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块坐在房车里的道貌岸然和春风得意的现任丈夫惊诧的问:
“亲爱的,你怎么了?”
你这时想起了早年的爹的一句话,颤抖着身子愤怒地说:
“没有什么,吃饱撑的!”
丈夫马上睁圆了大眼,在那里左右转头和莫名惊诧。丈夫这时也感叹了一声,这个世界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呀。
1969年,我骑着一辆花爪舅舅的羊角把自行车——自行车没有闸,下坡的时候要把右脚放到正在飞速行走的前胎上抑制它的速度,鞋底上立即飞溅出一片火花;当然前后也没有挡泥板,没有车铃——春风得意地和牛长顺表哥并肩飞行在新修的柏油马路上。记得那天风和日丽,上午出发,一直骑到太阳偏西——我们一块去百里之外的三矿去接两辆煤车。他去接他的爹爹牛文海,我去代人接花爪舅舅。他们拉着两辆架子车出发已经两天了,现在已经在百里之外的煤矿装上了无烟煤,今天开始往回返了。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路途的何处相遇,但正因为这种相遇的模糊性和不可知性,就更加挑起了接车人和被接者之间的兴趣。就好象我们在捉迷藏的时候不知道捉人的和被捉的能在何处相遇一样,当我们相遇的时候双方都发出一阵惊呼。后来这次接车的阴差阳错给30年后留下了充足的谈资。当然,对于当年来讲,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本来是没有到百里之外接煤车这种资格的;到百里之外接车这样的历史重任说什么也不会降临到他头上;当年的接车,也是成年人的一种特权。每到冬天的傍晚,我们这些嘴上刚刚长出嫩毛的小公鸡正在村里做着老生常谈的捉迷藏游戏,突然就会听到村头在喊:“接车的回来了!”
我们马上自卑地停止自己虚假的儿童游戏,正在捉人的和正在被捉的都从不同的地点不约而同地跑到村头,开始和众人一起眺望。这时我们就羡慕地看到两辆或三辆煤车、接人的和被接的远远地从天边走了过来——可见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地寂寞啊。刚开始是两三个黑点,渐渐越来越大。终于,他们到达了我们村头。本来这些接者和被接者应该十分疲劳,但是当他们回到村头和熟悉的乡亲面前,倒是一下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拉着重载的煤车,做出让人不好接近的模样——个个黑着脸不说话,旁若无人地从众人脸前穿过。这时众人小声议论:
“这次他们接车,比路之信他们那次要早回来半个时辰呢。”
“这几车煤也比上次好。”
“碳多。”
“看,乌亮乌亮的。”
“装得比上次满。”
“刘黑亭会装煤。”
……
但刘黑亭们仍不与围观的人搭话,头也不回地就把煤车拉到了自己的场院。这时我们又悄悄地跟到了他们的家中,人一下就站了他们一场院。这个时候我们决不再谈今天晚上接着再干什么,刚才的游戏还玩不玩了——谁要再提这些,所有的小公鸡都感到是一种耻辱。今天晚上是一个拉煤和接人的晚上。故事只能有一个中心。我们这时宁可把自己忘掉,来当一个成年人故事的探头探脑的听众——我们光着脊背的精瘦的小身子,我们满地里野跑地脚丫子,这个时候都胆怯地自我收缩。往往这个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生产队长刘贺江聋舅舅已经来到了。他踱着方步来到院子。他是村里唯一一个有资格来盘问这场拉煤接车游戏的人。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可以来分享这场游戏乐趣和快乐的特权阶层。接车的和被接的本来都还黑着表情在瓦盆里洗着自己的头脸,这时都从瓦盆上仰起头,笑吟吟地与刘贺江聋舅舅搭话。更有甚者,他们为了突出刘贺江聋舅舅的到来,已经开始拿我们这些孩子剎气了——用贬低我们来证明刘贺江的重要。——一个接车者或是拉煤者会向我们这些围得水泄不通的1969年的小流氓叱呵道:
“大人在这里说话,大人在这里说煤车,大人在这里说接人,有什么好听的?”
“每次都是一群孩子,弄得一院子腥气,还不快滚!”
但是我们不滚,好不容易才盼到这样一个夜晚,你让我们滚到哪里去呢?我们只是向后又退了一步,人圈子又往外撤了撤——以给故事的主角腾出更大的表演场地,接着又臊眉耷眼地不动了。当然这个时候故事的主角也是需要观众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是真要把我们赶走。双方都心照不宣。刘贺江聋舅舅这时已经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显示他的大度,竟视而不见地对我们摆了摆手——这摆手的本身也从客观上制止了别人对我们的继续叱呵的轰赶,于是大家开始把精力集中到拉煤和接车的成年游戏上。刘贺江舅舅问:“还是在三矿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