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婆婆说:“你们想到明天吧,再猜不出,我就告诉你们。我再出一个,你们接着猜,‘一物坐也卧,站也卧,走也卧,睡也卧。’‘卧’就是睡觉的意思,是我孙子说给我听的,要不我也不懂。”
晚饭时,惠才问婆婆她的孙子多大了。婆婆说:“我孙子十五岁,在学篾匠。他聪明,会读书,要不是我儿子儿媳淹死了,他还在读书呢。”
“能不能叫你孙子来我们这里玩几天?我带他上街逛逛,他可能没来过县城吧。”
婆婆一听,眼睛都笑眯了:“陈同志,你想得真周到!我好久就有这意思,只是不好开口,明天我就搭信叫他来。”
三天后,婆婆的孙子就来了。他是个十五六岁的青涩后生,清清秀秀,有些腼腆,但并不内向。一见面,他就把手里的布袋递给婆婆。
婆婆拿着袋子转向惠才,说:“我孙子饭量大,每餐能吃半斤米,这是他这几天的口粮。国家粮有定量,别人吃掉一碗,你们就吃不饱了。”
“婆婆你太见外了,吃几餐饭还要带米来,没有这个道理。”
“你不收下这几斤米,就是不想要我孙子再来了。”
惠才只得说:“好好,我收下就是。以后啊,他想来就来……”
婆婆的孙子果真又来了几次。
15
七十年代初,运输单位很吃香,要车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运木材的、运化肥的、搬家的……五花八门。有时调度室下班了,要车的人还会找到家里来。为了便于工作,领导给惠才在单位附近安排了一套房子,一家人很快就搬了过去。
儿子三岁多了,二女儿也上了学,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惠才不打算继续请婆婆了。可婆婆实在太好,惠才难以开口。婆婆也隐约知道了惠才的意思,几次对夫妻俩说:“陈同志、吕同志,趁我身体还好,你们再生一个吧,我再给你们带大一个小孩。”
惠才考虑再三,决定不生孩子了——光生不养,会害了孩子一辈子。可她又舍不得婆婆,便把婆婆介绍到一个同事家里,有空还能见见面,心里也好受些。
春天过去,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县医院向省城医院要来了结扎的医师。妇女们奔走相告,都说若要结扎,这次是个好机会。
一日中午,吕下班回来,在饭桌上很有兴致地讲,省城医院的医师做结扎手术,快的只要五分钟,慢的也不过七分钟。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吃过饭,惠才去厨房洗碗,满脑子都想着结扎的事:“这是个多好的机会!三个孩子慢慢长大了,我可以专心工作,赚钱培养他们。”
洗好碗,惠才决心已定。她走出厨房,看见吕坐在房门口,正呆呆地望着自家养的四只鹅在草里觅食。她走到他面前,笑着说:“我要去结扎,你没意见吧?”
吕不说话。惠才像个顽皮的小孩,边笑边走出门,嘴里说着:“我真的去结扎,现在就去报名。”他仍不言不语。走到坪里,她笑着回头说:“我去报名,是当真的。”
当天报了名,第二天惠才就结扎了。别人结扎,都有家人跟着,她却是独自一人。她在临时病房里待了一个多小时,而后请一个认识的护士将吕找来。
吕来了后,始终一声不吭。
惠才说:“我已经结扎了,你生气也没用了。我一再征求你的意见,可你一直不言语,我只有自己做主了。我现在不能走远路,请你找个车把我拉回去,家里有三个小孩,我不放心。”
吕默默地走出病房,找好车子,把惠才拉回了家。
一到家,吕就对惠才说:“不知你逞什么积极,医院里还没一个人结扎,就只有你。要是再生一个,肯定是个男孩,老三也有个伴。”
惠才说:“昨天征求你的意见,你总不开口,我只能自己做主。细伢子只生不培养,会害了他们一辈子。你身体不好,好多事都不能帮我,我一个人真是力不从心。结扎的事,你不要放在心上,绝对没做错,好儿不在多。”
16
收到惠才关于结扎的信,几天后母亲便从老家赶来了。母亲一来,惠才才像是个做了手术的人,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了。
一日,惠才请司机从外地买回两只母鸡(比本地的更便宜)。中午吕回来,惠才对他说:“等下请你把两只鸡杀了,让妈妈炖上,你们几个吃那只大的,我吃那只小的。”
吕问:“家里还有猪头肉,又杀什么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