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斑马(142)

斑马(142)

作者:傅真

艾伦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谁又代表着怎样的危险?疑问的数量有增无减。

什么啊,她当然每天都看新闻!资讯无孔不入,你根本不可能逃避。艾伦的话刺伤了她。她还一直以为她俩在精神上相互欣赏,但也许她在艾伦眼中只不过是这么一个人——天真得可怕,约等于愚蠢。那么,精明无比的艾伦为什么要和一个傻子做朋友?

苏昂努力思考着艾伦出现在她生活中的意义。她们一度走得很近,可才几天没联系,她的心便已向她关闭了一部分。艾伦真的拿她当朋友吗?会不会是带着别的什么心机接近她呢?这别的目的恐怕和Alex脱不了干系。是艾伦和Alex身上那些复杂难解的东西诱惑了她,此刻也激怒了她。苏昂是那种很难想象自己被利用的人,但她也知道,这世上有一类人天生具备猎手般的直觉,能够识别出意志薄弱的人、人生结构不大扎实的人,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让他们掉进某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她反复琢磨着“新闻”两个字,突然灵光一闪——艾伦是个记者!她拿出笔记本电脑,在谷歌搜索页面上打出“Ellen”和“BangkokGuru”。她已忘了艾伦的姓氏,但知道她为这家本地英语杂志工作。她很快就找到了EllenTufts,还有她为BangkokGuru撰写的那些关于旅行、文化、生活方式的文章。每一篇都很短,很“浅”,有时看起来更像是广告软文。苏昂一个个链接点过去——“流动的盛宴”(关于曼谷的街头小摊),“JJ:怀旧购物之旅”(介绍JJ商场),“另一种非物质遗产”(关于ladyboy文化,但浮于表面,里面也没有出现Nut的名字),“曼谷的清真寺”(直白的标题),“消失的地标”(即将关门的DusitThani酒店),“海明威的曼谷”(其实是一家餐厅的名字)……

这就是你写的东西?苏昂盯着屏幕,满心困惑。但她很快想起来,这只是艾伦为办理工作签证的方便而接的“小活儿”,她的主要精力其实都放在为那几家知名报刊撰写的深度报道。可究竟是哪几家?她努力回忆着她们曾经的对话——《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还是《国家地理》?

她在谷歌上搜索“EllenTufts”与各家刊物名字的组合,结果源源不断地涌现,这回是更长、更深入的报道文章。艾伦显然是个勤奋可靠的作者,在她的专业领域扎根颇深。苏昂试着在搜索栏加上“东南亚”一词来缩小范围,然后去厨房给自己泡了杯茶,回到电脑前继续奋战。她没吃晚饭,可是一点也不饿。她不断地点开一个又一个网页链接,整个人好像被一种犯罪般的冲动给劫持了。

尽管她并不清楚自己是在期待什么,寻找什么,但她有种直觉,一旦它进入她的视线,她一定能立刻将它辨认出来。就像拼图中遗失的一块,只要找到它,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相互连接,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真相。

她必须了解真相——毫无疑问,否则她会发疯的——尽管心中也有一丝矛盾不安的预感:她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真相。

四十分钟后,苏昂找到了那块拼图。一看到那篇文章的标题,她的大脑就拉响了警报。她只读了两段就知道,这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themissingpiece.

那篇报道发表在三个月前的《卫报》上:“YouOnlyLiveTwice(你只活两次)”。

四十三

2007年12月,当约翰·达尔文走进伦敦的一家警察局,他立刻就成为当年的新闻人物。这位英国男子声称自己患了失忆症,不记得五年前划独木舟独自出海后失踪至今的全部经历。此前达尔文已被正式宣告死亡,妻子安妮对他奇迹般的归来表现得欣喜若狂。但很快安妮就受到警方调查,因为夫妻俩在巴拿马与一位房产中介的合影意外遭到曝光。几天后,他们诈死骗保的故事传遍天下。

苏昂对这个案子印象深刻。那时她和平川还住在英国,媒体整天打了鸡血般大肆报道,新闻几乎不间断地滚动轰炸,人人都在谈论这件奇事。她和同事也每天津津有味地八卦,因为不断有新的案件细节被曝出,而且往往超出了普罗大众的想象力。比如说吧,达尔文“失踪”几周后被妻子接回家中,就住在和她一墙之隔的小屋里。他蓄起长须,装瘸拄拐,平日出行自由无人起疑,就连与自己的父亲擦肩而过都没被认出来。再比如,拿到保险赔偿后,他以假名申请到一本护照,飞到巴拿马大肆购置房产,为退休做准备。更夸张的是,他们的两个儿子对父母的骗局一无所知,真心以为父亲已死,得知真相后困惑愤怒,宣布要与他们断绝关系……