讨论起边境的局势。大多数人认为姜维去年退兵后会吸取教训不会轻易动武,而刚刚晋升为安西将军的邓艾却提醒大家冷静点:“去年洮西兵败,不是一般的损失,损兵折将百姓流离失所,几乎是地狱门口捡了条命。如今他们毕竟有趁胜的势头,而我们元气未复,这是其一;他们将士互相熟悉,又是厉兵秣马多年,而我们的将领年年更换,战备也不完善,这是其二;他们北上可以乘船,而我们只能靠两只脚,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都是我们必须防守的要点,而他们只需要攻击一处即可,这是其四;攻击南安陇西,则可以连结羌人为援兵,攻击祁山,那里有良田千顷,不用为军粮发愁,这是其五。对手并不是无能的人,不会看不到这样的好处。他们必定会再度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