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故乡面和花朵(434)

故乡面和花朵(434)

作者:刘震云

于是在我吃面条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是我拋弃了牛长顺,而是站在饭铺之外的牛长顺像不等我修脚蹬子一样撇下了我。他阻碍我对一个重大的历史行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在吃面条的时候连一个发挥和潇洒的对象都没有。如果他没吃面条像小毛驴一起站在饭馆外边脸上露出正常的惭愧还好一些那么我在饭馆的良好的熙熙攘攘和南来北往的人文环境里还能居高临下地原谅他,问题是他在门外四处张望和低头啃馍的时候还大言不惭就让我怒不可遏了,使本来就打折扣的面条现在又减了一等颜色。如果事情能停留到这里还要好一些,我在吃面条的过程中对他视而不见装作相互不认识也就完了,但是可怕的事情继续发生,在我吃面条的中间,他突然走进饭铺又和我说了一句话,就使我所有的阴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一下就对世界和面条感到绝望了。当然从30年后的角度去考察,说不定当时饭铺里的人并没有对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你吃不吃面条和说不说话都不会发生历史转折,但在当时,我觉得饭馆里所有的人都静了场和抬起了头,开始呆呆地和不解地看着我。于是我这面条算白吃了。我这面条吃得可真冤枉。一点没吃出应有的文化、气氛和内涵。所有的面条含义都让牛长顺破坏贻尽。面条马上还原成了面条甚至连面条也不是。所以当我们离开这打尖的饭铺又重新回到大路上继续前行的时候,我心里因为充满愤懑而开始闷闷不乐。又往前走了十五里,我沉着脸一句话都没有说。和我一路共患难的成年同伴牛长顺表哥似乎也觉察出什么,也认识到了刚才面条的重要性和他对我造成的破坏,这时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开始用别的办法对刚才的面条进行弥补,投我所好地没话找话地开始说起了三矿、老马、煤块的大小和三十里坡,但这些话都已经说过了再说还有什么意义呢?面条都已经过去了你再找补还顶个屁用。最后他还破碗破摔地说:

“其实饭铺里的面条我也吃过,我觉得味道也一般。”

把我的鼻子都气歪了,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一直持续了二十里,一直气到了三十里坡。等看到了三十里坡,我的情绪才有所好转。啊,三十里坡,果然是前十五里是大上坡,后十五时里是大下坡。由于对地理的陌生一下感到有些奇怪和兴奋,接着还要向已经来过这里的牛长顺打听一些什么——当现实中有一个更迫切的问题需要我来处理和回答的时候,我才将刚刚过去的历史问题彻底放下了,我才扭过脸来重新与他有说有笑。由于刚才的失误,牛长顺这时也格外地小心,看我与他重新说笑就像遇到大赦一样松了一口气,接着就做出格外的殷勤来弥补刚才的过失;我刚一问一,他就答二,我刚一问东,他就答西;这倒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也对他有些找补于是两人终于恢复到吃面条之前的和谐和亲密的气氛中。就像和解的夫妻现在倒显得有些客气了——现在想起来牛长顺也是一个忠厚长者呀,本来他是有第三条路可走的,他可以利用现在的三十里坡来遏制和报复前边的面条,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现在的三十里坡真诚和老实地弥补到以前的面条上——牛长顺表哥,三十里坡上你不是一个斤斤计较和以牙还牙的人。但是这时最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本来我们已经到达了相遇的终点,我们应该在这里接到煤车,但是当我们对三十里坡的地理环境兴奋和交换(交易)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这里并没有出现我们该接的人,不管是坡前还是坡后,既没有我的花爪舅舅,也没有牛长顺他爹牛文海。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我们是前进呢还是后退呢?还是将部队停下来原地待命呢?我们又开始同甘共苦了。由于刚才的面条余波还没有彻底消散,这时牛长顺又讨好的征求我的意见。于是我也就倚老买老的地果敢地做出了决定:

“继续往前接呀。既然接不到,说明他们还没有过来——要不就是老马吃饭的时间过长耽误了装车,要不就是他们在回来的路上车胎放了炮补胎耽误了时间,我们继续往前接。”

牛长顺马上同意我的意见,头点的像小鸡啄米:

“那好,我们继续往前接。”

于是撇开三十里坡的风景和花朵,我们继续往前赶。当我们又向前走了三十里太阳已经西沉,我们登上了一个高岗停在制高点上突然能够遥望到三矿的所在地焦作府了,我们已经看到那焦作府模糊和星星点点的城市轮廓了,我们已经看到那星罗棋布的街道和人们行走的清明上河图了,我们已经看到那府中的一矗宝塔而夕阳正好掉在宝塔的一侧了,我们已经觉得身边的田野已经升起暮色的雾气听到秋虫在暮气而不是在白天和清晨的鸣叫了,我们已经看到了虫在草上飞和鸟雀都要归家了,我们已经闻到异地的村庄上空飘起的另一种味道的炊烟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突然明白,我刚才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已经在路上走得太远了。我们已经将我们要接的人和车在路上给错过去了。我们已经接不到我们要接的人了。而这个错过去,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刚才我在十里屯打尖的时候执意要吃那碗面条,而我们要接的两辆煤车这时从饭铺后面穿过去了。后来证明事实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那样。当然也有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因为从事后的调查看,被接的花爪舅舅和牛长顺他爹牛文海也曾经在另一个地点二十里屯打过一回尖,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打尖,我们从他们的饭铺后边穿过去的也难说呢。擦肩而过的责任到底该归罪与谁,30年后我特别想从新提起。当然他们没有去吃面条,一人在那里喝了一碗杂碎汤——还就着各人的杂碎汤泡了许多自己的干粮。当碗里因为加了过多的干粮汤马上就洇浸到了干饼里他们喝了两口汤吃了一口饼这汤就不见了于是他们恬着脸向饭馆的主人要求无代价地重新添汤——一开始添汤还很顺利,但随着添汤他们不断地往里加干粮循环往复要求添汤到第四次时,老板脸色已经明显不高兴了——后来他们向村里人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还用一种愤怒的口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